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21年5月22日下午1點37分再次傳來了讓人心痛的訊息,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

根據湖南媒體的訊息,袁隆平院士此前一直在海南三亞的雜交稻研究基地工作。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4月7日,袁隆平被轉到湖南長沙住院治療,在長沙治療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時間,仍舊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2019年博鰲論壇後曾就醫 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

袁隆平院士由於自小喜愛運動,特別喜歡游泳、排球等專案,身體一直不錯,還稱自己是一個“90後”,而且即便是如此高齡仍舊在研究工作的第一線,只要身體允許,每天都會下田。

在2020年播出的紀錄片《時代我》中可以看到,在這個本應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袁隆平的字典裡卻沒有退休的概念。堅持工作日每天都去辦公室辦公、批示檔案、參加論壇、主持會議,會見客人……

但已經90歲高齡的袁隆平,去參加活動,助理要提前幫他計算從下車到座位需要走多少步,因為他走三百步以上就會氣喘。在論壇上,站上40分鐘,他就需要吸氧了。在國際水稻論壇上,90歲的袁老全程站著做了30分鐘的報告,結束後因身體太過疲憊婉拒了在場記者的採訪,但當聽說有小朋友想要和教科書裡的人物合個影時,他立馬問:“他們在哪裡?”起身就要出去跟他們合影,考慮到他的身體,工作人員把孩子們請進來了。

此外,紀錄片還記錄下了袁隆平就醫的過程。在醫院要求住院的情況下,袁隆平接受完檢查之後堅持出院。在片中,袁隆平的助理辛業芸頗有些無奈說到:“他有心臟病高血壓,但是他就不接受,不承認不接受。這種東西,是他的自信還是意志,我也不好說。因為他以前身體好了,他沒有這種病,他一直以為自己就是個氣喘。”

鍾南山曾為他看病 勸他要少抽菸

中國人都知道,吃飯的事情靠袁隆平,看病的事情找鍾南山,這兩大院士也曾經有過交集。

2010年,袁隆平和鍾南山曾經在海南見過面,鍾南山聽出袁隆平肺部有問題,勸他少抽菸,並及早檢查。

2011年底,袁隆平到廣州參加一個活動。參會之前三天,他還掛著點滴,於是活動會務組就提議讓鍾南山給他看個病。

鍾南山為袁隆平診斷之後,表示:“袁院士,你身體基礎非常好。心臟很好,肝功能很好,肌肉也很好,就是肺部有點小問題,但沒有任何不良病變。這些問題都是多年吸菸造成的。不要讓它成為你的瓶頸。”而且再次叮囑袁隆平不要再抽菸了。袁隆平聽後,為了健康毅然決然把抽了63年的煙給戒了。

國士無雙 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衝破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雜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

袁隆平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

袁隆平的兩個夢

袁隆平院士一生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圓夢,他一生追夢。

“禾下乘涼夢”是袁隆平真正做過的夢。他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一塊在田間散步,在稻穗下乘涼。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是袁隆平多年的奮鬥目標。目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全球有1.6億公頃稻田,但種植雜交水稻的面積不到15%,若有一半的稻田種植雜交水稻,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

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坐落在名剎勝覺寺舊址——湖南省懷化安江鎮。

安江農校始建於1939年,其前身為國立第十一中學職業部,1950年2月,湖南農業廳接管,定名為湖南省安江農林技術學校。1952年11月更名為“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2001年整體搬遷至懷化市鶴城區新校,2003年4月經國家批准升格為高職院校——懷化職業技術學院。2008年3月經袁隆平院士同意將原安江農校正式定名為“雜交水稻發源地—安江農校紀念園”,並親自題寫園名。2009年,安江農校紀念園被國務院特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來到安江農校,從事教學及雜交水稻研究長達37年之久。安江農校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雲,不僅培養了近萬名農科專業莘莘學子,也成為了享譽全球的雜交水稻發源地。這裡是一片資源豐富的綠色田野,以袁隆平為代表的雜交水稻科研團隊在這裡攻克了一個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裡的難關,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豐碩成果。袁隆平曾先後獲得個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國內殊榮。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並從此走向世界,對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消除饑荒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際同行把雜交水稻稱為“東方魔稻”,把袁隆平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把安江農校稱為雜交水稻發源地。

如今的安江農校紀念園集科研、教學、文物展示,人文景觀,旅遊休閒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建築規模大,時代特色鮮明,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及保護利用價值。

安江農校紀念園保留了1939年至1986年間所建的各類教學及科研設施,如袁隆平舊居,辦公樓,師生宿舍,校訓牌。雜交水稻溫室、圖書館、魚塘、試驗田、游泳池。院內自然與人文景觀俱佳,各種樹木隨處可見,有珍稀植物園之稱。

這裡見證了袁隆平及其團隊在雜交水稻研究過程中的奮鬥足跡,是袁隆平重要學術思想和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稻作文明階段性歷史發展的物證。他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及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創造力,是一處珍貴的文化遺產。

安江農校紀念園完整的保留了原安江農校辦學的各類教學、科研設施,還儲存著勝覺寺、湘西會戰、黔陽地革委等重要歷史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及保護利用價值。

袁隆平為何沒能得諾獎?

