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法甲領頭羊有情緒宣洩的慾望,王子公園球場外聚集的3000名巴黎死忠燃燒煙花慶祝勝利,內馬爾賽後喜極而泣,他和在場邊充當拉拉隊的姆巴佩相擁的畫面被轉播鏡頭定格特寫。

從悲到喜,救贖的內馬爾有表演慾望

話題的製造者是習慣“惹事”的內馬爾,在打破僵局後,他模仿起哈蘭德打坐冥想的招牌慶祝動作,這符合內馬爾“以牙還牙”的球場個性,首回合巴黎就是敗在梅開二度的挪威天才腳下,當時打進1球的內馬爾淪為背景板。

失利之下,巴黎哪有心情談論內馬爾寶貴的客場進球,相反,巴黎球迷批評了他的消極態度,巴西人全場31次丟失球權。天空體育評論員哈曼的話尖銳:“內馬爾的表現讓我想到了拒絕工作的想法”,並認為巴西人的進球完全是沾了姆巴佩的光而已。

回到沒有觀眾的主場,加之姆巴佩缺席,內馬爾的完美表現淹沒了賽前關於“巴黎凶多吉少”的預言,也對“心不在焉”的評價作出了有力迴應。從這個角度說,他救贖了,理應享受進球后釋放壓力的權力,只是模仿哈蘭德的慶祝動作讓人始料不及,但這也印證了內馬爾天生的表演慾望。

以內馬爾的性格來看,示威19歲的哈蘭德正常,但他也在跟自己較勁。當初他和巴黎的鬧劇驚擾了一夏,雖然在關係緩和後屢次在聯賽中救主,但歐冠對他而言更想征服。內馬爾曾表示:“巴黎具備奪取歐冠的實力”。去年他在看臺目睹曼聯的神奇逆轉,刺激過他,巴黎前途未卜,但內馬爾落落大方地從敵對情緒中走了出來,他回饋給巴黎的禮物就是歐冠8強席位。

鏡頭也發現他打坐冥想時手勢和哈蘭德略微不同,呈“OK”狀,當然這也是基於內馬爾兩回合參與3粒進球的心理猜測。

(圖:內馬爾的手勢)

二次傷害,哈蘭德無辜躺槍?

內馬爾模仿哈蘭德慶祝動作有突發性,或許球迷保留無心傷害的觀點,但賽後巴黎全隊一起坐在禁區模仿哈蘭德慶祝動作就有二次傷害的嫌疑。巴黎首回合吃了閉門羹,但哈蘭德畢竟是新生代,符合球迷造星的胃口,容易被追捧和保護,曾讚賞他為“野獸”的名宿萊因克爾為此發聲:“巴黎球員的做法很沒品,哈蘭德只是個19歲的孩子”。

全家總動員的巴黎沒有收斂,並移步在更衣室複製,顯然巴黎球員對賽前哈蘭德“巴黎,我的城市,不是你們的”的挑釁言論耿耿於懷,但有人證實這張出自Snapchat社交平臺的“作品”並非出自哈蘭德之手。英國記者格雷格·約翰遜指出:哈蘭德這張圖是有的,但那行配文卻是PS的,並且哈蘭德本人並沒有Snapchat的賬號。

哈蘭德被誤傷?巴黎可不這麼認為。賽前多特蒙德官方INS宣佈的預熱海報,創意就是引用哈蘭德的標誌性打坐慶祝為主景,而襯景則是巴黎標誌性建築埃菲爾鐵塔。襯景渲染主題,凸顯主景,展現多特喧兵奪主的氣勢,或許這才是巴黎群起攻之的導火索。

(圖:多特的INS海報)

巴黎“三連拍”回擊固然殘忍,也容易落人口實,但成王敗寇,本身就是競技世界不成文的規定,並不會真正考慮矛盾的原因和實現結果的最終途徑,最著名的例子是1986年世界盃馬拉多納的手球,披上了“上帝之手”的外衣。巴黎模仿00後的慶祝動作看似不符合“年長者”的修養,但巴黎贏了,他們有支配快樂的情緒和方式,只是相對於以往又唱又跳的狂歡,這次有點別出心裁,但話說回來,另類未必出格。

