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本文字數約:5297 字

閱讀時間約:7 分鐘

本文章節:

01、很多人沒發現,“二舅”的堅強樂觀從這裡來

02、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建立精神內核,避免精神內耗?

這條不到12分鐘的視頻濃縮了“二舅”充滿波折、但又莊敬自強的一生,在網絡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很多網友說這是現代版《活著》,能把人看哭,但心裡又充滿力量。

如果有讀者還沒看過的話,強烈建議認真看一下。

“二舅”的人生經歷很悲苦,但內心很強大。視頻的最後,出現了二舅珍藏了幾十年的筆記本,上面第一頁寫著他摘抄的一句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可以說,這句話是“二舅”強大精神內核的高度濃縮。

這個視頻讓很多人感到震撼,並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麵對困難的動力。

但是否有人想過,這樣的“二舅”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他為什麼在遭遇了巨大人生變故後,在自我封閉了2年後,能自己慢慢走出來,自我療愈,從此變得豁達、樂觀、活出有價值的人生?

如果說“二舅”的經歷治好了不少年輕人的“精神內耗”,那他強大的精神動力、精神內核,又是從何而來?

是誰,或者說是什麼,治好了他當年的“精神內耗”?

我們除了被“二舅”感動以外,更要深入思考以上的問題,從中總結經驗和規律,防止我們自己和下一代陷入精神內耗,並最終跟“二舅”一樣,擁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我把“二舅”的視頻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終於找到了上面問題的答案。

01、很多人沒發現,“二舅”的堅強樂觀從這裡來

“二舅”的積極樂觀、堅強豁達不是天生的。

他本來是村裡的超級學霸、前途無量,父母、親戚、老師、包括他自己,都對他的未來充滿期待。

可十幾歲那年,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醫療事故,他成了殘疾人。第一年他拒絕下床,甚至不跟人交流,學校老師3次登門求他回去上學,他全都拒絕了。

第二年,他願意下床了,但終日呆坐在天井看天,真的是坐井觀天。

第三年,他終於逐漸想通了,展示出了他的聰明才智,3天學會了木工,3年來第一次走出家門,給人做木工活掙錢。

如果“二舅”本來的逆商就很高的話,那他遭遇醫療事故後,肯定能更迅速地調整過來,並完全有可能不懼怕別人的目光和嘲笑,繼續回校上學,最後成為那個年代非常稀有的大學生,成為高級知識分子,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成為另一個身殘志堅但實現抱負的勵志人物。

但“二舅”沒有。那場重大的人生變故足以讓他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他一開始不願意接受自己已經殘疾的事實,瘋狂看醫生手冊,希望自救;他肯定也有過憤怒、抱怨,不斷地悔恨“如果……那就好了”;

然後他發現再怎麼憤怒和後悔也於事無補,陷入了抑鬱、自卑;2年過去了,他才慢慢接受了事實,想辦法重新生活。

所以,在精神心理上,“二舅”一開始也是個普通人,也會因為困難和挫折陷入“精神內耗”,遭遇重大心理創傷後,他可能也經歷了正常人都有的心理階段:震驚、否認、憤怒(沮喪),妥協,接受。

只不過,很多人一直陷入這種“精神內耗”裡出不來,一生都鬱鬱寡歡,抱怨社會的不公,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用精神醫學的話來說,就是PTSD一直得不到緩解,逐漸發展成繼發抑鬱症患者。

那“二舅”為什麼能自我療愈?答案藏在視頻的11分00秒處,也就是“二舅”珍藏了幾十年的記事本。

視頻作者只點出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句話,但他沒有交代這句話的出處和時代背景,也沒有介紹那一頁紙上的其他摘抄。

我特意截圖了,大家可以認真看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一頁紙上其實寫了很多內容,最上方是“毛主席說”,然後是視頻作者劃紅線的那句話,接著是“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還有“寧可鮮血流,祖國的寸土不可丟”。

再下面,重疊的字跡裡是《東方紅》的歌詞,“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

而紙張的最下面,“二舅”用特大號的字寫著,“為人民服務”。

現在年輕人可能對上面的話語沒太大的感覺,但對於生於50年代到70年代的人來說,這些話語太熟悉了。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對毛主席有著極高的敬意和崇拜,把毛主席的精神和語錄視為圭臬。

