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執筆:沈建法 劉成昆 周曉波

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經濟實力雄厚,創新活力充沛。2018年廣東省GDP總量達97277.77億元,比2017年增長6.8%,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人均生產總值50152元,增長7.2%。2018年末省內常住人口為11346.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0.7%,比上年末提高0.85個百分點。當前,廣東省內仍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有望扭轉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局面,為廣東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活力、動力源。

2018年度廣東省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在全國排名第9位,處於靠近前列位置;宜商競爭力指數排名為第12位;可持續競爭力位列全國省級行政區第12位;宜居競爭力表現中等、位列全國省級行政區第18。廣東省內,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四名城市為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全國排名分別為1、4、10、12;宜居競爭力前四名城市為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全國排名分別為5、8、31、32;宜商競爭力前四名城市為廣州、深圳、東莞、中山,全國排名分別為4、5、29、31;可持續競爭力前四名城市為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全國排名分別為4、5、27、36。可以看出,深圳、廣州作為廣東省的中心城市,其在各方面均遙遙領先。

(一)現狀與條件

廣東省生產總值佔全國比重高達10%以上,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2018年,深圳GDP高達24221.98億元,首次超過香港;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4萬家,數量居全國第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7.8%,成為引領珠三角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力量。2018年廣州、深圳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四個方面排名均處於全國城市前列。此外,東莞、佛山在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方面的排名也較為靠前,排名均在全國40名以內。

(二)問題與劣勢

結合當前經濟發展情況,廣東省內城市間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有所提升,但經濟發展中仍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粵北及粵西、粵東多數城市經濟競爭力仍不夠理想。珠三角輻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粵東粵西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粵北綠色發展水平仍然不高。此外,廣東省記憶體在兩個特大型城市深圳和廣州,如何形成促進兩個城市在發展的聯動、分工、合作、互補等長效機制構建方面存在不足,以及下一步如何推動珠三角地區產業、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深度一體化、協同化也存在較大的難度。

(三)現象與規律

創新驅動是廣東最鮮明的特徵,也是引領廣東未來發展的最重要活力源和動力源。當前,廣東省內金融、企業、社會文化、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基礎雄厚,具有活躍的民營經濟,高度完備的產業鏈條,豐富的金融和創新要素,研發、生產和市場能夠快速有效對接,這些優勢培育了都市圈一流的綜合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鏈。隨著廣東省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不斷壯大、創新資源生態圈集聚性的不斷提升,以及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創新基礎設施的完善,廣東省經濟高品質發展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望得到進一步夯實。

(四)趨勢與展望

隨著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未來廣東省內的城市專業化分工將會更加明確,城市功能互補性將會不斷增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形成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良性格局,區域內部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局面將有所緩和。二是區域深度一體化程序將會加快,如廣佛同城化發展、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等將成為區域經濟的亮點、名片。三是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在城市經貿對外交往、城市文化影響力輸出、國際化宜商環境方面增添新活力。

該報告全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有關報告更詳細的資訊也可以登入網站:http://gucp.cssn.cn/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印度世界一流技術,200人8個月拆完航母,此乃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