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反袁的政治人物依託雲南、廣西軍閥的力量,組織過渡性政府,與北洋軍閥政權唱對臺戲。

首先是梁啟超、李根源抬出岑春煊(1861~1933)出任南方政府首腦,背後的靠山主要是陸榮廷。

接著,孫中山在廣州建立政權,先後出任大元帥、非常大總統。但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缺乏軍事根基,常受大小軍閥的欺壓,在夾縫中求生存,依然打不開局面。

黎元洪總統的位置,南方大多承認。而馮國璋總統的位置,南方一直不承認。

南北雙方一直就約法、憲法、總統問題糾纏不清。

馮國璋任職期滿退位。南方主張黎元洪覆位。

北方堅決反對,私開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

徐世昌力主和平統一,段祺瑞堅持武力統一。

新直系首領曹錕(1862~1938)態度暖昧。直系長江三督反對武統,直系後起之秀吳佩孚(1873~1939)更是違抗命令,率部北返,段祺瑞武統政策徹底破產。

更為難堪的是段祺瑞唯我獨尊的地位受到挑戰。要想繼續執政,必須用武力壓制。

直皖大戰就此爆發,不想段祺瑞苦心經營多年的皖系部隊如此不堪一擊,短短几天的時間,就將本錢輸得淨光。段祺瑞不得不狼狽下野。

曹錕率得勝之師進駐北京,成為新的“太上皇”。

吳佩孚經此一役,聲譽鵲起,深得曹錕信任,委以全權,實際上成為直系新首領。

吳佩孚對中央政府的操控一點也不比段祺瑞差。但他面臨一個新的對手(張作霖)強有力的挑戰。

東北的張作霖受段祺瑞的扶持,實力大增,自成一系,取皖系而代之,稱為奉系。

中央政府受直系和奉系雙重控制,左右為難,難以運轉。

吳佩孚將直系主力北調,和奉系發生第一次戰爭,將奉系部隊趕回關外,獨自霸佔了中央大權。

徐世昌不得不黯然下臺。曹錕以吳佩孚的武力為後盾,通過賄賂的手段,強行登上總統寶座。

曹錕的行為,讓直系的聲望大減,成為眾矢之地。

反直大同盟(奉系張作霖、皖系盧永祥(1867~1933)、廣東孫中山)正式形成,相約同時出兵討伐直系。

直系沒有坐以待斃。採取先發制人、先南後北的策略,加以反擊。

直系蘇燮元(1879~1946)在吳佩孚、孫傳芳(1885~1935)的支持下,率先對盧永祥動手,拔去皖系最後據點(浙江及淞滬地區)。

孫中山多年的老部下陳炯明(1878~1933)在直系的挑撥下,在廣東發動政變,使孫中山的北伐計劃無法實現。

直系看似勝利在望,但在關鍵一戰(與奉系的決戰中),卻因內部不團結(馮玉祥臨陣倒戈),一敗塗地,吳佩系隻身逃脫,曹錕困在京城(被逼下野)。

張作霖成了此次戰役的最大受益者,一躍成為實力最強的軍閥。

同為直系的馮玉祥(1882~1948),將所部改編為國民軍,控制著京城及其周邊地區。

張作霖和馮玉祥純屬同床異夢,互不信任,合作共事難上再難,不得已抬出老上司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擔任名義上的政府首腦。真正後臺老闆是張作霖和馮玉祥,張作霖更為強勢一些。

馮玉祥為求自保,拉孫中山為外援,以抗衡張作霖、段祺瑞。

張作霖、段祺瑞同孫中山曾為反直盟友,不便反對孫中山北上分享權力。但在暗中設置障礙,千方百計阻撓孫中山名正言順出任國家元首。

孫中山在失望之餘,不幸去世。北方政局再次動盪。

馮玉祥的國民軍在北方四面受敵,奉系從東北兩面步步緊逼,復出的吳佩孚從南面攻了過來,晉系閻錫山(1883~1960)在西面阻擊。

馮玉祥被迫退出北京城,把部隊向西北集中,主動下野,以避鋒芒,保存實力,期圖東山再起。

張作霖佔據了京城,自封為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政府末代統治者。實際控制地域僅限於北方大部分地區。

綜上所述,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四人才是歷任北洋軍閥政府的真正最有權勢的統治者,其他的人不過是陪襯而已。

5
最新評論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商業模式中價值創造的相關理論,價值創造的分類和評價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