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它們比恆星還小,是又冷又暗的行星;它們的品質比行星還大,甚至有行星繞著它們轉;他們是宇宙中的“少數派”,很難找到,他們的半徑、品質、年齡、光度都籠罩在神祕之中……

這些是褐矮星。根據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天文學家們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褐矮星雙星系統。

失敗的明星

“褐矮星,也被稱為‘失敗的恆星’,內部沒有像恆星那樣穩定的氫聚變反應,所以它們的光度和溫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它們是非常獨特的物品。”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副教授張增華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

第一顆褐矮星於1995年被發現。從那以後,科學家們利用光學和紅外望遠鏡發現了數千顆褐矮星。有些天體被稱為紅矮星、白矮星、巨星、亞巨星等等,但這些都是恆星在不同演化階段的名字。褐矮星是“亞恆星”天體,與上述任何一種都不同。

在人類歷史上第三個這樣的系統——褐矮星蝕雙星系統,要罕見得多。“食雙星是一個雙星系統,其軌道平面的傾角非常接近我們的視線,軌道週期相對較短。通過這種方式,這兩顆伴星在繞對方軌道執行時將週期性地相互阻擋。”據張介紹,在一次偶然的“偶遇”中,科學家們在一次觀測中將望遠鏡對準了一顆已知的褐矮星,從而發現了令雙星黯然失色的褐矮星。但突然之間,該物體似乎變暗了約90分鐘,表明掩蓋剛剛發生。因此,科學家們很快意識到,他們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對令雙星黯然失色的褐矮星。

銀河系中棕矮星的數量大約只有恆星數量的五分之一。此外,褐矮星的直徑比恆星要小,這使得它們不太可能被遮住。這使得它們很難被發現,到目前為止,只發現了三個褐矮星的雙星系統。

“這顆褐矮星的雙星系統是三顆中最獨特的。”張志軍說,首先,由於可以直接觀測到這兩顆伴星的吸收線,然後可以分別測量它們的徑向速度,從而可以更準確地直接測量它們的品質和半徑。其次,除了250個天文單位的褐矮星黃道雙星系統(1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5億公里)之外,還有一個已知的褐矮星伴星,即3個褐矮星系統。

不是個好地方

如果沒有穩定的氫聚變,褐矮星的品質足夠大,這一奇怪的特徵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天文學家的注意,成為了解恆星和行星形成的重要環節。

我們有很多關於褐矮星的問題。尋找褐矮星的意義何在?褐矮星有自己的行星嗎?這些行星適合居住嗎?

“過去,我們對褐矮星的研究主要來自理論模型,隨著褐矮星食雙星系統的發現,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引數來驗證模型。”張認為,最先進的理論模型可以很好地擬合食雙星系統中褐矮星的品質、半徑和年齡。然而,理論模型計算出的亮度比兩個褐矮星的實際觀測值要高。這說明現有的理論模型需要改進光度的計算值。冷大氣模型和低品質演化模型的修改必將影響我們對氣態系外行星的研究。

M � %�5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預計在2024年,將首批人類送上火星,那該如何繁育下一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