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理>

對於我們來說,自疫情到現在已經度過一段時間了,長時間的居家為父母與孩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更加頻繁緊密的接觸溝通交流的機會,在這一段時間裡你和你的孩子是如何度過的呢?是安靜祥和、溝通順暢,是各自為政,熟視無睹,還是過度糾纏,爭吵不休、烏煙瘴氣?是你被氣個半死拿孩子沒有任何辦法,還是讓親子關係處在僵持狀態甚至戰爭一觸即發呢?

當我擺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生動畫面呢?或許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吧,有的人會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和父母的“難忘瞬間”,有的人會浮現某些電視劇電影中的場景,有的人就會立刻想到自家的親子溝通,畫面活靈活現。

究其原因為什麼會出現上述的情況呢?無外乎三方面的因素:

一、 父母的因素

二、 孩子的因素

三、 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的因素

不同互動模式的特點不盡相同,對家庭關係和孩子的影響也不一樣,你知道自己的家庭是哪種互動模式嗎?它使用要點是什麼呢?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親子互動模式呢?

下面的內容將一一為你解答這些疑問。

為了能夠容易表述清楚我們假定一個場景:

比如一個媽媽帶著五歲大的兒子去公園玩,這時候媽媽恰巧碰到一個多年不見的女性老朋友,兩個人暢聊甚歡,同時兒子獨自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爬滑梯的梯子,這時候不同的母親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反應

當兒子爬上幾階的時候,母親很緊張地迅速跑過去,一把把孩子掠過來,並大聲呵斥孩子,甚至打孩子屁股說:“你怎麼這麼淘,不讓你亂跑沒聽到嗎,掉下來摔壞了怎麼辦。”

在這個時候這樣的母親想必不會只一次這樣對待孩子,長此以往會給孩子造成膽小、做事情規規矩矩不知道變通、缺乏創造力、謹小慎微、愛看別人臉色行事,沒有自信、低自尊,會形成焦慮抑鬱特質的人,當內心受委屈的時候不知如何發洩,或者慢慢脾氣開始暴躁,莫名發脾氣,尤其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接受不了批評,什麼事情都與父母對著幹,反著來或者變得鬱鬱寡歡,不與任何人接觸。等等

第二種反應

當孩子跑過去玩母親根本沒注意到,或許只看了一眼就不再關注,當孩子時而喊到媽媽時,母親也沒有給予及時的迴應,仍然沉浸在朋友的熱聊中。

這樣的模式會使孩子感受到(“感受到”而不是“認識到”,因為這麼大的孩子思維還不夠成熟,但潛意識的“感受”很敏感)我的存在與否於我媽媽而言不是很重要,我的需要不能輕易被滿足被看見,甚至被忽略,導致會認為我在媽媽心目中是不重要的,我是不可愛的,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喜歡的。或者當孩子在玩的時候打了別人的孩子,做了很多破壞性的事情時,仍得不到迴應,孩子內在的秩序感就沒有形成,容易為所欲為,甚至用搞破壞的方式引起母親注意,但越這樣越吸引不到母親正性的關注時,就會形成惡性迴圈。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長大一點後會出現社交回避,不相信任何人,認為世界是冰冷的,我是不好的,破罐子破摔,品行障礙,反社會等等。

第三種反應

母親正和好朋友熱聊,這時看到孩子跑去玩,母親立刻把朋友撇下,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孩子每爬一步滑梯母親就提醒一次,並顯得特別緊張,時刻提醒孩子注意安全,甚至看到孩子爬著費力的時候,還要幫著孩子往上爬,甚至乾脆把孩子抱上去往下滑,當孩子磕磕碰碰了一點,母親大呼小叫緊張得不得了,當其他小朋友推了他一下,她就會上去護著孩子,當他打了別的小朋友,她還會在旁邊看著,甚至內心還在暗自叫好。

當說到這的時候似乎我們的大腦當中會有畫面感。這樣的模式會養育出一個巨嬰,孩子永遠也長不大,時時刻刻在母親的羽翼之下,母親就是孩子的大腦,就是孩子的柺杖,同時還會為所欲為。

長此以往孩子會走向幾個方向,一個是孩子在一直掙扎,想要掙脫母親的束縛,會以不學習厭學來對抗母親,來顯示自己的獨立和控制。或者是乾脆滑入這樣的舒適關係中,典型案例就是李天一。或者是將來孩子考取了一個離自己家特別遠的高校,不再想回來。或者很早就談戀愛來過早向家人顯示他是一個男人,他是獨立於他們的男人。或者是永遠掙脫不了也離不了家,可能會形成疾病,如神經症,頭痛,軀體化症狀等等,以自己生病的方式來緩解自己不能獨立的羞恥感。當然我所陳述的一些情況也會在其他的幾種反應裡出現,只是心理機制不同而已。

第四種反應

媽媽看到孩子去玩,繼續和朋友聊天,時不時用眼睛瞄一下孩子,當孩子喊媽媽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迴應,當孩子真的有危險的時候可以立刻出現,當孩子爬的過高,可以在旁邊保護一下並問孩子可以嗎,如果可以就繼續,如果不可以適當鼓勵後還是不行,就讓孩子下來,如果出現插隊,打別的孩子的時候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講而不是呵斥,媽媽面帶微笑,溫柔而堅定。

這樣的媽媽十有八九教育出來的孩子基本是很健康的,也是能夠很好溝通的。

當然一定會有第五種第六種甚至更多種的反應,當你想到了其他的反應,你該想一想為什麼在你的腦子裡出現了這樣的不一樣的想法,沒有不對,就不一一列舉。

通過上述幾個情境的描述,不難分析出,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是何等的重要,上述的幾種情境也是常見的父母教養模式。

你可以比對一下,你屬於哪種親子模式呢,其中一種或者其中的兩種,各不相同,當然你也可能是這幾種模式之外,那你就更應該思考了,並不是說哪種模式好與不好,只要我們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才是最好的。

當我們看清楚了自己的親子模式後,我們該如何應對呢?不急於回答大家問題,我想問你一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就是答案:

第一

父母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

你的性格特點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你的配偶是如何看待你教育孩子的方式的?是否可以採納一些家庭其他成員的意見?你們的夫妻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第二

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

孩子的性格特點又是怎麼形成的?你的孩子在成長的什麼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心理特點(這個問題可在網上查到)?你做了什麼和孩子現在的表現有關?是否有些時刻你的孩子表現的還是非常好的?在這個時候你在做什麼?這個時刻是否會成為你重新思考孩子問題的角度並尋找到可行性的方案?

第三

選擇自己能夠把握的方式進行;或者尋求了解你家真實情況的好朋友的一些中肯的建議。

第四

隨時進行調整並且應用

第五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經過以上幾個步驟,你或許能夠摸索出適合於自己家庭的親子教養模式。

送給各位家長14個字,當你面對孩子時,這是一種態度,也可以是一種指導思想:

不含誘惑的深情 不帶敵意的堅決

  • 意識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人類意識是何時產生的?
  • 學習筆記17|兒童自閉症/孤獨症的干預訓練:居家生活中的有效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