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近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推進醫養結合是優化老年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舉措,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和滿意度的重要途徑。中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之後,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2021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人,比上年增加992萬人,佔全華人口的18.9%,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數據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養老關乎千家萬戶,事關百姓福祉,積極解決老齡化人口生活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力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推進醫養結合,要加快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專業課程培養。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約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失智人數約為4500萬。中國疾控中心數據也顯示,中國75%的老年人患一種及以上慢性病,16%的老年人存在失能或部分失能症狀,4.8%的老人則處於完全失能狀態。因此,為能全方位服務老齡化人口,醫養結合是新模式。新,不僅要求醫養照護服務人員不斷強化專業知識,及時更新醫療服務理念,還要對各種智能化的新科技、新設備都要運用自如,如失能智慧護理設備、截癱自助特種變形輪椅、智慧護理機器人等等,高科技新設備層出不窮,都需要加大醫養照護服務人員的培訓,助力健康養老。同時要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健康和養老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招生規模。鼓勵醫務人員特別是退休醫務人員到相關機構從事醫養結合服務,並建立相關激勵機制。推進醫養結合,要強化醫療衛生與養老銜接,讓坐實家庭醫生定向服務。目前,華人的養老觀念傾向於選擇家庭養老,但傳統家庭養老方式不能滿足需要,也滋生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老年人生病,不得不去醫院治療,來回跑路不方便,既耽誤了時間,又影響治療,同時增加經濟負擔。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養老需求,實行醫養結合,推動專業機構向社區延伸,整合利用存量志願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則是最佳方案。一方面,可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養老機構,內部改擴建一批醫養結合服務設施,另一方面,可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簽約合作,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設置康復、護理病床和養老床位。同時要設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坐實家庭醫生定向服務,形成從患病看醫生轉換為家庭醫生上門服務的全新轉變。提升健康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把健康服務送到群眾的身邊,送到群眾的家裡,實現老齡化人口醫、養、康、護的有效銜接。推進醫養結合,要創新互聯網+模式,推行智慧養老服務。在“互聯網+”時代,加快發展智能化與健康養老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必然要求。可加快建設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專業化社會服務的‘互聯網+居家健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整合醫療相關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同時藉助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設備等新技術、新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多層次、高效便捷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將“智能化”與“健康養老”的融合創新不斷深入,真正實現養老“溫度”與“精度”的巧妙結合,讓老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服務。

醫養結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創新“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成功打開“醫養融合,讓老年人有‘醫’靠”的新局面,也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

來源/作者: 孫敏

7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人生的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