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科學家們是比較孤獨的人群,日常科研繁瑣,但卻難以獲得別人的理解,因為絕大多數人並不像他們一樣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缺乏專業知識也導致大多數人不知道科學家在幹什麼,甚至很多科學家還會遭受誤解。

在生物領域內,科學家們似乎有些剎不住車了,不停地研究雜交生物,甚至製造人猴、人羊、豬猴嵌合體胚胎。將不同生物的細胞合在一起,搞出攜帶著人類組織的胚胎,這事超越了大多數人的理解,也使很多人充滿擔憂,照這樣下去,未來科學家們是否會造出更匪夷所思的東西?

然而,生物學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使人類吃得飽、吃得好;第二個方面是改善人類的生存質量,也就是主要用於生物育種和醫學兩個方面。可是這其中必然需要用到一些生物學技術,一些技術也還在摸索之中。

目前,生物學家們在使人類吃得飽、吃得更好方面做的事情我們已經切身體會到了。在過去,小麥產量很低,清朝末年畝產一二百斤,而人們又將小麥當主食,所以常出現吃不飽的現象,遇到天災農作物減產,還會餓死很多人。可是經過生物學家們的育種,現代小麥畝產可以達到一千多斤,所用的手段就包括雜交。

說到這裡有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現代科學家認為主食危害健康,有網友說吃了幾千年了咋突然有害健康了?那是因為人類可以一天吃三頓飯的歷史也才百十年,經常處於飢餓狀態的時候,都沒得吃,哪裡顯得出危害。

人類對植物的改造著有成效,而對動物的改造也很突出。人是雜食動物,為了滿足人類飲食等方面的需求,育種專家們搞出了很多雜交動物,不過基本上都是血緣關係較近的雜雜交,用狼給狗配種,製造新的後品種,用野豬給豬配種,製造出新的肉食豬品種。也有少數遠緣雜交物種,比如獅虎獸、騾子,是為了滿足人們獵奇或者運輸需求。

而在使人類具有更高的生存質量這方面,生物學家們同樣做得很出色。人類群體雖然龐大,但是在漫長的演化史中,還是積累了一些缺陷的基因,它們導致的生理問題無藥可醫,輕者致殘、導致低智,重者直接導致胚胎無法發育,而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靠生物學家們研究出各類新技術。

創造人猴雜交胚胎也是一種嘗試。其實這裡的說法有些問題,人家制造的是嵌合體胚胎,所謂的嵌合體是指兩個異卵雙胞胎髮育過程中,其中一個胚胎被另一個吸收,進而發育為某個器官的現象。這樣的生物個體中,有兩類攜帶不同染色體組的體細胞。

而創造嵌合體胚胎就用到了這樣的技術,根本不是讓人和猴子直接雜交,而是在猴子的胚胎中注入一些人的多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也有發育為完整個體的能力,將多能幹細胞注入卵細胞或者早期胚胎,可以啟動多能幹細胞的多向分化能力。不過人和猴子的細胞差異較大,在這樣的實驗中,往往需要製造多個胚胎,但是最終都會死亡。

在最近的這個案例中,科學家制造了132個胚胎,在第19天的時候只剩下3個胚胎尚且存活,而第20天的時候,由於倫理學的限制,實驗停止了,胚胎也被人道處理了。怕的是人類細胞再發育導致胚胎產生由人神經細胞構成的神經系統,也就是有產生意識的可能,所以這類實驗往往只進行到14天,此次20天也是一個突破;而且猴胚胎中人細胞數量雖然達到科學家預期,但佔比還是比較小的。

進行這樣的實驗目的當然還是為人類服務,很多人由於疾病的因素器官衰竭危及生命,或者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而這樣的實驗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產生相關的技術,當人體器官壞掉了,直接在動物體內或者培養皿中製造一個人體器官。然而這樣的操作需要定向控制多能幹細胞的發育歷程,可是現在很難做到這一點,那麼做類似的實驗就有助於收集相應的資料。

小鼠長出大鼠心臟

看到這些所謂的雜交會不舒服的人,或許是同理心太強了,人類不會和別的生物進行生殖活動,所以看到人類給動物雜交就不舒服。但其實人類製造的雜交生物很多很多,我們日常吃的食物,很多都是雜交得來的,可是卻沒人替植物著想。生物技術的發展,最終受益的還是人類,當然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面效果,這就需要倫理學的約束了。

1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自然·通訊》: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會增加30%的痴呆症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