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明清時期各類史志古籍中都有威寧“龍爪石”的記載,一直成為威寧地區茶餘飯後奇談怪論的話題,2020年2月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佈了他們的發現,揭開了怪石之謎。

該足跡群位於赫章縣輔處鄉龍頭山,共發現有32個三趾型足跡,足跡的長度在14至19釐米之間,它們組成了4條行跡,其中31個足跡歸為肉食性的獸腳類恐龍所留.通過對足跡的分析觀察,類似於1只在小跑,其他3只為正常行走的狀態。 通過分析,小跑恐龍的時速為10千米/小時,其他3只為正常行走的恐龍,據專家分析足跡特徵趨近於蹺腳龍-實雷龍。其中有一個足跡類似於異樣龍足跡,可能是一種小型鳥臀類恐龍留下。足跡群中還伴有少量蜥腳類足跡,蜥腳類足跡共發現9個,後足跡平均長為26.8釐米,僅有兩個可以組成可能的行跡。

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歷史生物學》雜誌。該研究發現是由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主導,美國科羅卡多大學丹佛分校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德國足跡學者亨德里克·克萊因(Hendrik Klein)、自貢恐龍博物館彭光照研究館員,貴州省博物館曾嶸等學者共同完成。

據報道:“此次研究補充了中國西南早侏羅世生物群的化石記錄,是對該區恐龍動物群組成和比例丰度“普查”的重要環節。詳盡的化石記錄也方便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生物群進行比對,通過足跡記錄的形態學與多樣性等來研究恐龍生物群的演化。”

該發現位於赫章縣輔處鄉,由於赫章縣在明清時期行政管轄上屬於明朝時的烏撒(明)、清朝時的威寧府或威寧州管轄,故此次發現也揭開了威寧“龍爪石”之謎。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三黑洞系統有多混亂?模擬顯示,即使普朗克長度也能造成極度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