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大家好,我是Tina。

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做了800遍計劃,但總是反覆猶豫,無法真正開始。

你看,這個人像不像你?

他在星期六的早上,羅列了這一天的事項:

洗碗、洗衣服、支付賬單、清潔浴室、扔垃圾、打電話給媽媽……

長長的計劃清單,該從哪一步開始做起呢?

先洗碗,轉念一想,應該先洗衣服,因為洗衣店就在樓下轉角。

隨後,他嗅了嗅身上的味道,又改變主意去洗澡。

他設想,一邊洗澡一邊清潔浴室,再去樓下洗衣服。

然而,他又想起洗衣服的路上可以順便扔垃圾。

於是,他決定先扔垃圾,但仔細想想,洗衣店的街上有郵寄賬單的郵箱,所以,應該先寄賬單。

在一遍遍推翻重來、力求合理地安排下,星期六的這一天,他最終什麼都沒做。

明明花兩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事情,卻硬用了8個小時做心理建設。

心理學家鮑爾斯說過:

“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的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這也被稱為“精神內耗”。

你是不是也這樣?

容易反覆糾結,喜歡列計劃,但遲遲行動不了;

在乎別人的看法重於自己的感受;

常常責備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

這都是一種內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一句話說: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陷入內耗的人,寸步難行。

怎麼辦呢?4個方法送給你。

放下完美主義的期待。

當你做一件事情,做到90分可能只需要三天,做到100分可能需要3個月。

這時候,你可以允許自己做到90分就好,不必太滿,小滿即可。

追求完美符合阿德勒關於超越的理論。

人們追求優秀,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正代表著這個人有著積極、健康的心理。

然而過度追求完美就會由於害怕失敗、無法接受失敗現實等因素,在行動中表現出拖延、放棄等現象。

因此放下完美主義,也是拒絕自我精神內耗,迅速做出決定的好方法。

5分鐘法則,先幹起來再說。

心理學中有個說法被稱之為“五分鐘法則”,也叫五分鐘定律。當然了,還有人稱其為“五分鐘起步法”。

可以這麼理解:當你不願意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給自己5分鐘嘗試準備的時間,不要管成與不成,先開始5分鐘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做下去。

不要糾結能不能幹好,怎麼才能幹到最後,先幹起來再說。

但是真正幹起來你會發現,5分鐘後你就已經找到了做事的狀態,可以繼續做下去了。

做好課題分離,只管自己的事。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前,往往會先設想做這件事情,別人會怎麼看。有時候太在意別人的眼光,難免會被束住手腳。

其實不用擔心這件事做不好,別人怎麼看你,別人有什麼感受,這是你的事,做成什麼程度,只要自己有所收穫,自己心情愉悅就好。

別人怎麼看你,和你本質是個什麼樣的人,完全不相關。

人這一生,只有擺脫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才能過上真正想擁有的一生。

學習一些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技能。

我們可以學習一些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技能,比如OKR工作法、SMART法則、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等等,

用更科學高效的方式來統籌管理自己的生活。

有時候做事無章法,也容易讓人陷入內耗,高效的做事方式,更能讓人進入工作的狀態。

寫在最後:

好了,講了這麼多,希望你能有所收穫。

告別內耗,從今天開始,

我是Tina,

我們明天見。

6
最新評論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教師應該糾正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培養學生的社會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