很明顯,“二舅”就是毛主席的一個“小迷弟”。視頻裡說他拄著柺杖去了北京,要去天安門廣場的紀念堂,說要看看他;這裡的“他”,就是“二舅”的精神支柱和偶像——毛主席。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難以想象,毛主席的精神對那一代人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那個時代弘揚的大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給“二舅”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逐漸治好了他的“精神內耗”。

從這個角度來看,“二舅”的精神內核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時代背景,來自那個貧苦時代裡主流的精神內核。他的父母、師長都沒有足夠的能力給他精神上的積極引導,幸好還有那時的全民偶像毛主席。

所以自從他從陰影中走出來後,他後續的人生基本都在默默地付出,為家人、為村裡人、為部隊士兵,為了他心裡的最大人生信念:為人民服務。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他便感到人生滿足了。

02、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建立精神內核,避免精神內耗?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很感慨,有的甚至可能又開始吐槽這個社會。

比如很多網友會說,以前日子雖苦,但大家都積極樂觀、有信仰,再大的苦難都能挺過來;現在物質是豐富了,但人的精神很空虛,“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一個個玻璃心,動不動就糾結、抑鬱……”

確實,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跟“二舅”成長的那個時代已經很不一樣了,沒有一位偉人能成為整個社會的偶像,給幾乎所有人帶來積極向上的精神能量。這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陷入所謂“精神內耗”的部分原因。

可是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每個時代都沒有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這個新時代,繼續找到支撐我們前行的精神內核。

在這個時代,為人父母者如何才能引導孩子從小具備積極樂觀、克服困難的高逆商,避免陷入“精神內耗”,避免罹患精神心理障礙?

我不知道會不會有抑鬱症、雙相障礙的患者家長,看到了“二舅”的視頻後,然後把視頻轉給患病的孩子看的。

因為在患病孩子看來,長輩給他們看這個視頻,他們往往會解讀成指責和恨鐵不成鋼,“別人遭遇那麼大的打擊,尚能那麼樂觀,為什麼你就不能好起來?”

所以,我建議那些孩子得了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的家長,我們看了視頻後要自我反省,沒有了時代的偉人偶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陷入“精神內耗”?為什麼孩子無法從抑鬱中走出來?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堅強的信念和精神動力?

這個時代固然有一定的客觀影響,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理應成為孩子成長時期的精神支柱,引導孩子建立積極樂觀的精神核心。

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發現,抑鬱症的心理根源是患者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不斷自我否定導致的。

可為什麼有的人也遭遇了跟患者相同的負性事件,甚至遭遇更加嚴重的打擊,但沒有形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又或者說,能逐漸從創傷中走出來?

這裡面至少涉及到3個因素,第一個是歸因模式。如果遇到挫折時,我們一味外歸因,把責任都歸咎於別人,我們很容易長期陷入憤怒、不甘,容易成為人格障礙患者;不僅自己痛苦,甚至可能失去理性地傷害別人。

如果“二舅”當年一味責怪那個給他打針的醫生,甚至想報復,那他肯定無法達到現在的生活狀態,甚至可能已經把那個醫生打殘廢了、捅死了,一次醫療事故引發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可如果我們一味內歸因,認為就是自己倒黴、命不好、作出了錯誤決定,這就容易導致重度抑鬱症。

以上兩種就是典型的“精神內耗”。

我認為“二舅”很可能也有過上面的心理活動過程,但他最後恢復了理性,選擇了綜合性的歸因,這事情是有醫生的責任,但也不能完全怪別人。

更重要的是,他停止了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開始思考如何積極地面對,繼續想辦法過好這一生。

所以,父母要從小就有意識引導孩子建立綜合性的、科學的歸因模式,遇到挫折要自我反省、尋找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客觀因素,然後迅速調整心態,把精力放在積極面對和自我提升上,繼續向目標進發。

第二個因素是父母要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從小具備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意識和信心,從而塑造出高逆商。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很多父母都知道,可具體如何引導?很多父母的做法是錯誤的。

比如我們最近接診的一名高中生,她被診斷為雙相障礙。從她5歲起,一遇到困難就極度焦慮,想退縮、逃避,但家人會強迫她去克服,有些事情她自己也知道必須要去做。

但在面對困難的過程中,她逐漸呈現出各種軀體反應,噁心、頭痛、頭暈,內心無比恐懼糾結。而且她會把這些軀體反應想得很嚴重,災難化地以為自己得重病了,反覆就醫,屬於嚴重的“精神內耗”。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通過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發現,她父母非常愛她,“望女成鳳”,從她很小的時候開始,每當她遇到困難想退縮,父母都會半哄半逼迫地讓她必須迎難而上。

