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近日鄭州一校長髮論文稱熟雞蛋透過“特異學生”的“意念和能量傳播”能重新變成生雞蛋,並孵化出小雞。這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我們暫且不論其中的荒誕離奇,我們來看看什麼才是屬於高科技的“意念控制”。

事實上,“意念控制”只是通俗的說法,在工程研究稱為腦機介面技術。它透過測量大腦思維活動產生的特定腦電訊號,再經過計算機處理翻譯,識別出其中攜帶的資訊,併發出相應的指令控制外部裝置。也就是說,透過在頭上裝上幾個測量裝置,就可以用大腦的思維直接來操作電腦等行為了,妥妥的高科技啊。

圖1 大腦直接與機器對話示意圖

透過腦機介面技術,在人腦和計算機等外部裝置之間建立了直接的連線通路,因此我們只需思維就可以直接與機器對話,計算機能識別出使用者的思維狀態,並完成所希望的控制行為,比如移動游標、開門、打字和開機等。也就是神乎其神的“意念控制”。

有了腦機介面技術,每個人都是修仙大能,蕭炎一步成鬥帝,門童都能御劍飛行,劉謙不再需要董卿。

腦介面技術研究中,目前還存在兩個技術難點:①對腦電訊號進行有效的測量採集;②計算機對腦電訊號的識別

對於腦電訊號的測量採集,通常做法是用測量電極直接貼在頭皮上來實現的。因為腦電本身產生的電訊號並不強,同時大腦被頭骨緊緊包裹著,也導致大部分的腦電訊號被頭骨遮蔽了,因此傳導到頭皮上的腦電訊號極其微弱。對測量電極靈敏度的要求特別高,同時還容易受到人體自身的心電、肌電等其他訊號的干擾,更加劇了腦電波訊號測量的難度。這相當於在吵鬧的菜市場中聽清別人說的悄悄話。

參考目前醫學上對腦電波的測量,需要在患者的頭部塗滿導電膠,並裝上十幾個測量電極。顯然,這樣的操作是很難投入實際應用的。目前只能寄希望於技術的發展,能研發出更方便效果更好的測量裝置。

腦機介面技術的另一個難點在於對腦電訊號的識別。也就是是透過對腦電訊號的提取與分析,將其轉化為相應的動作。例如,人的腦電波在不同狀態下具有不同的頻率,當人精神高度集中時,腦波的頻率在12~38赫茲之間,是“意識”層面的腦波;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腦波的頻率會下降到8~12赫茲;進入睡眠狀態後,腦波頻率進一步下降,可分為4~8赫茲和0.5~4赫茲,分別反映的是人在“潛意識”和“無意識”階段的狀態。透過對腦電波訊號頻率的測量,可以推測人是處於精神集中,放鬆狀態還是睡眠狀態。

總的來說,特徵明顯、能被識別的腦電訊號目前還很少。如果無法把大腦特定區域的某一活動翻譯成具體的含義,意味著腦電訊號就無法對外部世界釋出命令。因此,目前意念控制基本還只能實現人類的一些初級運動,而很難完成複雜的動作。常言道,人心隔肚皮。人都猜不到別人的所思所想,更何況機器呢,這還需要工程研究員更多地深入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透過腦電閱讀人的思想在目前是不可能,只是我們可以透過腦電來區分人不同的腦狀態;再者,腦機介面並非試圖解釋自發腦電,是設法使人產生具有特定模式的容易被解釋的腦電。

由此可見,意念控制並不是玄幻小說描述的那樣,運用內力就能御劍飛行。高科技的意念控制,首先得在腦袋上裝上一定數目的測量電極裝置,再用計算機(微機、手機)進行處理,正確識別心中所想之後再發出控制命令,用於控制外部裝置,如使用電腦,使用輪椅等。一般計算機還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學習才能提高識別的正確率。

腦機介面技術有哪些應用呢?主要有以下領域:在醫學上,可以用於幫助肢體障礙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如幫助殘疾人使用電腦、撥打電話、控制輪椅、使用電器等。可用於特殊環境作業,如宇航員用於遠距離操作監控儀器裝置。在娛樂休閒方面,腦機介面技術可以提供顛覆性的娛樂體驗,如用於電子遊戲。另外還可以用於無人駕駛汽車或飛機,在軍事領域意義巨大。

總的來說,對於腦機介面技術,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景是光明的。未來可期!期待我們心想事成的那一天早日來臨!

參考文獻:

[1]李勃.腦機介面技術研究綜述[J].數字通訊,2013,40(04):5-8.

[2]楊立才,李佰敏,李光林,賈磊.腦-機介面技術綜述[J].電子學報,2005(07):1234-1241.

[3]羅尚清,楊浩.腦—機介面系統工作原理綜述[J].醫療衛生裝備,2008(08):33-35.

[4]葉岸滔.腦機介面技術:倫理問題與研究挑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6):8-14.

[5]於淑月,李想,於功敬,孫健,張忠海,成藶委.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9,27(10):5-12.

[6]沈敏.腦-機介面技術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S1):147-150.

12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邪乎的科學現象,玻璃像紙被任意裁剪,水的溶解能力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