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用學術理論來解釋,應該怎麼理解?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只有認清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特徵才能深入地瞭解經濟全球化,更加有效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抵禦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衝擊。

經濟全球化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從經濟全球化的自然屬性來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具有歷史發展的進步性。

學界認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由資本主義推動,其主要原因在於資產階級掌握了較為發達的社會生產力,進而促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尋求更為廣闊的市場和原材料,經濟全球化正是在生產力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形成與發展。

此外,生產力發展至一定高度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會對生產力的發達程度提出更高要求,進而推動了生產力進步。

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是作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結果,同時也是推動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力量,無論是生產力賦予的進步性,還是自身蘊含的進步性,都證明了經濟全球化具有歷史發展的進步性。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歷史客觀性。由於生產能力的發展必然會促進交往與分工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社會逐漸實現了交往的普遍化,分工的國際化、資源配置的世界化,最終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在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社會財富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賦予了經濟全球化不為人力而阻擋的客觀性。

從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屬性來看。由於經濟全球化是由資本主義開創的,儘管發展至今依舊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其進程中佔據著優勢地位和主導力量,所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由佔統治位的生產關係所決定的,為此,也可以將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屬性理解為是具有資本主義屬性和“印記”的經濟全球化。

資本主義憑藉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開創和主導經濟全球化,儘管曾經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舊根據自身需要制定國際規章制度,並且憑藉自身的經濟實力,利用世界市場,將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強加於發展中國家或落後國家。

不僅影響了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獲利,也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發展和崛起,更是阻礙了經濟全球化優勢的發揮和健康發展。

綜上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的,是不可迴避的歷史必然,既具有進步性,也具有資本主義主導下的暫時性弊端,因此,各國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享受經濟全球化帶來利益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揭露和抵制它的不合理之處,使經濟全球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性與挑戰性

對於經濟全球化是機遇還是挑戰學界有所探討,部分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有益於世界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

烏爾裡希·貝克指出,全球化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情況、新的景象、新的展望,它是一種新的文化,也是一種歷史經驗。戴維·赫爾德認為經濟全球化促使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在世界範圍內的建設,讓全球文化交流的覆蓋區域和流量達到了歷史上空前的普遍,全球化促進了人類的交往和聯繫。

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辯證的過程,是人類社會關係的一種強化過程。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不利於國際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

羅伯特·羅斯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新的巨獸,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失業、福利縮減、工資下降等讓人恐懼的危害。愛德華·赫爾曼則指出全球化是對民主發起的進攻,它的出現阻礙了世界範圍內的生產力發展,讓各個國家的生產力下降。

綜合學界的探討可以看出,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與發展既有利也有弊,是機遇性和挑戰性的統一。

經濟全球化打破了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地域界限,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全球化、分工的國際化、貿易的世界化,讓各國能夠開拓國際市場、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引進別國的先進設備、學習別國的技術與經驗等,促進了各國的發展和崛起。

然而經濟全球化讓各國在享受飛速發展和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為各國家和地區帶來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金融風險日漸增加等諸多問題和隱患,特別是現階段經濟全球化依舊是由發達資本主義主導的,各類不平等的國際規章制度使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利益受損,甚至是發展受到阻礙。

因此,各國不僅要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更要認清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明確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的歷史進程,任何國家、民族和個人都無法迴避,也要明確經濟全球化本身沒有好壞之分,要想使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經濟全球化的利。

那麼各民族和國家就要冷靜地面對目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矛盾,共同“經營”經濟全球化,褪去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印記”中的弊端,引導經濟全球化向著“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而發展。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任何一種思想與理論的形成都離不開其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現實中形成,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

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所帶來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世界範圍內的頻發、無產階級革命形成的世界性影響,為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客觀的物質基礎和現實可能,成為了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此外,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康德普遍歷史思想、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的批判性借鑑與創新性發展,為其經濟全球化思想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思想資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

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在滿足人類地理探險好奇的同時,促進了當時人類對自我認識的突破,拉開了人類社會世界交往的帷幕。

資產階級通過對非洲、美洲奴隸的販賣加強了歐洲、非洲、美洲之間的往來,通過對世界原材料的掠奪加強了世界的交往,資本主義以地理大發現為契機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搭建起了世界交往的格局,推動了交換、擴大了貿易、促進了商品的積累,為資產階級工業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條件,促使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

由於地理大發現的推動和積累,以及英國在17世紀和18世紀各類革命與運動中取得的勝利,為自身贏得了大量的勞動力儲備和資本積累。

在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和商品銷售量不斷增加的壓力下,傳統的工場手工業生產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在對工場手工業技術提升的追求過程中,英國成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資產階級對原材料和產品銷售市場的需求也隨之迫切,馬克思曾對此指出,大工業背景下工場加工的原材料不再是本地提供的原材料,而是來自於世界各地;生產的產品也不再是隻供應給國內市場,而是供給世界各地來消費。

英國憑藉在工業革命中創造的經濟、科技、軍事等在世界範圍內搶佔市場和掠奪原材料,依靠海外殖民迅速崛起。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效仿英國陸續完成工業革命,隨英國一同加入原材料掠奪、商品傾銷、殖民侵略的行列。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全球化的起步,這種資本主義侵略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為各國帶去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殖民的手段迫使各個國家和地區加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態勢,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但是也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破壞了傳統的工業和農業,導致了大量的小生產者和農民失業,且殖民侵略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主權等各個方面更是有著嚴重的打擊與破壞。

正如馬克思以印度為例所談到的那樣,英國對印度的掠奪和殖民導致了曾經以紡織品聞名世界的印度走向衰敗,這一結果相對於大工業對印度農業和製造業的衝擊來說,並不是最壞的結果。

結語

總的來說,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推動下,社會分工和殖民擴張促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從而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形成,為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會歷史條件。

5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卡達世界盃球隊分析」——葡萄牙 五名關鍵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