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千呼萬喚,《奪冠》上映了。

雖然片名不如《中國女排》響亮,但有的片子能夠上映,就足夠令萬眾期待。

上線三天,票房近1.5億。

說實話,離預期還是有一點距離。

畢竟,影片可是集結了陳可辛+鞏俐+黃渤的超豪華陣容。

不論哪一個,單拎出來都是絕對的票房號召。

但三人加在一起,卻始終沒能打出期待的王炸。

就連豆瓣評分,也不過平平的7.3,只能說,這真的是放了個啞炮吧。

那麼,作為一個觀眾,到底覺得影片如何呢?

有部分觀眾認為,影片是近年來最好的體育作品。

演員們的表現更是傳神,熱血,勇敢,能讓人更好地理解女排精神。

也有觀眾持反對意見,覺得影片還是更多的假大空地喊口號。

更多地強化了郎平的個人色彩,但女排畢竟是一個集體的專案,這不是《郎平傳》。

作為一個女排的忠實粉絲,小鴨還是有一些話想說。

首先,中國女排這個隊伍對於所有中中國人而言,都是拼搏和奮鬥的代名詞。

在她們的身上,有這個時代最閃亮的女排精神——

頑強戰鬥、勇敢拼搏。

影片一共選取了三場對於中國隊至關重要的比賽——

1981年,女排世界盃的中日大戰;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中美大戰;

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中巴大戰。

三場決賽,兩勝一負,卻改寫了女排的歷史。

對於中國女排而言,郎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

她是唯一一個,以選手和教練的雙重身份,見證中國女排勝利和失敗的人。

運動員時期的郎平,18歲就被教練袁偉民帶到了國家隊。

她以為自己天賦異稟,卻沒想到來了這裡只能坐冷板凳。

教練說,你什麼時候能負重50KG,就讓你摸球。

但當時的她,只能負重30KG,且其他的每一個人,技術都高於她。

她想用努力來實現彎道超越,卻發現努力是這個隊伍裡最不缺的品質。

而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中國女排,能夠走向勝利的關鍵。

眾所周知,那個時代的中國,真的很落後。

教練在大年初一的那個晚上,坐在所有運動員的中間,表達了他的“私心”。

第一次出國時,在酒店裡看到了冰箱、彩電、洗衣機,才驚覺——

我們跟世界的差距,真的很遙遠。

科技強國美國,已經開始用計算機,來預測各國選手的線路和技術。

但中國女排卻連一個機器都弄不到,主教練袁偉民直接將球網上升15公分。

這樣練,美國預測得到嗎?

是,美國算不到,但中國姑娘需要被當成男排一樣來訓練。

沒有科技的力量,只有死磕的決心。

這就是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擦乾了眼淚繼續拼。

也正是因為如此,她們才得以抗衡中國最強的江蘇男排;

只有能跟男排一較高下,她們才能去賽場上面對“東洋魔女”——

日本隊,一個打不死的強隊。

那一年的女排大賽,沒有人看好中國女排。

隊外,她們沒有優異的比賽成績;

隊內,早有人不滿教練對郎平的偏愛。

但,這是因為身高1米84的她,是整個中國隊中,最接近歐洲人身材的選手。

用好了她,才足以抗衡美國隊的海曼。

影片中最令人感動的,除了女排精神,還有中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那時候的電視機,還沒有那麼普及。

整個村的村民們就這樣圍坐在一臺黑白電視機前,觀看這場中日大戰。

每一個進球,每一次失誤,都牽動著萬千中中國人的心。

當那一個球被重重的扣下,當那一聲勝利的號角被吹響。

舉國上下的中中國人,都為了女排姑娘們歡呼。

而這樣的盛況,現在已不會再重現。

比賽後,郎平去了美國。

再次迴歸,她已成了美國隊的教練。

那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美兩國在四強之戰中狹路相逢。

郎平的內心,更是百般糾結。

作為一箇中中國人,她期待祖國拿下這家門前的勝利;

作為美國隊的教練,她不能違背自己的職責,也不忍心看到另一群努力的姑娘失望。

美國隊贏了,3比2。

透過大螢幕,我可以看到不少中中國人被消聲的罵聲——

賣國賊,叛徒。

後來,郎平辭去了美國隊教練的職務。

而中國隊,也在那幾年遭遇了低迷。

整整五年,她們幾乎沒有在任何大賽上拿下成績。

所以,呼喚郎平的聲音,此起彼伏。

帶著對中國女排最深沉的愛,她回到了這片熱愛的土地。

曾經的中國女排,沒有先進的技術,一切都靠死磕。

但在國外多年的郎平,卻引進了最先進的訓練方式——

一、將球隊擴大到50人。

二、取消主力和替補,只有首發和非首發。

三、全球招募教練,術業有專攻。

中國女排身體的任何一個機能,都需要專業的教練來調動。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女排姑娘們對排球的態度。

你愛排球嗎?

