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導讀

據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網站近日報道,該實驗室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袖珍的新型甚低頻天線。它產生甚低頻輻射的效率更高,傳輸資料的頻寬更大,可應用於搜救和國防等領域。

背景

在現代通訊中,空氣中的無線電波能為電臺、雷達和導航系統以及其他應用傳遞資訊。

但是,波長較短的無線電波具有侷限性:它們傳遞的訊號跨越很長距離時會變弱,無法透過水傳輸,並且很容易被岩石層阻擋。

舉例來說,GPS訊號就無法深入滲透到水、泥土或者建築物牆體中,甚至根本無法在這些物體中傳播。因此,潛艇或者地下活動(例如礦藏測量)就無法使用GPS訊號。在室內或者戶外摩天大樓之間,GPS以及其他無線電訊號工作效果都會較差。再例如,戰爭或者災害救援期間堆滿碎石瓦礫的環境,或者是電磁干擾裝置,都會阻礙無線電訊號的傳輸,影響士兵完成任務。

然而,波長較長的甚低頻(VLF)輻射,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條途徑。甚低頻無線電波的頻率範圍是3kHz~30kHz,對應的波長範圍是10千米~100千米。它傳播距離遠,穿透能力強,可以跨越數百英尺的泥土和水傳播,並在空中跨越數千英里長距離傳播。

現在,甚低頻訊號已經廣泛應用於軍用與民用等領域,例如:潛艇通訊、遠距離通訊、遠距離導航、無線心跳頻率檢測器、地球物理學研究和災害救援等。在諸多應用中,潛艇水下通訊的應用最為突出,它能夠解決岸上指揮所與海上潛艇進行遠距離、大深度通訊的難題。

然而,甚低頻技術也面臨著一些主要挑戰。當天線尺寸與天線發出的無線電波波長差不多時,它的效率是最高的;甚低頻的長波長需要綿延數英里的龐大天線陣列。較小的甚低頻發射器效率會低很多,並且重量也達數百磅,限制了它們在移動裝置中的應用。另外一項挑戰就是,甚低頻通訊的低頻寬,限制了它可傳輸的資料量。

創新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近日開發出一種袖珍的新型甚低頻天線,它可以在傳統無線電波無法工作的環境下實現行動通訊,例如水下、地下以及跨越很長的空中距離。

4月12日,SLAC 領導的團隊將他們的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技術

該裝置發出波長為數十至數百英里的甚低頻(VLF)輻射。這些波可以長距離傳播,並能穿透那些會阻擋較短波長無線電波的環境。現在,最強大的甚低頻技術需要巨型發射器。然而,這種天線的高度只有四英寸,所以它有望用於高機動性要求的任務,包括搜救和國防。

這種新型天線設計的小尺寸,使它能夠打造只有幾磅重的發射器。在從發射器到100英尺之外的接收器傳送訊號的測試中,研究人員們演示了他們的裝置產生甚低頻輻射的效率比之前的小型天線高300倍,傳輸資料的頻寬約提高100倍。

為了產生甚低頻輻射,裝置利用了所謂的“壓電效應”,將機械壓力轉化為了電荷的積累。

研究人員們採用了一個桿狀的壓電材料:鈮酸鋰作為天線。當他們向杆施加振盪電壓時,杆會產生振動,交替地收縮與擴張。這種機械壓力觸發了一個振盪電流,然後其電磁能量以甚低頻輻射的形式發射出來。

電荷沿著杆向上或者向下移動產生出電流。在傳統天線中,這些運動的距離與它們產生的輻射波長差不多,更加緊湊的設計通常需要比天線本身更大的調諧器。從另一方面講,該專案的首席研究員馬克·肯普(Mark Kemp)表示:“這種新方案使我們有效地激發出波長比沿著晶體運動距離大許多的電磁波,並且無需大型調諧器,這就是這種天線如此緊湊的原因。”

研究人員們也發現一種聰明的方法來調整發射輻射的波長,他說:“在操作期間,我們反覆地切換波長,以大頻寬傳輸資料。這是實現超過100位元/秒(足夠傳送一個簡單文字)的資料傳輸速率的關鍵。”

袖珍的新型甚低頻天線的原理圖。它由一個桿狀的壓電材料鈮酸鋰(左)組成。振盪電壓(紅色波)施加到杆的底部,使其振動。這種機械壓力觸發了一個振盪電流(箭頭),然後它的電磁能量以甚低頻輻射(藍色波)的形式釋放出來。在執行期間,裝置可以被切換,從而調整發射輻射的波長,並優化傳輸資料的速率。(圖片來源:Greg Stewart/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價值

肯普表示:“我們的裝置比之前相當尺寸的裝置,效率要高几百倍,傳輸資料的速度也更快。它的效能突破了目前的技術極限,使得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下發送簡訊息等行動式甚低頻應用變得觸手可及。”

他還表示:“這項技術具有許多振奮人心的潛在應用。我們的裝置是為了在空中長距離通訊而進行優化的,我們正在研究這個方法背後的基礎科學,從而找到進一步提升能力的途徑。”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人類疑被禁錮,科學家通過將原子放大後,發現宇宙之外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