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簡單說,星鏈(Starlink)專案就是往太空發很多衛星,然後在太空組成一個衛星網,為地球客戶提供低成本、高速的寬頻網際網路服務。 專案計劃的宣佈是在2015年1月。馬斯克的SpaceX公司中期計劃是發射約1.2萬顆通訊衛星——7518顆離地約322公里;4425顆離地約1126公里。而在最終計劃中,SpaceX的“星鏈”衛星在軌執行數量可能會達到4.2萬顆。首批60顆Starlink衛星2019年5月,首批v0.9版的60顆“星鏈”衛星成功發射。在之後的5個月,SpaceX先後完成6批“星鏈”衛星發射。截至目前,SpaceX在軌衛星已經有422顆衛星。

星鏈 Vs 5G

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會比在光纖中快47%,“星鏈”計劃的衛星雖然軌道較低,但仍然是在近似於真空的太空。“星鏈”未來一個很重要的場景就是金融市場,全球幾大家重要的金融城市,比如紐約、倫敦、上海、新加坡,由於物理距離遙遠,他們之間其實網路延遲是很高的。紐約和倫敦曾經還專門拉過光纖,但是他們之間的訪問速度還是在60毫秒以上。這些金融市場大家應該知道,一秒鐘不知道要交易多少錢,這些錢對時間是極度敏感的,所以說,哪怕你能把這個延遲降低個十幾毫秒,都有人願意花錢來買單。

馬斯克為什麼要搞這個東西?

最新評論
  • 1 #

    戰爭中就沒有基站了,想群體通話傳輸只能仰望星空。

  • 2 #

    吹星鏈的都是物理小白,飯碗大的衛星能有多大功率,地面天線小了更本收不到訊號。說白了星鏈不是為移動裝置準備的,人家是解決偏遠地區固定裝置低頻寬資料傳輸用的,和5G比虧你們想的出來。

  • 3 #

    太空他一家就放4.2萬顆衛星,還有多少的空餘地方給其他國家

  • 4 #

    也不是真空傳輸啊,地空空地這兩個環節,萬一碰上個大霧大霾啥的,靠它來解決金融級別的問題,我怎麼覺得懸的慌。所以主要還是解決死角問題,正常環境效果真不如光纖+基站組合。

  • 5 #

    4.2萬顆衛星,這是真的放衛星啊!一年5000顆,100%的成功率,也要將近10年才能完成,後期還有各種維護加替換死掉的衛星。雖然前期組網可以一箭多星,但是如果有一顆衛星壞了,恐怕就只有一箭一星了,那可是非常燒錢的專案,這種高科技商人倒絕對不會給華爾街說這些,10年之後組網成功,技術性能又不能保證先進,所以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 6 #

    平均一個衛星壽命按十年算,每年要至少發射1200以上才能穩定執行,如果四萬顆星組網,還得增加三倍以上

  • 7 #

    你想多了,馬斯克搞的這個是為了汽車的無人駕駛準備的備用方案,有網路的地方用網路,沒網路的地方用衛星,不然無人駕駛怎麼實現呢?

  • 8 #

    摩托羅拉90年代就搞過同樣的銥星計劃,當他們在華爾街演示的時候,必須把手機伸出摩天大樓的窗外接收訊號,投資人都嚇了一跳,摩托羅拉差點破產。

  • 9 #

    這特麼就是電動車吹不到,就吹火箭,火箭吹不到就吹星鏈,反正只有能圈到錢就行

  • 10 #

    我覺得星鏈計劃就是個陰謀。它不一定要求訊號多強。只是要求在戰爭時刻至少美軍有戰區訊號。

  • 11 #

    只是美國用來佔領衛星軌道的東西,軍用可以,民用頻寬不夠。

  • 12 #

    星鏈最大的用處在軍方,很難說是不是在為美軍的外層空間控制計劃做鋪墊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冷知識科普:為什麼人類要睡覺?不睡覺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