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用中國智慧解讀大自然的奧秘

(接上篇)

6.隕石坑的來歷

目前,已在全世界發現了100多個隕石坑,它們的形狀多數是圓形,最古老的有橢圓形或腰子形。世界最著名的隕石坑是巴林傑隕石坑。它位於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科尼縣的沙漠地帶,直徑1200米,深180米,周圍有30米—40米高的泥土邊緣,整個坑穴呈圓形,好像月亮上的環形山。

巴林傑曾在坑內挖出了大量隕石碎片,但卻最終未能找到預料的巨大隕鐵。後來巴林傑的三個兒子用各種探測器進行物理探查,發現坑穴西南部邊緣西側異常,那裡有磁力而且很大,說明那裡埋藏著巨大的磁體。他們以這塊隕鐵為目標,從兩個地方進行挖掘,但不久就遇到了極為堅硬的岩石。……當挖到225米的深度時,鑽頭無論如何也鑽不進去了。[11]

這樣巨大的“隕石坑”是怎樣形成的呢?很可能,這是在地球(相對)早期,地球電離層電場較強時形成的一個等離子體巨大複合單元,當這個巨大的複合單元降落至地面時發生了爆炸性的複合放能過程,它產生的爆炸效應將地面炸出一個大坑,複合體也被炸成碎片。而那個最大的複合體,可能就是巴林傑的兒子們鑽探到的那塊非常堅硬的岩石——等離子體共振複合而成的石塊常常都是十分緻密、堅硬的。

世界各地的隕石坑,都可能是這樣形成的。而某些所謂隕石坑,可能不過是因地塊陷落而成的“天坑”。

隕石坑

多數情況下,等離子體複合並不發生爆炸,只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等離子體共振複合過程的巨大能量釋放引發了核反應時,才可能發生能量巨大的爆炸。歷史上曾經記載的三次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王恭廠大爆炸、印度“死丘”大爆炸,很可能就是這樣的等離子體共振複合產生的爆炸。

7.隕石與地震

許多歷史記載和現代資料表明,隕石與地震有密切聯絡,即發生地震時常常伴隨隕石墜落現象。如《竹書紀年》中記載:夏“帝癸(桀)十年,五星錯行,夜中隕星如雨,地震。伊洛竭。”

《國朝典匯》卷一一四載:(明正德元年,1506年)北京,三月,星隕如雨,天鳴,地震。

乾隆《建昌府志》卷五載:(明嘉靖十一年,1533年)江西,冬十月,星隕如雨,樹底有聲,十一月地震。

類似記載還有很多。在宋正海主編的《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中還有十餘處。

在近代,這種隕石(流星、彗星)與地震共同出現的現象也不乏其例。1755年歐洲里斯本大地震前後與1886年8月31日北美查爾斯頓大地震時,人們都觀測到空中有大量的流星出現。

我國地震高峰之一的1976年,先後發生了二十多次六級以上的地震,而1976年前後,隕落在我國的隕石有十起之多。計有:江蘇新沂隕石(1975年)、吉林隕石(1976年)、山東莒南隕石(1976年)、吉林敦化隕石(1976年)、遼寧莊河隕石(1976年)、貴州清鎮隕石(1976年)、湖南常德隕石(1977年)、安徽阜陽隕石(1977年)、安徽亳縣隕石(1977年)與河南信陽隕石(1977年)。[12]

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大地震時,地震前後十年出現星隕16次,形成山東歷史上星隕頻次最高的年份。地震前6天,鄒縣“夜有星落東南方,形大如鬥,光明照人”。地震的當夜,蒙陰縣“星宿隕落如雨”。[25]

按照隕石是“天外來客”,是宇宙空間裡的小行星(或彗星)闖入地球的“隕星”的觀點,是很難將“隕石”與地震聯絡起來的。但當我們認識到隕石不過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共振複合而成的物體之後,隕石與地震之間的直接聯絡便水落石出了:原來隕石與地震都是等離子體共振複合(大地震是由伴有雷電的地下龍捲風導致的)造成的現象,不過一個發生在天空,一個發生在地下罷了。因此它們才會臨近或同時發生,這是其時的地球電磁環境所決定的。

8.古人關於“隕石非星”的見解

事實上,中國曆代儒士中也多有反對“隕石為星”之說者。王充曾從視物“近大遠小”的角度,指出落在地上的“星星”——隕石與天上的星星看上去大小相同,來論證隕石不是“隕星”。

晉朝葛洪也反對隕石為星的觀點,他說:“隕星者,其精耀,非隕其質也。隕石於宋五,非星也。俗人視天上惟有日月與星,計言從天上墮,惟當是此三物,而日月常在,故謂墮者,必是星耳。天或雨血、雨魚、雨灰、雨草木、雨兵、雨石、雨谷,如此是天降怪異,無所不有。春秋時隕石,所謂雨石者也,何必星乎?[26]”葛洪的意思是說,天既然能雨血、雨魚,……為什麼不能雨石呢?如果雨石就是“隕星”,那麼,雨血、雨魚……又是隕什麼呢?