你為什麼要打排球?

這是郎平對這些女孩們,直擊人心的提問。

沒有熱愛,就沒有結果。

如果連你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打球,又何來勝利一說?

朱婷之於現在的中國女排,就如郎平之於曾經的中國女排。

她們都是天生的女排運動者,只是後者曾對這項運動有過忐忑。

對於郎平而言,她需要面對的,不光是體制的改革,更是運動員們心態的不同。

影片中有一個這樣的場景,徐雲麗和丁霞相互提問——

我現在心裡想一個人,你猜是誰?

徐雲麗想的是郎平,而丁霞想的是自己。

這就是時代的變化。

曾經的運動員們,眼裡只有教練和服從;但現在的運動員們,更在乎自己和個人。

她們不是隻能選擇排球。

郎平的魅力就在於——

讓她們明白自己可以走別的路,卻依然選擇排球。

中巴大戰之前,中國女排已經很久沒有拿過勝利。

不要說對手,就連中國人也對其失望已久。

但就是在這樣背水一戰的前提下,她們戰勝了自己。

到了那一刻,我才深深地體會到袁偉民在多年以前的那句話——

中國女排,沒有我,沒有你,只有我們。

從我,到我們,中國姑娘們做到了。

如果影片只是講“郎平和中國女排的故事”,那就成功了。

但是很遺憾,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女排30年的縮影。

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有一個不能被忽視的名字,陳忠和。

因為一些原因,他反對影片的上映,也不允許電影出現他的名字。

所以,貫穿前後的“陪打教練”四個字,始終顯得如此突兀。

尤其是當黃渤飾演的中年版陳忠和出現時,整個劇情似乎不那麼連貫了。

也因此,這個角色被不少觀眾認定為可有可無。

但陳忠和之於中國女排,從來都是不可或缺。

這是整個劇情最大的遺憾,也是影片難以出彩的關鍵。

當歷史的紐帶缺了一環,這個故事就不再出眾。

或許當《中國女排》被改為《奪冠》,我們就該明白這個結局。

這一次,可能真的很難奪冠。

最新評論
  • 1 #

    沒錯,好歹尊重下陳忠和這位功勳教頭,對女排的貢獻僅次於郎平。不是說黃渤不好,但外型確實不合適。

  • 2 #

    女排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還需要拍電影來表達嗎?

  • 3 #

    沒必要為情懷買單,百度搜一搜了解下歷史就可以了。你掏錢看電影,又不給那些女排隊員分一毛錢,題材又沒必要去電影院花錢看,不推薦

  • 4 #

    鞏俐沒有把郎平的眼神演出來

  • 5 #

    三場比賽,都是郎平獲得勝利

  • 6 #

    一代人的情懷!然而還是選擇性的忘掉了一名教練。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和他的名字,應為他的國籍的原因,被媒體淡化,忽略,選擇性的忘卻!

  • 7 #

    用力過猛,開頭就提著一口氣,看著很累,一般

  • 8 #

    關注女排的中國人,都非常清楚,陳忠和的巨大貢獻,是載入女排歷史的!所以這樣的電影,是不合格的!

  • 9 #

    如果是突出郎平,那就不要牽扯其他人,如袁偉民、陳忠和等,片名改為朗平在中國女排奮鬥史為好。

  • 10 #

    如果好好講一講郎平為啥去了米國,又為什麼回國,估計評分會更高,電影裡壓根沒提,根本沒有把郎平演繹出來,

  • 11 #

    u can u up,你不拿郎平做核心,這個電影你準備怎麼拍?一個電影沒有主角怎麼拍?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跳水女皇伏明霞近況:獲贈價值近百億醫院,丈夫近七旬正拼第4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