巴黎另類文化,也是足球衍生品

金主爸爸的廕庇,頂級球星的助陣,巴黎一直惦記著歐冠,試圖建立豪門威望,抹擦球迷的底蘊不足的印象。至少2016-17賽季歐冠1/8決賽首回合巴黎4球屠殺巴薩,至少2018-19賽季巴黎在老特拉福德全取三分。

悲催的是,兩次二番戰中用光運氣的巴黎也成了“諾坎普奇蹟”和“紅魔精神”的陪襯品,拉比奧特和庫爾扎瓦“4”和“2”的慶祝手勢,以及迪馬利亞的假裝喝酒都成了調侃物件,聯想到此次巴黎全民參與的打坐慶祝,或許這就是巴黎的另類文化,區別在於,這一次先輸後贏的人變成了巴黎。

(圖:“贏在前面”的巴黎)

此外,在比賽之前空曠的看臺上還打出“姆巴佩>哈蘭德”的標語,這也是足球的一種對抗方式,從宿命中掙脫的巴黎非要和多特蒙德球員交換球衣,擁抱致意才符合中立球迷的慣性思維?去年法國杯上斯特拉斯堡球員安東尼·貢薩爾維斯連續三次對內馬爾犯規,最後一次直接粗暴地將巴西人放倒,而賽後法國人輕描淡寫:“我們不是來嬉戲的,他來了就不能哭”,這句話同步到巴黎嘲諷哈蘭德事件中,是否為巴黎挽回一些形象分?

(圖:那場比賽內馬爾受傷下場)

偏見是人心中的一座大山,搬不動。巴黎因為“暴發戶”特徵不被待見也不是一天兩天,部分球迷借題發揮,巴黎也被貼上了“小人得志”的標籤,希望巴黎栽跟頭的聲音此起彼伏。巴黎是一支習慣“現世報”的球隊,除了被巴薩和曼聯教育過,2001年歐冠聯賽3-0領先的情況下,被拉科魯尼亞翻盤,換句話說,贏在當下的巴黎從多特身上逮住了機會。

足球要人情世故,也要“打打殺殺”

巴黎集體狂歡,卡瓦尼選擇剋制,烏拉圭人先是在耳邊規勸內馬爾,之後又拒絕打坐式集體合影,尊重對手的同時也贏得了輿論的讚美。卡瓦尼的行為確實正能量,但這種體恤式的溫柔雖然值得推崇,但並不是競技世界的思維標準。

(圖:卡瓦尼不在其中)

內馬爾要是聽從告誡,就不叫內馬爾了,姆巴佩要是聽了,也不叫“年輕人”了。勝利者容易被言論和情感煽動,何況,“自我”本身就是人性的盲點,巴黎球員庫爾扎瓦“現身說法”。

前文講過,2017年歐冠1/8決賽首回合後,他和拉比奧特將比手勢慶祝的動作上傳到社交平臺,而在巴薩6-1翻盤後,當時效力巴薩的內馬爾回敬了庫爾扎瓦“4+2=6”和5個表情包。

(圖:打臉系列之歐冠)

早在2014年庫爾扎瓦就有“被打臉”的經驗。U21歐青賽附加賽第二回合,他在第87分鐘的進球將比分扳成3-3,這樣法國會憑藉客場進球的優勢淘汰瑞典,以為穩操勝券的他跑到瑞典小將圭德蒂面前做了“byebye”手勢。一分鐘後瑞典人進球,他們用庫爾扎瓦的動作送別法國。

(圖:打臉系列之歐青賽)

戲虐之外,弗格森曾說:“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利物浦踢下王座”,這也反映了足球本身仇視、對立的一面。本場比賽埃姆雷·詹放倒內馬爾後的紅牌就是例子。(題外話:假如內馬爾和埃姆雷·詹互換身份,估計內馬爾淹沒口水中)

巴黎後衛科雷爾就表示:“回擊就是足球的一部分,你可以討論這種行為是否值得商榷,但我認為這是可以的,總該有點情緒不需要隱藏起來”,當然作為沙爾克04的舊將,他附帶的“魯爾區德比”情緒更容易被理解。

(圖:埃姆雷·詹放倒內馬爾瞬間)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科爾感謝喬丹,和他做隊友讓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