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可能還有一個大行星,它究竟在哪裡呢?

1781年威·廉·赫歇爾偶然發現了天王星,它到太陽的距離非常接近於波得定則所“預告”的位置,因而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極大重視,他們紛紛猜想,按照波得定則給出的數字,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距離太陽2.8天文單位(——天文單位約等於1.5億公里,即日地間的平均距離)處,應該還有一個大行星,可是這個大行星在哪裡呢?1800年,由6名優秀的德國天文學家組成了一個外號稱為“空中瞥察”小組,決心搜尋這一未知行星。正當他們尋找未遇的時候,義大利西西里島的天文學家皮亞齊卻交了好運。

1801年元旦之夜,他在描繪金牛座的星圖時,發現多了一顆星。他一連看了幾個晚上,看到這顆星逐漸移動了位置。皮亞齊在觀測十多天之後,給波得寄去了一封信報告他的發現。遺憾的是當時交通不便,這封信直到三月底還沒到,而皮亞齊本人因生病也被迫中斷了觀測。此後這天體因靠近太陽而不能再觀測。當時,天文學家還無法用只有六個星期的觀測資料來計算它的執行軌道,只好等待將來的“天賜良機”。正在那個時候,德國年輕的數學家高斯卻成功地計算了皮亞齊天體的最可能軌道,並且預告說,它將在室女座出現。

1801年12月31日,按照高斯預告的位置終於再次找到了它。在皮亞齊的提議下,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穀神星(Ceres)。穀神星發現之後,不少天文學家感到很迷惑,因為穀神星很暗弱,,難道它就是空缺裡的大行星嗎?“空中警察”小組決心繼續尋找。1802年3月,一名“警察”奧爾貝斯終於抓到了另一個新天體,命名為智神星(Pallas)。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也是2.77天文單位,體積比穀神星還小一些。這就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懷疑,那個“失蹤了的大行星”,大概被一個不知道的原因打破成了“碎片”。

1830年,柏林有位天文愛好者(郵政官)卡勒·亨克決心.繼續尋找小行星。他整整花了15年,終於在1845年找到了第五顆小行星,命名為Astraea(義神星)。到1890年一共發現了300顆小行星。發現這些小行星真不容易,因為這些小行星都是用目視觀測發現的。每當晴夜來臨,天文學家在小行星可能出現的黃道區域內,用天文望遠鏡對準一塊塊的天區,煞費苦心地把望遠鏡視場裡的星星逐-和星圖上的星星相比較,尋找星圖上沒有標出的星星。如果出現可疑的星點,還必須逐夜觀,測它有沒有位置移動的變化。可想而知,卡勒·亨克為了尋找第五顆小行星在15年內度過了上千個不眠之夜,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勞動啊!

19世紀晚期,照相技術逐步用於天文觀測,極大地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1891年德國天文學家馬克斯●沃爾夫首先用照相方法來搜尋小行星。沃爾夫用天文底片對準某一天區進行長時間的拍攝曝光,如果望遠鏡能準確地跟蹤恆星,底片上拍攝的恆星星像都呈現為大小不一的小圓點3如果在曝光時間內正好有某個小行星經過這一天區,由於它本身的移動,它將留下--條短條狀的痕跡,天文學家就可以把它辨認出來。

自從使用照相方法觀測、發現小行星以來,小行星的數目大大增加。迄今為止,已發現並正式編號的小行星一共有2,800多顆。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將採用更多新的手段去尋找小行星。1982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一一個名為埃拉斯(Iras)的紅外.天文衛星,計劃搜尋數以千計的新小行星,特別是尋找那些非常接近地球的阿波羅型小行星,因為近地小行星在宇宙航行以及將來的小行星開發利用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20年過去了,到1977年11月,國際小行星中心經過多次證認後認為,1928年發現的(1125)“中華”號小行星由於長期沒有再被觀測到,而1957年發現的那顆小行星已經有一個很好的確定軌道,同時由於發現者相同,因而決定用1957年發現的那顆小行星的軌道根數代替(1125)“中華”號小行星的原有軌道。這麼一來,(1125)“中華”號小行星包含了新的內容,成為名符其實的新“中華”了。

13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好傢伙!NASA的毅力號用鐳射轟擊火星岩石,還錄製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