首頁>科技>

9月是手機廠商釋出新機的重要月份,華為Mate30、小米9PRO等支援5G功能的手機紛紛亮相。

相比4G手機,5G手機效能更先進,但功耗也會有所增加,對散熱的要求更高,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家主打手機等電子裝置散熱材料的上市公司——中石科技(300684.SZ)。

一、業績快速增長的智慧手機導熱材料供應商

中石科技是一家使用導熱/導電材料和電源濾波技術提高電子裝置可靠性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其主要產品是導熱材料、EMI遮蔽材料和電源濾波器。2018年這三類產品的營收分別為67.73、5.45、2.99億元,佔公司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8.75%、7.14%、3.92%。

圖:中石科技2018年分產品營收結構

中石科技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北京。葉露、吳曉寧、吳憾分別持有上市公司24.82%、24.75%和6.03%的股權,三人構成一致行動人,擁有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股權。其中吳曉寧在上市公司中任董事長職務、葉露任總經理職務,實現了管理層利益與股東利益的一致。

2017年,公司開始大批量向蘋果供應石墨散熱產品,2018年更是新增華為和VIVO兩個大客戶,業績因此快速增長,營收從2016年的1.9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7.63億元;歸母淨利潤從2016年的0.3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41億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53億元,同比下降7.91%,實現歸母淨利潤0.28億元,同比下降35.5%,業績下滑主要是受智慧手機銷量下滑影響,國內外大客戶(主要是蘋果)開工率不及去年同期,此外,公司研發支出增加和攤銷股權激勵成本導致上半年管理費用有所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業績。

二、石墨膜散熱國產替代已實現,熱管+VC散熱國產替代仍在路上

智慧手機中需要用到散熱材料的部件主要是攝像頭、CPU、OLED顯示屏、WIFI天線、無線充和電池等。其中CPU對散熱的效能要求最高,其次是無線充,再次是攝像頭和電池,最後是顯示屏和WIFI天線。

1.石墨膜散熱國產替代已實現

現在用於智慧手機散熱的材料主要是高導熱的石墨膜,其最早於2009年開始批量應用在消費電子產品上,2011年開始大規模應用於智慧手機上。市場早期主要掌握在日本松下和美國Graftech等公司手中,2010年開始,國內以中石科技、碳元科技和飛榮達為代表的廠商開始切入高導熱石墨膜領域,實現了產品的進口替代,並於2014年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

在這3家企業中,中石科技的石墨膜散熱材料營收最高,且其毛利率和淨利率均高於其他兩家企業,是散熱材料的龍頭企業。

2.熱管和VC散熱國產替代空間大

隨著手機效能提升,既有的石墨膜散熱材料已經不能滿足新型手機散熱需求。在手機品牌商的推動下,熱管和VC等電腦和伺服器的散熱方式開始向智慧手機領域滲透,券商預期在智慧手機輕量化、超薄化且效能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憑藉著優異的導熱效能,熱管和VC的滲透率將持續提升。

當前,華為、小米、VIVO和OPPO等手機大廠均在其旗艦手機中引入了熱管或VC的散熱方式,但熱管和VC散熱方式的供應鏈卻被臺灣地區廠商所把持,佔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考慮到國產手機已經崛起並引領市場風騷,參考歷史經驗,熱管和VC的國產化替代勢在必行。

今年6月,中石科技釋出公告稱,收購凱唯迪51%的股權。凱唯迪主要從事熱導管、散熱器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收購凱唯迪後,公司順勢切入熱管和VC市場,開啟新一輪國產替代程序,公司的成長空間也因此開啟。

三、5G開啟散熱材料新需求

5G對散熱材料需求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5G基站和5G手機方面。

1.5G基站

5G基站的能耗大約是4G基站的3倍左右,故單個基站對散熱材料的需求較4G基站會有較大幅度提升。

由於覆蓋半徑較4G基站短,5G基站的密度遠高於4G基站,隨著5G基站建設進入深水期,其對散熱材料的需要也將持續爆發。

2.5G手機

由於手機效能提升,5G手機晶片的功耗也會有所提升,據券商預估,5G手機的功耗較4G手機將增加2倍以上,對散熱材料的需求也將成倍增長。

此外,在5G時期,手機天線數量將從4G時代的2-4根變為8根甚至16根,由於電磁波會被金屬遮蔽,在5G天線數量增多以及電磁波穿透能力變弱的情況下,金屬後蓋已經不再適用,後蓋需要重新設計手機的熱管理,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導熱材料的市場需求,對公司未來業績增長構成支撐。

綜上所述,中石科技是石墨膜散熱材料國產替代的領頭羊,已經成功打入蘋果、華為、三星等知名手機廠商供應鏈,在鞏固石墨膜散熱材料優勢地位的同時,公司也積極佈局新型的熱管+VC散熱方式,有望開啟新一輪國產化替代浪潮。此外,5G時代,基站和手機功耗會有較大提升,散熱市場需求有望持續爆發,中石科技的業績也有望持續增長。

免責宣告

本文由投資顧問:張檳(執業編號:A0740618100005)進行編輯整理,僅代表個人觀點,任何投資建議不作為您投資的依據,您須獨立作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您確認自己具有相應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所涉及個股僅作案例分析和學習交流,不作為買賣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3699元起!小米9 Pro打破行業慣例,超強配置或再現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