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道家”一詞,始見於西漢司馬談著《論六家要旨》,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種思想流派,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道教”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哲學著作《墨子》,原為春秋戰國各個學術派別的公共詞彙,基本含義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不指宗教。“道教”一詞到了南北朝以後才專指道教。道教是東漢末年民間出現的一種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祖。

  簡而言之,“道家”是哲學流派,“道教”是宗教,因此二者不是一回事,而“道學”是二者的關係點。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創始人,戰國中期的莊子將道家思想發揚光大,老子與莊子都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此並稱老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和《後漢書》等史籍記載,老子出生在楚國(治今河南省鹿邑縣東)、或陳國(治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不信鬼神,以博學聞名,《史記》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意思是,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由此可見,當時老子的道術理論非同一般。

  老子思想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之中,《老子》又名《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更加接近自然法則之道,“德”是修道者必備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與方法。

  “道”是老子的最高範疇,《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講到了宇宙生成論,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在普遍的解釋中,“道生一”意思是,道是獨一無二的,“一生二”中的二為“陰陽”,表示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背陰向陽,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中形成新的和諧的體。老子用一、二、三的邏輯鏈條,將“道”與“萬物”聯繫起來,解釋了宇宙的生成。

  《道德經》包含了極其可貴的民本思想,其核心理念是“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無為”不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而是告誡君主不能僅憑主觀願望妄自作為,應該順應民眾,按“道”行事。

  《道德經》還倡導“清靜為天下正”,含義是,只有清靜無為才能做天下人民的表率或者君主。

  

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開始,戰國中期的莊子是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及其後學所著《莊子》一書深化發展了道家學說。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代表作《莊子》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語言運用出神入化,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魏晉玄學將《莊子》和《周易》、《老子》合稱為“三玄”。

  司馬遷曰:“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六萬五千多字,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

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自撰,“外篇”可能是莊子的弟子們所著,也可能是莊子與他的弟子合作寫成,“雜篇”的可能是莊子學派或後來學者所作,因為某些篇章不具備莊子學派的思想特點,也有人認為,《莊子》一書的思想是統一的。

  孔子問禮於老子,是中國古代的一段歷史佳話。《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書中有十六條提到老子,其中八條記述了孔子問禮於老子這一史實。

  

  “道德”一詞是道家思想之精華,老子的“道”是“世界本原”,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之“道”,與老子之“道”大同小異。

  《莊子》曰:“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大意是,道的本源是用來修身的,其餘部分可用來治理國家,其糟粕才用來統治天下。

  《莊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源,指出道和物是一個東西,由於道的運動,也是物的運動,所以才產生天地萬物,在分析道的運動時,提出了“氣”的概念,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本體論之思想,還將氣區分為陰陽二氣,由於陰陽二氣的運動,才產生了各種事物。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則說:“人之生,氣之聚,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說的大意是,人的誕生,是氣的聚合,氣之聚合產生生命,氣之消散導致死亡……所以說,世間萬物只不過各是一種氣罷了。由此來看,在莊子思想中,道是氣,氣是構成萬物的材料。

  《莊子》重視養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不受損害,構建了以“道”為核心,以“無為”為方法,以“保命全生”為目的的人生哲學體系。《莊子》還主張天人合一,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大意是,天地與我共生並存,萬物與我合為一體。喻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戰國結束,秦朝到來,秦朝結束,漢朝到來,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奉《道德經》為最高經典,由是道教和道家扯上了關係。

  張道陵,沛同豐(今江蘇省豐縣)人,讀過太學,博通《五經》,漢明帝時,擔任巴郡江州(今四川省重慶)令,東漢順帝時,修道於鵠鳴山(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創立了五斗米道,尊老子為道祖,尊稱“太上老君”,奉三清為最高神仙,設名為“祭酒”的道官管理道教信徒。“五斗米道”為道教定型之始,因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而得名。

  張道陵撰寫的《老子想爾注》,是早期天師道重要經典。據有的學者研究,這部道家著作用刪、增、改字的方法,對《老子》原文進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樹立自己的思想。有學者認為,儘管《老子想爾注》思想內容與《道德經》不盡相同、甚至有所違背,但也反映了當時一些民眾的美好祈望,所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張道陵死,其子張衡遵其行道,張衡死,其子張魯繼為天師。初平二年(191年)張魯割據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當時,曹操正在逐鹿中原無暇顧及漢中,於是上表任命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郡(治就陝西省南鄭縣)太守,領九縣,統治巴、漢三十年。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七月在陽平關(今陝西省勉縣境內)打敗了張魯軍隊。十一月張魯帶著全家謁見曹操,曹操又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為閬中侯,食邑一萬戶。十二月,曹操將張魯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的五個兒子為列侯。

  偉人毛澤東說:“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三十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對張魯的政教合一政權給予較高評價。

  道教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發展,從民間宗教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並得到統治者的承認。隋唐至北宋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尊崇,道教非常興盛,社會影響極大。明清兩代,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晚期,道教發展陷入停滯僵化。

  2022年10月31日

6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有膽量!威少拒絕詹姆斯要球,關鍵時刻上籃為湖人帶來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