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我好委屈啊,為什麼我能為別人著想,別人卻不能為我著想?”

這是一個讀者的來信。

他分享了一次跟同事出去吃飯的糟心經歷,那一次過後,他再也不願意跟同事一起吃飯了。

跟同事一起去飯店吃飯,每個人請客吃一天。

到他請客這天,飯菜上來之前,他覺得天氣太熱,跑去超市給同事們買幾瓶水。

可當他買完水回到飯店,卻發現桌子上的菜快被幾個同事吃光了。

類似的經歷有多次,他感到特別委屈。

為什麼他能遷就別人,替別人著想,別人卻無法為他著想呢?

其實,這就是“同理心太強”的表現。

在任何關係,任何環境中,過強的他同理心,都會讓你感到委屈。

-01

什麼是“同理心”?

簡單來說,同理心的意思是: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對方的內心變化以及情緒波動;感受他人的痛苦,然後自己加以模仿。

同理心,也叫“共情能力”。

跟對方相處的過程中,你總是從對方的眼睛中,去感受他的世界;從他的情緒,去感受他的內心。

同理心太強的人,具體有哪些表現?

同理心包括:情緒同理心以及認知同理心。

1、情緒同理心

擅長察言觀色,過度換位思考

比如:

跟朋友聊天時,他忽然想到了某件事情,導致他有些敷衍地跟你對話;然後,他的表情出現了片刻的不耐煩和憤怒。

這一絲的情緒變化被你捕捉到了。

於是,你就過度揣摩他的心思:“他是不是討厭我?”

“我說錯話了嗎?為什麼他會有這種表現。”

儘管對方只是短暫的變化,後來恢復了與你正常的交流,可這件事還是被你放在心中,反覆揣摩。

在社交中,你擅長通過別人的表情變化,語氣變化,去揣摩對方的心思。

並且,你總是將對方的變化,歸咎於自己的原因。

2、認知同理心

好像找到了“知己”。

你跟別人看同一本書,十多個人的想法,只有一個人跟你相同。

這個時候,你就有種“找到知己”的感覺,其實這也是同理心的一種表現。

可以理解為:

你們看待事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樣的,最終你們的觀念也是如此。

儘管真正三觀相似的人很少,可在三觀相似的人身上,你的同理心就被過度放大了。

他說的話,你都認同;

他做的事,你都支持。

3、他人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

這類人,也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著。

有一段時間,我戒掉了社交平臺,因為越是看到不幸的事情,我就越是沉默,消極,壓抑。

越是看到不幸的事情,整個人也都跟著沮喪,甚至會陷入悲傷故事中的主角身上,無法自拔。

換位思考,將自己代入其中,然後無法承受內心的痛苦。

這樣的經歷,讓我感到內心是不受控制的,我似乎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

於是,我選擇將社交網絡與生活隔開,才讓自己走出痛苦。

其實,對於同理心過強的人而言,總是會沉浸在別人的痛苦中。

然後,共情,幻想,將自己代入,最終情緒越來越低落。

-02

為什麼“同理心越強”,越是委屈?

1、不公平

就像文章開篇,那個讀者的經歷一樣。

他為什麼很委屈?

就是因為:

“我為你們著想,我擔心你們太熱,跑那麼遠給你們買水;你們就算不等我吃飯,也應該給我留一些飯菜吧,更何況還是我請客?”

這種感覺就像:

客人來家裡吃飯,你正在廚房做飯,飯菜剛做好,你還沒上桌吃兩口,大家就要起身離去了。

你心中是否會感到委屈?

這就是不公平感。

“我能為你們考慮,你們憑什麼不能為我考慮?”

而且,越是關係親密的人,就越容易讓你感到委屈。

你會有種“我不被在乎”的感覺。

2、被負面情緒“吞噬”,卻無人理解

舉個例子:

有個朋友,每次找你聊天都是向你傾訴負能量,在他心中,似乎你已經變成了“負面情緒垃圾桶”。

這樣也就算了,過分的是:

他每次找你開導完,連一句結束語都沒有,就忽然消失了,留下你在屏幕面前凌亂。

而當你遇到了生活以及情緒上的困惑想要向他傾訴,他的表現是:不耐煩,敷衍,冷漠以及沉默。

這個時候,你就陷入了“不被理解”的委屈和孤獨中。

社交資源不對等的狀態下,人才會產生的委屈感。

你付出多,對方卻不願意在你身上付出。

愛情中也是這樣。

你給對方買禮物,對方卻不記得你生日;你為他準備驚喜,他卻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

你失望嗎?難過嗎?委屈嗎?

-03

如何不被同理心傷害?

首先,覺察自我情緒。

人只有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先經營好小家,才能去愛這個世界。

這並非自私,而是人融入這個世界的步驟。

倘若你連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都沒有,連愛自己都學不會,那你又如何跟外界相處呢?

如果跟對方相處時,你察覺到了自己不快樂,壓抑,甚至是厭倦。

這個時候,要果斷停止跟對方的交流。

在工作中,生活中也是如此。

察覺到自我進入了負面和消極狀態,就要及時止損。

其次,與外界建立邊界感。

跟別人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對方明白你的底線,拒絕對方過分的要求等等。

這些都是建立邊界感的方式。

一種是心理上的邊界感,另一種則是距離的邊界感。

最後,學會快樂的方式,減少內耗。

年輕的時候,你會發現共情真的很簡單,無非是:附和,支持,認可。

但年齡越大,你就發現: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全地共情。

對方理解你的經歷,卻無法感受你的情緒;對方感受到你的情緒,卻無法感受你的痛苦。

所以,想要降低情緒內耗,就要學會快樂,學會取悅自己。

除此之外,也要讓自己的心態逐漸平和安靜下來。

比如:日常多練習冥想,放空自己;多讀書,安靜下來,練字,運動等。

先愛自己,再去愛整個世界。

今日話題:

你的“共情能力”強嗎?

你常常感到委屈嗎?

1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少年派2》:如果沒有林妙妙,田總是否還會選擇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