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前言

心理空間之所以與虛擬空間相提並論,是因為兩者都有“虛”的特點,是虛擬的空間,與通常物質形式的客觀存在空間形成對比,心理空間是客觀事物經過大腦加工後形成意象和意境的“虛擬”空間,因此從廣義來說,心理空間也是一種虛擬空間。

美國學者韋斯(Dennis M.Weiss)把與自然科學空間相對的符號空間、抽象空間和概念空間等都認為是存在空間再生,統稱為“虛擬空間”(Virtual space)。從再生角度,英國學者卡爾.皮爾遜( Karl Pearson)所區分的知覺空間和概念空間,還有卡西爾(Ermst Cassirer)用“符號空間”所表述的行動空間、知覺空間和抽象空間,都是虛擬空間,這種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之分的思路是受柏拉圖真假之分的影響。

《牛津英漢大辭典》對“Virtual" 的解釋為物理上不存在但是由軟件製造出來的,即虛擬空間是藉助靈境技術電腦網絡信息傳輸體系產生的科技網絡空間,這裡借用虛擬空間的這種狹義解釋,將心理空間從虛擬空間中抽離出來相提並論,並且進一步區分心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關係。首先兩者產生機制不同。

心理空間是人腦的產物,虛擬空間是計算機技術、網絡聯接技術和應用軟件技術等相結合的信息技術產生,如賽博空間(Cyber space)就是一種典型的虛擬空間,通過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它的虛擬實在性尤為突出。雖然是虛擬空間,可以通過仿真擴張客觀空間的視野,使人不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隨心所欲之勢,打破現實各種約束,盡情展現自我,實現了人的自由存在感。

因受人的技術影響,所以其自由是相對性。心理空間也有獨特和創造性的智慧,但其受大腦生理和心理結構等影響,並且立足社會化語境下的自由,受社會約束,服務於高質量生命活動為目的,所以也是有條件和相對的自由。第二,兩者的速度意義不同。在虛擬網絡空間裡,信息運動的速率非常快,約為光速,有相對固定的軌跡,空間物理距離失去意義。但速度在心理空間內完全失去意義,速度無限大,可以說沒有速度,沒有任何限制,沒有運動軌跡,這是思維的本質特點。第三,兩者中的自我狀態不同。

當自我在現實中體會到無助、不滿,或者找不到生命意義而彷徨和憂鬱時,自我常常藉助虛擬空間,滿足自身的願望,甚至超越自我追求,因此,虛擬空間中虛擬自我出現,它可以是自我直接通過角色虛擬轉化後形成,可以藉助虛擬空間中虛擬主體和虛擬客體來體現,也可以藉助特定ID身份,顯現虛擬自我的角色,滿足自我預定的心理需求。

總之,虛擬自我是脫離生理和社會基礎純粹精神性體現,是自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經常和自我統一於 人格整體中。如果虛擬自我過渡張揚,自我與虛擬自我之間的現實性和虛擬性平衡打破,迷失自我或自我失真,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則越來越脫離現實。

可以說虛擬空間是承載信息流的空間,是心理空間的延伸,服務於心理空間的子集,但其畢竟離不開人工技能,所以受心理空間的影響。心理空間是能量流,表徵人類的本質,是網絡虛擬空間產生的源泉和根本。

因為空間與場密切相關,所以探討心理空間時就會聯想到心理場。心理場是以物理場為基礎。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強調物理場的意義,他認為場是“引力場和度規只是同一物理場所呈現的不同形式”,他進一步強調場的本質就是空間,不存在沒有場的空間。隨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界拋棄機械論思想,承認並接受磁力場這一 全新的結構,這種思潮引發許多學科領域研究者的思考,如格式塔心理學家嘗試用場論解釋心理現象。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詞:“行為場"、“環境場”和“心理物理場”,心理物理場包括自我和環境兩大部分,自我部分包括需要、意向、意志、決心和態度等,環境包括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兩種,地理環境是現實存在環境,行為環境是個體心目中或隨想中的環境。他認為對個體行為起決定和調節作用是行為環境而不是地理環境,並訴諸生動的例子闡釋“某冬夜,大雪紛飛,寒風凜冽,平原一片盡被冰雪所蔽,徑途莫辨。

一人飛騎而過,幸抵一旅社,得避風雪之所。店主人出戶相迎,驚問道:“君自何處而米?”此人直指向來處。店主人驚愕萬狀,告日:‘君 豈不知已飛騎渡過康斯坦湖耶",客聞言驚恐乃斃”。可見,行為環境對個體影響之大。

其實,這裡的行為環境就是心理場。心理學家鄭希付提出“心理場"概念,他強調心理場和自然界的場一樣是三維立體結構,具備有機化合性,變化性,輻射性和慣性等自然界場的所有特徵,但是以人的心理為中心而組合成的特定場,因自然界場變化而變化。此外,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到“場域”(domain)概念,特別指向社會空間中各個行動者的相互關係網絡。廣義來說,這裡所說的場城和社會空間指稱相似。

總之,無論是“心理場”還是場城,從性質來說都是以物理或自然界為基礎,可以說貝是借用場的形式嘗試探討心理活動,因此深深打上客觀環境為語境的烙印。從內容來說既包括物質空間,也包括精神空間,既有物質實體,也有行為關係。

結語

考夫卡的心理場是特指具體行為的心理活動,是行為的現象場,布迪厄的“場城”側重點在社會空間中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些內容都是心理空間的子集。這些概念和心理空間側重點不同,“場城”更加強調邊界性,聚焦於特定範圍內一致性特點,範圍與範圍之間的相異性。而心理空間強調包容性和連續性,聚焦其中的關係域的動態性發展特性。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聊·心理」第2集:願你們都能收穫完美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