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

李玫瑾老師在一次家庭教育講座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2009年11月下旬,一家六口同時在家中被殺害,凶手在南方城市三亞被抓捕歸案,卻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一名32歲的男子。被害的是這名男子的父母、妹妹、妻子和兩個兒子。

當時這個家庭存款約400萬,住房4套,妻子開美容院,自己開飯店。這樣的經濟條件,就是在10年後的今天依然讓人羨慕不已。

但是這個才32歲的男子卻舉起屠刀粉碎了一切,警察審問殺人原因,他只冷冷地說:“父母管教太嚴,妻子爭強好勝。”

他父母對他的愛,其真誠,蒼天可鑑,可結果呢?害了自己,禍及年幼的孫子,把一家人送上了不歸路。這是為什麼呢?32歲的凶手給出了答案:父母管教過嚴,令他窒息。

控制慾過強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以愛之名肆意指揮、強迫孩子,逼迫孩子變成父母想要的模樣,卻不知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靈魂,自己的需求和主見。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慾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的過度控制讓孩子窒息,孩子只能想方設法逃離,實在無法逃出生天只好大家同歸於盡。

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而傳統文化對孩子的要求,則是“孝”字當頭,兒子反駁了作為權威的父親,氣急敗壞的父親脫口而出的會是:“你這個不孝子!”,一個“孝”字,像一個緊箍咒,時刻提醒孩子要聽父母的話,遵從父母的指令,因為:“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還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不聽我的聽誰的?”所以孩子的順從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文化傳統讓控制型的教養方式難以被人察覺,甚至很多控制型父母自身都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問題,直到孩子無法承受,做出了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人們才會認識到“控制型教育”的危害。

“控制型教育”的危害

1、孩子否認自己,無法對自己形成正確認知

控制慾強的父母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潛意識裡就在告訴孩子:你什麼都做不好,需要我出手你才行。這樣會給孩子形成一種慣性:我不行。以致孩子在困難面前會習慣性退縮尋找靠山,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那麼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就是:我是無能的,這些問題我無法解決。

2、喪失決斷力,無法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大火的《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就是在母親的控制下喪失決斷力,無法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典型。蘇家媽媽控制慾極強,家裡的一切都是她說了算,尤其是對兒子蘇明成,工作、買房,一切都由媽媽說了算。蘇明成人到中年還啃老,小夫妻的日子能過得逍遙自在,完全是蘇媽媽在支撐著。蘇媽媽一走,蘇明成就沒法對自己的小家負責了,因為他從來沒有承擔過責任,這是控制慾強的父母的悲哀更是被控制的孩子的悲哀。

3、自卑、脆弱、負面情緒無處宣洩

新加坡一項縱向研究表明: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鬱的風險。

傍晚時分,我們小區的孩子喜歡聚在樓下廣場上嬉戲打鬧笑成一團。我昨天下樓去超市碰見敏勝坐在地上哭,哭得很傷心,原來只是摔了一跤。

看他哭得稀里嘩啦的,我不禁暗暗嘆息。同齡的小朋友都無憂無慮的,敏勝卻總是鬱鬱寡歡。他媽媽很爭強好勝,對他管教很嚴,每天戶外玩樂的時間都有規定,有時候他想多玩一會,他媽媽會臉色陰沉地訓斥他:琴練得一團糟,還想玩?他只能忍淚低頭跟在媽媽身後上樓回家。可能是她媽媽控制慾太強,管他太嚴,他的負面情緒無處宣洩,摔跤正好給了他一個出口,讓他名正言順地哭一場。

4、喪失生存動力

控制慾強的父母總是喜歡安排孩子的一切,以便孩子有一個錦繡前程,少吃生活的苦,殊不知孩子的苦卻都是父母給的。文章開頭提到的32歲的男子,經濟寬裕,妻子開美容院,自己開飯店,還有兩個年幼的兒子。這在絕大多數的父母眼裡是成功的典範吧?這樣的生活,是很多人想要的吧?但是對於他來說,卻只是累贅,一切都毫無意義。

賺錢有事業,都是父母喜歡的,他自己喜歡的呢?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生活,讓他看不到珍惜生命的意義,繼續生存下去又苦不堪言,所以他舉起了屠刀,走向毀滅。凡事過猶不及,家庭教育中過度控制只會適得其反,以愛之名不斷給孩子帶來傷害。

那麼父母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1、承認孩子的獨立性,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這一點對於控制型的父母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控制慾強的父母容易認為:我養著你,你是屬於我的,你必須聽我的按照我的指令行事。事實上,孩子只屬於他自己。因育兒觀圈粉的張亮,在《爸爸去哪了》節目裡,跟兒子天天的相處日常,讓觀眾充分感受到了什麼叫尊重孩子。

2、引導孩子而非控制孩子

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科學家祖沖之,小時候討厭背經書,做官吏的父親,望子成龍心切,為了讓兒子早日走上仕途之路,經常手持棍棒逼迫兒子背經書。祖沖之的祖父看不下去了,帶著孫子去工地上增長見識,卻發現衝之對天文很感興趣,於是給衝之找來很多天文書籍,還帶他拜訪在天文方面取得成就的官員何承天,就這樣衝之跟著何承天鑽研天文曆法,最終成為了傑出的科學家。

如果沒有祖父的引導,很難想象不愛讀經書的祖沖之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就,傑出的科學家潛能可能就要夭亡於父親的嚴厲管教下了。

所以父母們要懂得東方不亮西方亮,不能一味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指令形式,要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3、適當放手,孩子的人生路要靠他自己走

《都挺好》中,蘇媽媽去世後,原本啃老依靠媽媽管控的蘇明成丟了工作離了婚,被迫獨自艱難地生活。所幸的是他還沒有徹底被媽媽養廢掉,還有一些男人的血性,肯放下身段去吃人生前三十年沒有吃過的苦,慢慢地開始挺直腰桿做人,在妹妹的暗中幫助下也走出了自己的路。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但是父母不能以愛之名來控制禁錮孩子。我們要承認孩子的獨立性,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積極引導孩子而不是控制他們。孩子逐漸長大,需要脫離我們的懷抱開創屬於自己的天空,我們要適當放手,讓孩子自由翱翔。

  • Twitter 交易後的第一次,埃隆馬斯克暗示 DOGE 將進入該平臺
  • 半價向援鄂醫護賣茅臺,卻被網友聲討:“框架謬誤”導致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