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在生活中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身邊部分人對待孩子非常粗暴,經常會採取指責、負面評價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貶低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考試考了70分,成績很不好,拿著卷子回家要家長簽字。家長看到以後惱羞成怒,甩手就把卷子砸在孩子的頭上,大聲斥責:“你這傢伙怎麼這麼笨?才考70分,你看看班上的小明,跟你一個班的,人家考了100分,你怎麼就不學習人家呢?蠢貨!”

不問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地對孩子就是一頓痛罵。輕的言語上存在攻擊,重的甚至還會拳打腳踢,拿雞毛毯子一頓亂打。

說到這,大家都有點感同身受了吧,小時候也經常被父母這樣指責過。

是什麼情況導致父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產生這樣的欺負孩子的舉動呢?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說,主要有兩種心理過程會產生這樣的效應。

1、置換,又稱“踢貓效應”。置換是精神分析裡面的一個術語,指的是無意識地將指向某一對象的情緒、意圖或幻想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替代的象徵物上,以減輕精神負擔取得心理安寧。

比如在單位裡上班,工作幹得不開心被領導罵了,還被罰了工資,肚子裡面憋了一股火,實在難受。

回到家以後,看到孩子沒在學習,拿著手機玩遊戲,憤怒感就爆發了。瞬時把孩子手機奪了過來,然後指著他,你為什麼不去學習?!還在玩遊戲?考試考這麼差和還有心思這麼玩,不趕快滾去房間寫作業去!

大人的怒氣,本來應該是朝領導發的,但是礙於人情以及工作的性質,沒法發火,於是就把這個對象撒在了孩子身上。

客體變了,但是衝動的性質和做法沒有改變。在心理諮詢中,置換是經常發生的行為,也是移情或者反移情的基礎,是一個人心裡不成熟、心智化程度較低的具體體現。

2、權威效應。我比你懂得多,你應該聽我的,老子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你不聽我的就是你的不對。這種心理,在許多文化程度低、心理狀態較差的大人身上常有體現。

教育孩子上面,他們不會採取溫和、善意地指導來幫助孩子成長,而是會採取粗暴、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我比你大,是你長輩,有權力指揮你做所有事情。

以後的就業金融好賺錢,你就要學金融,其它的都不能學,我是為你好;

找男朋友,要找體制內的,體制外的不穩定,聽媽的沒錯;

買房要買大一點的,太小了住起來不舒服,你不能自己決定買,要聽大人的意見。

這些言論,想必在很多人身上是反覆出現吧,都快出老繭了,聽得厭煩。

跟父母在一起,他們總會對你指指點點,哪怕你已經長大了,三四十歲的大人,他們依然要干涉你的生活,讓你苦不堪言。

面對這樣的父母,該怎麼辦呢,如何改變?很遺憾。在這裡我要說一個現實,就是不要希冀父母會為子女做出改變,這是很困難的。如果你保持對父母改變的幻想,那麼很難過得好。

性格這東西,根深蒂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父母的權威感,還有親密關係屬性,導致他們很難具備同理心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管多大,在他們眼裡始終會是孩子的狀態,總有不放心和控制的感受。

作為孩子來說,最好的面對父母貶低的方式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自我獨立一個人生活,遠離父母的身旁。如果父母還要干預,必要時做好情感隔離以及自我決斷的策略,哪怕和父母對峙,也要尊重和接納自己的感受。

很多事情,沒必要再聽父母的話了。

我找工作,自己喜歡的就會堅持,你不喜歡我也不會聽,這是我的選擇和自由;我買房子,要買小的,這個跟我的生活工作有關,我需要小房子,不會聽你們的意見,你們要求買大的我偏不聽。

這不是固執,不要把不聽父母的話當作固執,在自己前途和個人未來方面,可以強勢一些,兼聽則明,這對個人來說是有利的,他是自我成熟的體現。

敢於和父母對抗,不聽父母的,是走出原生家庭傷害的關鍵一步,也是人獲得成長的關鍵。
5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人不自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