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任正非表示,作為組織領導者,必須懂得開放、妥協和灰度。方向源於混沌,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要想保持正確的方向和節奏,就必須懂得妥協之道。

何為妥協?意思就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就叫妥協。

而對很多人來說,妥協是難以忍受的,他們認為妥協意味著軟弱,他們喜歡直接的對抗,快速的報復,這樣才能“念頭通達”。

寧可兩敗俱傷,也要情緒宣洩,他們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心裡的舒服。所以這樣的人也很難承擔責任,他們若是處於領導者的位置上,對隊伍和組織極有可能造成災難。

因為他們不懂妥協,他們受不了忍耐,他們缺乏長遠的全局視角,他們對勝利目標的實現不夠堅定。

就拿戰爭來說,在思想比較簡單的人看來,兩軍交戰,炮火連天,衝鋒陷陣,血肉橫飛……這才是打仗。

他們不知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真正的戰爭充滿了忍耐、煎熬,在大多數時候,戰爭都是枯燥乏味的。戰爭不只是生命的流血犧牲,談判、籌劃、後勤、宣傳等等,都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贏得勝利,是拿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達不成這個任務,那戰爭就是失敗的,會造成極大的耗損。

上兵伐謀,打仗是不得已而為之。古人在兵法裡就強調了這個道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商場如戰場,在企業競爭中,企業領導者也不可能做到快意恩仇,畢竟做生意不是打打殺殺,做生意講究的是權衡利弊。

當年華為在通訊市場上嶄露頭角,初生牛犢不怕虎,遭到了行業巨頭思科的迎頭重擊,差點把華為置於死地。

思科準備充分,在司法、輿論、市場等層面同時發力,想要一舉打垮華為。而華為方面明顯準備不足,等於是倉促應戰,任正非的態度是以打求和,小輸就是贏,華為派出了應訴團隊,在美國同思科正面抗爭。

經過一系列的對抗、博弈和妥協,兩家公司終於達成了和解。而經過這一場“世紀大戰”,華為一舉聞名天下,競爭對手和客戶算是真正認可了華為的實力,行業內開始把華為視為同思科同等重量的玩家。

假設如果華為當年選擇了硬碰硬,拒絕妥協,只知道講道理,發洩情緒,寄希望於美國的“公正”和別人的同情,那華為可能早已不復存在了。

任正非很欣賞以色列前總理拉賓“以土地換和平”的理念,他認為這是一種目光長遠的政治智慧,拉賓是有大胸懷、大格局的政治家。

在華為進入國際市場,與海外競爭對手短兵相接的時候,任正非就提出妥協,說華為不能打價格戰,不要破壞商業生態,要與友商共存雙贏,不處處樹敵,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

這就是“以土地換和平”式的妥協。沒有這樣的妥協,華為的崛起必然增加過多的阻礙,很難取得大的發展。畢竟做獨霸天下的成吉思汗是沒有前途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任正非認為,“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裡的智者,都懂得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妥協並不是軟弱,也不代表放棄原則,“明智的妥協是一種適當的交換。為了達到主要的目標,可以在次要的目標上做適當的讓步。”

妥協的內涵是以退為進,《道德經》裡說大直若屈,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其實就是告訴人們妥協的智慧。

一流的領導者都是“妥協派”,他們不會為了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而進行意氣之爭,他們只會緊緊盯著勝利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忍受暫時的後退和迂迴。

前進道路上的繞一個彎,打一個圈,這從整體來看,其實是化害為利,化被動為主動,方向仍然是指向目標的。所以,妥協其實是對堅定不移方向的堅持。

沒有妥協就不能團結大多數人,任正非強調過這點,華為公司那麼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觀念,如果沒有妥協,那就會造成很多無意義的對抗,“相互之間相處的時候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可能就不能團結很多的人”。

最後,勝利是一種信仰,只要能夠贏得勝利,暫時的忍讓和妥協就是值得的。

8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撂荒問題嚴峻,四大措施釜底抽薪,使農民通過耕種收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