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隨著觀測裝置和手段的不斷升級,科學家們發現的小行星也越來越多。為應對小行星可能給地球帶來的災難,所有發現的近地天體(NEO)都會提交給位於哈佛-史密鬆天體物理中心的小行星中心編目登記,美國、歐洲和其它國家都會進行嚴密監視。凡是近地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750萬公里),或直徑大於150米的,都被認為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NASA會發出警告通知。

在2月29日,即2月最後一天,有4顆小行星到訪了地球軌道,編號分別為2015BK509,2020DV1,020DM3和2020DP3,其中2015BK509是最顯眼的一顆,這是因為美國宇航局下屬機構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根據執行軌跡推算出直徑,約88至200米。

一直以來,只要近地天體直徑超過100米就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因為這類天體一旦被地球引力捕捉,那麼很可能突破層層防線直撞地面。

與其說小行星對地球造成威脅,還不如說是對地球生命有威脅,因為對於地球而言,只不過地面增加一個撞擊坑而已,但對於地球生命來說,這或許是場災難。

因此,JPL對這類近地天體尤為重視,每當這類天體來到離地球1000萬公里近軌道內時,天體跟蹤器(NEO)WFC 會自動提示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小行星已經達到“近距離接近”,太空威脅來了。

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7BM123以每秒8.14公里相對速度趨近地球,在2020年3月1日12:45來到396萬公里軌道處。

如果撞擊地球的話,釋放的能量可能高達2000萬噸TNT當量,造成與俄羅斯通古斯大爆炸相似的破壞,或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氫彈沙皇炸彈的近一半。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深不見底的黑洞,銀河系的中央,是否有行星繞其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