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馬克思提出的有關將來社會福利思想,和其對於實際社會福利政策持有的批判與否決態度息息相關。由表象而言,兩者處在矛盾和對立狀態,然而事實上,兩者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馬克思否定所有依據實際社會現象而採用的福利舉措,原因在於福利、體制被視作現實社會政治體制的構成部分,是為資本主義社會里不平穩的經濟關係所服務的。西方福利經濟理論將目標放在保障社會有序發展、解除社會衝突與矛盾上,出臺與執行的所有社會福利政策均充滿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僅僅可以化解貧窮,把貧困保持在一定限度內的作用。社會福利與現實社會政治經濟體制存在的關係為相互依附,相輔相成,不會對後者產生任何影響。僅僅是基於社會政策優化和調節的角度著手,為社會成員提供福利,這對處理社會實質性問題是無意義的。馬克思的福利經濟思想則是把了解現狀置於與預測未來及行為的願望聯繫在一起,並且“直言不諱地認為對現存的東西的解釋和對應當存在的東西的判斷之間是有聯繫的。”

資產階級的社會改革家們,諸如經濟學家、博愛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勞動階級狀況改善派、慈善事業組織者、動物保護協會會員、戒酒會發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他們想要通過物質條件的改善和行政的改良,來消除社會的弊病,以便保障資產階級社會的存在。那麼西方福利經濟理論制定出的福利目標是什麼呢?是為了維護統治還是促進發展呢?用道德標準來判別與衡量福利要求是最為合理的狀態嗎?如何來界定理想狀況下最為合理的道德標準呢?傳統的福利經濟理論學家們運用的道德評判標準,基本上是對邊沁功利主義的重述,一方面認為個體的行為旨在獲得福利最大化,另一方面將社會福利視作全部社會成員滿足的總和。新福利經濟理論學家們指出,個體的滿足不可以簡單彙總,認為只是轉變方式即可。新的道德標準為:“其一,個體是自身得到福利的僅有衡量者;其二,構成社會的個體福利決定了社會福利。”據此可知,福利經濟理論由實質而言,服務於資產階層,其拋開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者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將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成員視作彼此利益統一的社會。即把資本主義社會採用的道德標準作為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標準。西方福利經濟的理論家們依據這一思維設定了相應的道德標準,進而評估社會現實,而這是有於悖常理的。眾所周知,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道德一直是階級的道德,理論家們所設定的道德標準從始至終是資產階級的自我道德標準。其設置這類衡量標準原因體現在使福利能夠擁有依據,便於將資本主義剝削體制認定成能夠提升福利待遇的體制。由實質而言,這一道德標準能夠化解資產階級內部矛盾,是服務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方面使道德規範與社會經濟存在的關係受到了異化,另一方面扭曲了福利內容,帶有明顯的反動性質,造成了資產階級理論家們展開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口誅舌戰。

馬克思對西方福利經濟理論的批判是源自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入分析,明確指出其生產形式是依附於剝削才得以維繫運作,而且階級彼此之間擁有著嚴重的矛盾和衝突。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特殊的社會環境作為支撐,在此之中,包含社會可以提供素養極高的勞動者、可以保障勞動者的利益、可以為勞動團體營造平穩的發展環境、確保社會有序發展。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能,為其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西方福利經濟理論的形成,以及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離不開營造支撐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隸屬資本的僱傭勞動……必須按照資本的需要變來變去。”實施社會福利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通過社會福利使社會成員具有“社會再生產”的功能,其目的是為社會成員供給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和社會福利保障,使資本主義社會得以平穩快速發展。內容包含通過福利政策減少培育勞動者的成本、提高勞動效率、緩和資產階級和勞動群體之間的關係。

通過政府的開支實現對與經濟發展有關的公共設施、教育等間接生產項目的社會投資,從而用來減少勞動成本,縮減政府支出,旨在實現社會化再生產,推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快速發展;二是通過社會福利去強化社會成員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接納。社會福利政策的出臺能夠使勞動群體滿足生活所需,提升生活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階級和資本階級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實現了維繫社會平穩,保障資本主義和諧發展,使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作模式得到優化和調整。首先,如果社會福利政策的頒佈能夠使勞動群體對資產階級的不滿情緒有所緩解,便說明社會矛盾和衝突趨於緩和,這對維繫社會平穩來說是極為有利的,然而就本質而言,是對勞動群體思維與行為的制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所實施的社會福利是凸顯了制約勞動群體的功能。其次,社會福利利用其提供社會救助的資質,進而對享受福利的對象自身行為進行操縱,使勞動群體必須要遵守資本主義規範。據此可知,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西方福利經濟理論,其目的均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

正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由表面來看非常的大義仁慈,然而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維護自身的利益,資產階級會將所有的饋贈視作買賣和交易。”馬克思福利經濟思想的核心主張是對資本主義及其階級制度進行批判。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福利並沒有給人民提供相應的福利,而是間接的增強資本主義社會關係,並未對社會架構產生任何影響。依據馬克思相關理論,福利制度最為重要的作用在於確保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平穩運行,並沒有真正的扭轉社會不公平現象。在保障勞動者權益與分配社會資源方面,並未起到有效的發展。提升勞動階層的社會福利,只是為了掩飾社會問題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並沒有根除問題的成因。馬克思指出福利的目標在於達到個體需求。由社會組織的視角來探究達到社會成員需求這一問題時,關注的重點在於應當如何忽視資本主義,怎樣通過社會主義來達到個體需求。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社會成員必定是在特定的社會組織及資源創造和分配模式下才可以真正達到其需求,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才可以實現福利最為理想化的狀態,真正的滿足個體的需求。在社會主義社會,所有社會群體獲得的生產資料是依據個人能力與表現所分配;在共產主義社會,所得的分配便會根據社會成員的能力與個體需求來確定的。馬克思認為,假如希望福利能夠實現理想化的狀態,那麼需要將生產資料與服務、工具的分配體制社會化,構建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合作性社會。馬克思福利經濟思想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實現社會成員在生產和生活中獲取保障,甚至可以延伸於由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成社會主義社會,接著達到共產主義,推動個體的自由與解放,實現人性的迴歸。馬克思的福利經濟思想分析了資本主義無法克服的對立與矛盾,深入的剖析了造成資本主義社會成員存情況較差的原因,指出現實社會里的成員與物質財富對社會實踐具有重大影響。

致力於尋求革命途徑,進而擺脫資本主義壓制和統治,進而達到社會成員自由與解放的目的。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成立於“人”這一主體上,個體的發展和人類彼此的關係是這一理論非常重視的實際問題。終極目標在於達到“個體全面、自由發展和解放,將生產力轉化成社會物質財富。”實現人性的迴歸,對西方福利經濟理論來說,更多的是嘗試著利用各種各樣的政策變革、體制構建來維繫資產階級統治,鞏固資本主義制度。

西方福利經濟理論基於“維護國家”角度提出對於資本主義的改良措施,其強調的並非資本主義社會中社會成員的生存情況,更多的是和資本主義國家命運相關的問題。西方很多理論家們試圖利用對西方福利經濟理論不停的變革來解除經濟危機,維持資本主義的繼續統治。所以,馬克思福利經濟思想與西方福利經濟理論在主張上存在著根本區別。

7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發展對華關係,新西蘭女總理的最新表態,給西方國家做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