這名患者很聰明,所以其實經過她的努力,不少困難最後還是都克服了。但在她克服困難獲取勝利的成果時,其父母完全沒有意識給予她及時的、具體化的肯定,甚至連獎勵和安慰都沒有,更不懂得引導她回想克服困難的過程,從而增強自信和成就感。

所以這個患者即使克服了困難,也完全沒有“我做到了,我真開心,我很不錯”的感覺,而全是緊張焦慮的、被強迫著的巨大心理壓力。

隨著她在成長中遇到的困難越來越多,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強烈的負性情緒不斷累積,最後哪怕遇到的困難並不大,她也會焦慮得六神無主,又或者極力自我否定,長期處於慢性應激狀態,出現了不少軀體化症狀,還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心理症狀。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可以利用良性溝通三部曲“共情、傾聽、積極引導”,先理解孩子想退縮的心理,再引導孩子嘗試想辦法克服困難。

而且無論最後是否成功,只要孩子勇敢嘗試了,父母都應該給予及時化、具體的肯定。即使孩子出錯了,甚至失敗了,父母也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不斷努力提升。從一生的角度來說,孩子越早出錯越好,這樣會汲取教訓,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肯定,看到自己的勇氣和進步。

只要願意多嘗試,孩子肯定能體驗到克服困難和害怕的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提高逆商。而且當孩子克服過的困難越多、越大,當他們再遇到一般困難時,根本就不會害怕,甚至覺得小菜一碟。

像我們分享過的案例小虹,她真正走向康復後,內心變得非常強大,遇到生活中的困難時會忍不住想,“啊?就這?跟抑鬱症的痛苦根本沒法比”。患病經歷已經轉化成了她的人生財富。

包括我本人,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我也是家族小輩眼裡勵志的“二舅”。我出身貧寒農村,2歲時父親逝世,10歲時母親逝世,連失去至親的痛苦我都經歷過,還有什麼困難能打倒我?

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挫折和困難進行轉化,把磨難變成寶貴的人生財富。

第三個因素,是引導孩子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設立真正有意義的人生目標。

“二舅”為什麼能走出來?很大程度上,是他通過毛主席的語錄和那個時代對毛主席大無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高度認可,從中悟到了人生意義。

在他殘廢之前,他發奮讀書,展現才華,當時他的人生目標很可能是複合的,有功名利祿,也有崇高的理想。

他想要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命運,要通過讀書實現“跳龍門”,掙很多錢,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還要發光發熱,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但突然成了殘疾人後,他自卑、敏感,在他的認知裡,改變命運、出人頭地和掙很多錢是不可能了。當然,其實這是他的認知侷限,當時周圍也沒有人能指點他擴大認知邊界,讓他意識到,其實他完全可以重新讀書實現人生目標。

但毛主席的語錄讓他意識到,對比起功名利祿,人生更重要的是活出價值和意義,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為人民服務,獲得真正的尊重和成就感。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一輩子只服務家人和村裡人的“二舅”,跟服務更多大眾的國家高級工程師,其實殊途同歸,他們都可以活得很幸福。

“二舅”很可能就想通了這個道理,所以變得越來越豁達。當然,偶爾說起當年的苦難,“二舅”仍不免感傷,內心深處仍有些自卑。

所以,我並不認同視頻裡那句話,“這個世界上第一快樂的人是不需要對別人負責的人”。

我們不能追求單純的快樂和生活富足,而應該追求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也就是幸福的人生。具體來說,成為一名經濟、人格、思想都獨立的,並能對家庭和社會有價值的人,並在奮鬥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幸福,那才是父母該引導孩子樹立的、真正的人生目標。

如何將這個積極信念深深地根植在孩子的心裡?最好就是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對孩子言傳身教。如果父母無法做到,也可以儘量在孩子的身邊找到這樣一個“二舅”,給孩子帶來強大的信心,並讓孩子意識到實現這樣的人生目標有很多途徑之後。

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孩子遇到挫折才容易展現出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更快地調整心態,從低沉中走出來,不會因為不理性的執念、或世俗的標準而“精神內耗”。

“二舅”的經歷給很多人帶來觸動,希望這篇文章也能給為人父母們帶來啟發,引導孩子建立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活出有深度、廣度的飽滿人生!

#二舅真能治療精神內耗嗎#

9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不拘一格降人才”——管仲升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