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地球上,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多不勝數,每年在全球範圍之中,都會有一些重大的墜落事件,當然這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真的是太危險了,如果這些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墜落在無人區,那隻能說是幸運。要是墜落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之中,那真的還是悲劇,所以這也是為何這些年來,人類不斷加大對太空監測的原因,也就是為了防禦有一天,來自地球物體直接墜落在地球人口密集區。

當然,從如今人類的技術來看,人類沒有辦法完全監測到所有的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更加別說能夠完全做到防禦,所以地球比我們想象要危險很多,特別是來自地外的威脅還是存在的。

美國上空再現“大火球”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當地時間3月7日晚,美國上空再現“大火球”,再現?確實美國“大火球”事件很多,2020年就出現過多起,所以2021年再現“大火球”也不算是奇怪的事情,本次出現的區域位於美國佛蒙特州北部上空。在出現“大火球”的時候,不少人還聽到了“轟隆聲”或“音爆”,甚至還有人說他們的房子發生了震動。

所以在發生“大火球”事件的時候,還是引發了不少人的轟動,主要就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事情的發生,沒有什麼提前預警或者預兆。所以引發了不少人的熱議。而不少人也驗證了這個事件是真實的,同時“大火球”還穿過了大氣層,並且“轟隆聲”或“音爆”非常明顯,上面也說了,這是目擊者們說明了的,所以在這裡,我們就可以基本上肯定是來自地外的物體——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

“大火球”到底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來自地球之外的物體只有一個了,那就是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所以產生的現象,所以美國宇航局(NASA)根據目擊者的描述及相關資料分析,其實這是來自地球之外的一顆“流星”,相當於就是我們說的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所產生的現象。同時給出了資料說明,該流星的重量約為10磅(約為4.5公斤),直徑為6英寸(約為15釐米),而該流星最先出現的位置是位於曼斯菲爾德山國家森林上空約84公里處。

這也算是美國宇航局(NASA)給出的一個結論,同時NASA還對該大火球測速了,它是以每小時47000英里(約為每小時75639公里)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過後移動33英里(約為53公里)後在奧爾良縣一處海灘的上空燃燒,所以數百名天文觀察者都看到了該流星所產生的“大火球”,也就是數百人看到。當然這對我們來說也不陌生了,我國青海玉樹曾出現過一次火星流事件,也是引發了大家的轟動,最後證實也是小行星所產生的火球事件。

所以從這裡再次證明了一個問題,地球比我們想象要危險很多,而往往在這些火星流事件發生之前,人類對它們都是沒有任何瞭解的,只有在出現之後,我們才能夠給出準確的時間,地點,所產生的威力有多大,所以人類在這方面的防禦能力相對來說還是較低。當然,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的運動速度是人類技術達不到的,所以真的墜落地球的時候,防禦起來也是比較困難的,前面我們直接也說了,人類做不到。

那人類真的沒有辦法應對?

其實如今針對來自地外的太空岩石或者小行星,美國宇航局(NASA)、歐洲宇航局(ESA)已經在進行“小行星防禦系統的建立與測試”,準備採用的是“對撞”的措施,利用人造物體與執行中的小行星實行撞擊,然後來改變其軌道,從而達到保護地球的效果。不過這個小行星防禦計劃提出來很多年了,暫時還在制定之中,到底能不能實現還存在未知數,並且實施這個計劃還存在風險,可能將不危險的小行星撞擊成為可能對地球帶來影響的小行星。

反正這個技術的後果不好預估,存在很多未知數。而為了應對小行星撞地球潛在威脅,我國科學家也提出了“以石擊石”方案,對小行星實施軌道偏離,這跟NASA、ESA的防禦計劃比較類似。所以其實如今人類都比較擔心小行星對地球帶來的威脅,計劃是一個一個的出現,但是多久能夠一一實現,並且有用處,這個還是無法進行確定的。

綜合情況來說,地球比我們想象要危險很多,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這是說明人類在防禦技術上的一些缺陷,如果我們做到了小行星“絕對性”的監測,防禦技術也到位了,那麼也不用擔心小行星的未來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14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華南師大基於液晶聚合物開發新型微納尺度表面形貌的製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