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查了些資料,對於性格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性格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但是後天環境會影響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二、性格的形成,遺傳因素和後天影響各佔一部分。從這兩種說法上看,性格是遺傳因素和後天影響兩種因素作用下,形成和完善的。

好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現在對於性格的名詞解釋。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簡單來說性格就是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首先我們注意到性格應對的是現實,也就是其所處的環境,所以說人所處的環境是完善性格的最終因素。

這種情形其實就非常像一個大學生,在大學學習了四年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們開始工作的時候,並不是完全依靠書本上的知識來,認識現實,並付諸行動,而是在所學知識這個理框架的基礎上,不斷的爭取和妥協,在現實的磨礪中完善自己應對生活的本領。最終形成了這個人的綜合素質。

那我們今天來思考的問題,遺傳因素構建性格框架,就相當於我們在大學中所學的基礎知識,而深入社會的實踐,就相當於性格在出生後環境中的進一步完善和二次構建。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性格是可以在後天給予人為干預的,而不是說人出生後,決定了對他一生就有重大影響的性格不可改變。

性格可以改變我們已經得出結論,下一步也就是我們思考這種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我們怎樣改變性格?

性格的基礎性完善和構建,在出生後的啟蒙階段,就相當於大學生剛邁入社會,開始社會實踐的前幾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轉折期,是他們認識社會,應對社會的初期,很多基礎性的東西,都是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和完善的,這個時期形成的東西,就像一個建築的地基,對於以後大廈的建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好我們再來看一遍,性格的名詞結實,我們就可以從中找到我們干預的點在什麼地方。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性格是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性格的形成階段在0-6歲階段,其實最關鍵的時期在0-3歲階段。

好了,我們找到了,時間和應對的點,那麼我們應對的行動也就有了。其實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孩子應對生活,最關鍵的是在幼兒時期幫助孩子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從事物的認知,到這個事情如何去做。在生活的點滴中,構建孩子內在性格。

但是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應對事件的行為方式看起來挺簡單,每個家長都會,但是卻又是非常複雜而系統的學問。首先,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發展規律來幫助孩子認識世界,應對困難,而不是從成人角度來看待事物,強加給孩子。其次,家長對於事物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的採取,在層次和深度上,並不盡如人意,這都是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學習提高的地方。

我一直強調就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我們所謂的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是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不是任何一個人的附庸,即使你給了他生命。所以我們所有的幫助只為了使得孩子能夠成人一個獨立思考和行為的人。我們所有的行動應該尊重孩子的內在發展傾向和獨立自主的意識,而不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因為想象總是追求完美,家長總是高高在上,這種脫離實際又主觀偏見的思想是不能夠讓孩子獨立成長的。

3
最新評論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直面挫折,衝破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