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愛因斯坦無疑是在宇宙的研究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1916年愛因斯坦第一次發表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是描述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論。也就是說廣義相對論更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會產生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

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卡爾·史瓦西找到了廣義相對論球對稱引力場的史瓦西解,這個解對於黑洞物理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他首先提出,在離緻密天體或大品質天體的中心某一距離處任何物質和輻射都無法溢位。

了解過黑洞的人知道,某一顆恆星耗盡了中心燃料時,意味著該恆星將要滅亡。之後在外殼的重壓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形成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天體——黑洞

但並不是任一個恆星一定會形成黑洞,只有品質是太陽的3.2倍以上的恆星才能夠形成黑洞。

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只有一顆恆星。但是諾大的宇宙中不乏有雙恆星系統的星系。大品質的雙恆星衰竭之後,坍縮形成的黑洞會因為彼此之間強大的引力下互相吸引。相互旋轉、相互環繞。彼此之間的距離會隨著旋轉越來越近,隨著距離的拉近它們最終會合併成一個整體。

觀測表明,倘若雙星系統中兩顆黑洞的品質是太陽的數十倍,那麼它們在彼此旋轉拉近的速度,可以接近光速的1/3甚至1/2.

那麼雙黑洞進行碰撞之後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據研究人員觀測到,雙黑洞相撞合併的時候會釋放出相當大的能量,時空都會變的彎曲,並且能量會以波的形式向外擴散。

這就好比一顆石子扔進了水裡的波紋擴散一樣。

這種波會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速度與光速媲美。

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5年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訊號證實了愛因斯坦的預言,之後,各種各樣的引力波探測器正在建造或者運行當中。

研究人員預測,引力波探測器以後預計每年將能探測到1000次。因為黑洞合併是一種常見的事件。這能夠給人類更好的理解引力波以及它們的波源。

假設宇宙最後只剩下黑洞了,並且黑洞們互相開始碰撞了,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真懂科學的人,會對你這樣講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