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隨著以前蘇聯和美國為代表的超級大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競賽”,眾多探測器被成功發射升空,為人們深入瞭解太陽系的形成、發展和演化,近距離了解各大行星的面貌,以及後來的生命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近鄰”。除了月球之外,金星和火星則是開展深空探測最理想的目的地。不過,雖然金星距離地球更近,與地球的大小更為接近,但是鑑於其表面嚴酷的自然環境(主要是濃密的大氣層、超高的大氣壓、高溫、強性酸雨和超強閃電等),很多向金星發射的探測器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不是中途出現故障,就是降落到金星表面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後來,人們的目光從金星這顆地球的“孿生兄弟”,逐漸轉向了火星,截至目前火星仍然是深空探測的熱點目的地之一。

人類向火星發射的探測器

在上世紀60年代,就在前蘇聯和美國深空探測的目標還是金星的時候,同樣沒有“放棄”火星,也相應地開展了一些探測活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1964年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向地球首次傳回了關於火星的近距離照片。1971年,美國發射的水手9號探測器,首次進入火星軌道並圍繞火星執行。同年,前蘇聯也不甘落後,發射了火星2號探測器,首次實現在火星登陸。1997年,美國發射了火星環球勘探者,首次在火星上釋放了火星車。

進入新世紀後,2001年美國發射了奧德賽探測器,2003年歐洲航天局成功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首次在火星南極發現冰凍水。2003年美國相繼在火星上成功釋放勇氣號和機遇號兩個火星車。2012年,美國又成功將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降落。今年2月份,又先後有3個國家的探測器抵達火星軌道,分別是阿聯酋的“希望號”、我國的“天問一號”以及美國的“毅力號”,火星探測正式進入多國同步的高峰期。

截至目前,人類共向火星發射的探測器高達50個左右,數量僅次於月球,加上新加入的3個新探測器,目前共有11個探測器仍然在火星軌道或者火星地球開展探測工作,為我們準確、深入瞭解火星的地形地貌、大氣層結構和組成、溫度變化、火星岩層、冰凍水、地下鹽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等情況,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探測器發現的類似金屬零件的物體

這裡重點提一下於2012年登陸火星的好奇號火星車,在歷經數年的探測工作中,按照科學家的指令已經超額完成了既定的諸多科學考察任務,雖然沒有發現火星存在生命形式的證據,但是每天都堅持向地球傳回關於火星表面的照片,這些照片透過NASA官網向全球公開展示,這其中就不乏一些有趣和奇怪的物體。

2019年4月份,一位資深的火星愛好者,在整理和翻看好奇號拍回的照片時,無意中看到了當年3月份拍攝的一組照片,在火星平坦的地面上,零星地散落著眾多奇形怪狀的物體,有很多能一眼看出就是碎裂的岩石,但是其中一個物體是那麼的顯眼。

這個物體整體上看是三角形的,左右帶呈對稱狀態,最令人驚奇的是物體的中間,有一處非常規則的圓形孔洞,就像是一個透過人工的方法加工出來的零件一樣。如果是純粹地在火星表面自然形成的一個岩石,那麼出現這種規則性圓孔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此,關於這個物體的形成原因,引發了世界各國網友的熱議。

一個是外星飛船殘骸或者是火星人活動留下的痕跡。對於這種觀點,居然得到了一些“腦洞大開”人士的贊成。殊不知人類對火星探測、包括對太陽系探測這麼長時間以來,除了地球之外,還沒有在其它星球上發現任何生命形式存在的直接證據,哪怕是一個活性細胞都沒有。而且圍繞火星執行的探測器,以及在火星表面活動的幾個火星車,這麼長時間也沒有在火星表面探測到任何生命體,哪來的外星飛船或者火星人呢?

第二種觀點是好奇號火星車掉下來的零件。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既然這個物體離好奇號火星車這麼近,如果它是金屬零件的話,從好奇號上掉下來的可能性就很大。殊不知,進行深空探測的探測器以及所攜帶的諸多儀器、裝置,都是經過嚴密設計和透過強烈耐受性檢驗的,可以說沒有哪一個零件是多餘的,如果出現零件掉落的情況,好奇號火星車的運動肯定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直接報廢,哪還能天天移動、拍攝和傳回照片呢?

第三種觀點,這個物體本來就是火星表面的一塊岩石,在長期的太陽高能粒子衝擊、歷史上火星的地質運動等綜合作用之下,恰巧將此塊岩石“雕琢”成了這樣的模樣。雖然說這樣的機率比較低,但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第四種觀點,這個物件果真是人造物體,是從人類發射的眾多環繞探測器中掉下來的。因為幾十個環繞火星執行的探測器,絕大部分已經“退役”了,成為火星上空軌道中的“太空垃圾”,在隨後的運動過程中,有較大的機率發生探測器破損或者解體,隨著執行軌道的越來越低,部分碎片就會掉下來。由於火星幾乎沒有大氣層,所以不會出現在地球大氣層中掉落燒蝕的現象,最後得以在火星表面保留下來。

透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第四種的可能性較大,即是從之前發射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中掉落下來的。朋友們,你們認為這個物體是怎麼形成的呢?

11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能夠同時遞送藥物和細胞的材料?下一步要嘗試穿過血腦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