袁隆平所做的貢獻,意義之大不言而喻。但多年來,也有人為他未能成為中科院院士、以及未能獲得諾獎“鳴不平”。

對此李雷分析稱:關於第一個問題,袁隆平的內容是工程領域,沒有理論原創,因此不符合科學院的標準。但是是相關科學家的確做出了很大貢獻(比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深海遠洋等等),得給與他們足夠的榮譽。因此上世紀 80 年代,中科院就一直向國家提議成立工程院,終於在 1994 年成立了,為了保證工程院的水平,中科院派出一批牛人去給工程院搞了個高開端,像錢學森、師昌緒之類的就是第一屆工程院院士,也是建國以來極少數的幾十個真正“兩院院士”,而第二年,袁隆平就當選了,事實上袁隆平就是正意義上的第一屆工程院院士;關於第二個問題,諾獎獎勵的是首創性,尤其注重獎勵科學領域的成果,因此技術領域拿諾獎的不多。

李雷多年來一直關注袁隆平的科研進度,他感慨稱:“記得有一句話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袁隆平先生深耕農業,努力改善水稻,可以說真正的做到為國為民。當然,另一個形容也很形象:當代神農!”

1958年,安江農校的青年教師袁隆平尊重科學,潛心研究生物遺傳學,但他不入潮流的所作所為,卻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女友因為害怕受到牽連,痛苦地選擇與他分手。

後來他們透過仔細觀察和反覆推敲,論證了先前“鶴立雞群”的稻株就是“天然雜交稻”!

於是,就有了後來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產的推廣,為我國農業的進步貢獻了卓越的力量,他也因此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而和袁隆平一起並肩作戰的學生鄧則也成為了他的妻子,兩人成就了科學界的一段愛情佳話。

以上,是2009年由史鳳和執導的電影《袁隆平》為我們講述的故事。科學精英也有偉大的愛情,然而他們卻低調而內斂,像極了世間許多平凡的夫妻。

2019年9月16日,袁隆平走進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會場,分享自己的學術人生。他說:“同學們,你們正值如花的年齡,也正是充滿夢想的時候,但是停留於做夢是不夠的,希望你們樹立理想並努力為實現理想而奮鬥。我有兩個夢想,第一個夢是禾下乘涼夢,這是追求水稻的高產更高產夢;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始終都還在努力使夢想成真,也寄希望於你們來共同實現這兩個夢想。”

2020年9月28日,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院士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傑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頒發了名譽校長聘書。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據時刻新聞訊息,據袁隆平保健醫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4月7日,轉到長沙住院治療。

和母親的一次出遊讓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標

袁隆平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西。

為中國的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照片看起來也像農民。一般人認為他應該是農民出身。

實際上,他於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學院,接生的醫生是林巧稚,當時林巧稚是新醫生,後來是全國婦產科第一大權威。

袁隆平院士的夫人名叫鄧哲,兩人是師生關係。鄧哲和袁隆平結婚很長時間過的都是兩地分居的生活,在安江工作時兩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待在一起。直到鄧哲50歲以後,全家才遷往長沙,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處。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患胃癌,住在重慶市第三醫院。他父親身邊的人給袁隆平所在的安江農校發來了病危電報。那時,袁隆平正在海南進行育種試驗,抽不出身來,袁隆平的妻子鄧哲日夜兼程從安江趕到重慶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終。老人身邊,其他後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親在彌留之際表示:隆平正在忙著搞雜交稻試驗,重任在身,無論如何不要他回來。事後,鄧哲含淚給隆平寫了一封信,告訴父親去世的事,並告知他把大兒子從重慶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兒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華靖身邊帶養的。華靖早年畢業於江蘇鎮江教會學校,英語很好,對小孩教育細心。

袁隆平有三個兒子,卻只有一個是“屬於他的”,老大長年跟奶奶生活在重慶,是屬於奶奶的,老三從小跟著外婆過,屬於外婆。只有老二,5歲的時候,袁隆平出差帶著他去海南、廣西生活過一段時間,“大家都這麼說,這個老二才是他爸的”。

袁隆平給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個男孩兒,分別取小名為五一、五二、五三。他說:“我家孩子是單一品種,都是雄性,要有個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願望得以實現,有了大孫女又有了二孫女,兩個孫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義又富有幽默感:大孫女叫袁有晴,因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當天,雨過天晴。第二個孫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這天正好逢農曆的“雨水節”,便取名“袁有清”。他說:“這兩個名字不但叫起來順口,而且合起來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陽,清就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自然就會茁壯成長。

如今袁院士逝世,他的夢想由後人幫他去實現。袁隆平院士千古!

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袁隆平去世卻仍遭辱罵詆譭,他研究的雜交水稻,美國都要交專利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