明末宋應星也對星隕為石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說:“氣聚而不復化石者,日月是也;形成而不復化氣者,土石是也。氣從數萬裡而墜,經歷埃蓋奇侯,融結而為形者,星隕為石是也。”宋應星認為隕石是“氣”從數萬裡高度墜落,中間經歷了一系列變化,最後才“融結而為形”。[26]古人“氣”的概念基本上相當於現代“能量”概念,帶有電荷(能量)的等離子體正符合“氣”的概念。由上述的討論可知,宋應星的認識是比較接近於真實的。

後來,到了明末,受到西方理論的影響,這種認識更被強化,如明末著名學者方以智曾說:質測家曰:火挾土氣而上,急迫之際,火焚而上附天,土成澤而下,星隕為石,亦非星也。……火吸土氣,或至火際,一經熔鍊,如陶土成磚,故初落熱不可摩。[26]“火挾土氣而上,火焚而上附天”可以理解為土壤被電離而上升進入大氣層之意,“土成澤而下,星隕為石”,可以理解為被電離的土壤元素離子在空中複合為隕石而墜落在地上。這種認識更接近於真實。

目前,等離子體聚合技術已在工業上得到了廣泛應用,而大自然可能早就這樣工作了。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電離層、磁層形成塵埃等離子體,加上太陽風中不斷輸送而來的帶電粒子,使電離層、磁層中積累了大量不同元素的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在一定條件下又共振複合成為空氣、水、土壤(沙塵)、隕石以及各種各樣的隕落物,完成迴圈。在無數次這樣的迴圈過程之後,一個景象萬千、充滿神奇的多彩世界便誕生了。

參考文獻:

第六章:

[1]楊本有、施廣成,《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0,57~58

[2]李芳,《塵埃等離子體物理》,《物理》,1994,9,519

[3]〔比〕G.布拉塞、〔美〕S.索洛蒙,《中層大氣化學和物理學》,黃潤恆譯,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355,

[4]莊洪春,《空間電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4~15

[5]宗普和、周小霞,《吉林隕石雨》,長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0,1~2,

[6]王道德等,《中國隕石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11,482,12,12,

[7]王人鏡、李肇輝,《隨州隕石綜合研究》,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1,

[8]劉炎,《一次壯觀的火流星群現象》,《天文愛好者》,1986,5,6

[9]歐陽自遠,《天體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161

[10]徐好民,《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188

[11]龍彼德,《大宇宙探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172,171,168,168,167,162,175

[12]倪集眾,《隕石的奧秘》,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13~14,13,45~46,46,49,117,117~118

[13]〔美〕W.R.柯爾利斯,《奇異自然現象·下》,李鄂榮等譯,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189~190,190,191,192,192~193,164~172,187~188,196,

[14] 〔美〕傑羅姆·克拉克、南希·皮爾,《世界難解之謎》,劉博等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05

[15]韋明鏵,《走近飛碟》,蘭州,甘肅科技出版社,1998,177

[16]徐好民,《地象資料·徵兆地質學·地震預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257~258

[17]林文祝,《擊變玻璃(玻璃隕石)成因——彗星撞擊》,《地質地球化學》,1995,4,70~71

[18]牛之俊,《星雨》,見《減災趣聞啟示錄》,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38

[19]北京天文臺,《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8,1062,1074

[20]歸昀,《奇異的流星之聲》,《大科技》,2000,6,15

[21]張慶麟,《雷公墨——來歷不明的石頭》,《自然雜誌》,1981,12,924

[22]老弓,《探索中的未解之謎》,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0,42~43

[23]鄭伯賢,《神秘的沙漠》,北京,華藝出版社,1987,75,135,

[24]張承信,《千奇百怪的石》,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52

[25]王優龍等,《減災趣聞啟示錄》,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263~264

[26]關增建,《對中國古代隕石學說的再評價》,《大自然探索》,1993,1,126,127,127

7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天生我材必有用,單細胞也有記憶力,它的智慧超出你的想象-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