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治>

2018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9.73萬億元(1.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8%,俄羅斯同期GDP總量約為1.66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一位。廣東是國內經濟當仁不讓的老大。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21萬億元、可比增長7.9%,是唯一預算收入超萬億的省份。廣東人口比俄羅斯少3000萬,以一省敵一國經濟總量,無疑成就巨大。讚賞之外,難免有批評的聲音。其中一項批評是:廣東富得流油,那只是珠三角有錢。看看廣東其他地區,有一點發達省份的樣子嗎?

一,各地市的GDP資料

從GDP指標來看,廣東可以簡單分為兩個地區: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和落後的粵西、粵東和粵北地區。珠三角地區的深圳和廣州是廣東經濟的兩極,深圳GDP 2.42萬億,排第1,廣州2.28萬億排第2,深廣為廣東經濟的第1檔;從深廣拓展開來佛山和東莞為第2檔,GDP分別為9935億元和8278億元;珠三角再延伸開的惠州、中山、珠海和江門構成第3檔次,GDP在3000-4000億元左右;其他地區構成第4檔次,除了茂名和湛江GDP達3000億元,汕頭、肇慶、揭陽達2000億元以上,其他地區均在2000億元以下,最少的汕尾920億元、雲佛849億元。從人均GDP 來看,深圳、珠海、廣州位列前3,深圳人均GDP達到19.33萬元,珠海人均GDP 16.51萬元,加上區位優勢,上世紀90年代以來珠海一直是炒房熱點地區;最少的是河源、汕尾和梅州,梅州僅有2.04萬元/人,排廣東最後1位。

按照2018年GDP資料,珠三角9市佔到廣東全省的八成以上,深廣兩地GDP佔廣東48%,接近一半。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珠三角地區坐擁廣東全省區位優勢最為明顯的珠江入海口三角洲沖積平原,從古至今人口和資源就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和廣東相比江浙魯等省長期走區域均衡發展路線不同,跳躍性的城市等級分佈,是廣東城市格局最大的特徵,廣東有21個地級市,相比較江蘇13個、浙江11個、福建9個,地級市較多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掣肘,如潮汕三市面積合計一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一千萬左右,完全具備合三為一的基礎條件,但潮汕地區的融合始終停留於紙面。粵東潮汕地區沒能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成功崛起,無疑是最令人感到惋惜的。

二、各地市是財政收入情況

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來看,深圳以3535億元的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增速為6.2%,廣州以1632億元的預算收入位居第二,增速為6.5%。汕尾以15%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肇慶以11.8%的增速位居第二,湛江、梅州為負增長。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來看,深圳以4282億元的支出位居全省第一,增速為-6.8%,廣州以2505億元的預算支出位居第二,增速為14.6%。潮州以29.6%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雲浮市以18.8%的增速位居第二,河源以18.4%的增速位居第三,粵西、粵北和粵東的公共預算支出增速較快,深圳市增速最低,廣州和東莞增速較快。從公共預算收入-支出來看,廣東各市都是赤字,其中數額最大的是廣州873億元,收入比重為53%,其次是深圳-747億元,但佔收入比重僅為21%,佔比最低的是佛山的14.76%,其次是東莞的18.74%,珠三角地區赤字/收入普遍較低,非珠三角地區佔比較大,最大的是汕尾的495%,接近預算收入的5倍。

三、債務情況

從一般債務餘額來看,廣州、東莞、佛山位列前3,分別為899億元、531億元、385億元;最少的是陽江、深圳、潮州,深圳僅為70.9億元,潮州為51.65億元。從專項債務餘額來看,最高的廣州達1503億元,其次是佛山876億元,其他地區普遍較低,最少的是潮州的47億元,深圳59億元排倒數第2。從總債務餘額來看,廣州超過2000億元,佛山超過1000億元,是兩個債務大市,其次是東莞、惠州超500億元,而深圳僅有145億元,不到廣州的1/10,最少的潮州為131億元。如果結合GDP看負債率,整體來看,廣東各市都不高,最高的是梅州的23.5%,最低的是深圳僅有0.60%,這個資料排中國所有城市的最後一位,這也是深圳被認為最有競爭力的地方所在。改開早期的深圳,享受到了政策和地理位置的紅利,隔著深圳河成為了香港的製造廠,大量新興企業也藉著深圳的政策和資本積累,拔地而起。

四、差距的原因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確實存在內部差距。有意思的是,作為全國經濟第二大省的江蘇省,也存在顯著的地區貧富差距。無錫和蘇州是江蘇最富的城市,人均GDP超過17萬元人民幣;蘇北五市(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和鹽城),沒有一個超過8萬元。宿遷和連雲港,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蘇州、南京、鎮江和無錫,全國城市排名都在前30名;蘇北的宿遷、連雲港則在80名開外。全國經濟最強的兩大省,本省內部發展差異很大。許多廣東人抱怨,“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差距的呢?

1、地理因素

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的地理條件、經濟水平和文化差別之大,無異於兩個省分。它們只是湊巧位於嶺南,成為同一省,才被拿出來比較。實際上,廣東各地發展經濟的條件,根本沒有可比性。

珠三角農商各業一直都很發達,其人口之密集、經濟之開放,都居沿海前列,是古代中國海上的大門。加之歷史的因緣,毗鄰港澳的優勢,珠三角成為全國最強,毫不意外。

至於粵東地區,山多平地少,離珠三角很遠,從港澳那裡享受的區位和政策優勢,幾乎沒有。粵東看起來像是廣東的“外省人”,潮汕文化也和廣府文化差別甚大。他們倒是和閩南文化一脈相承。

至於貧窮的粵北山區,靠近廣西的粵西,人少地偏,在珠三角面前,完全沒優勢。粵東、粵北和粵西雖在廣東省內,和珠三角的經濟聯絡,實際上並沒那麼緊密。

2、市場因素。

市場經濟是講究效率優先的模式經濟,廣東各地市地理條件不同、人文風俗區別,甚至制度性差異,才是市場經濟時代地區貧富差距的原因。現代市場經濟之前,這種差異一直存在,甚至更嚴重。在市場條件下,有個比較因素,資金條件好,人口多,人力素質高,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區當然會率先崛起,因為它的市場效率更高,非常有利於交易。加上對接全球市場,技術非常先進,市場也非常大,因此也積累了巨大的優勢,必然先富起來。

事實上,廣東落後地區再落後,距離全國意義的落後,還是有很大差別。從統計資料看,當地GDP並不靚麗,但人民生活水平卻談不上貧困。同在廣東省內,經濟有差距,政府會有比較,招商引資很有動力;民眾耳濡目染,想賺錢就會到珠三角打工。

珠三角面積佔廣東三分之一,聚集人口占一半以上,生產總值佔八成。在這其間,自然有眾多本省各地市人在參與。廣東的窮人只要想賺錢,可以到珠三角,那裡有無窮的工作機會。打工者在外賺錢消費,是沒辦法算入本地GDP水平。他們的貧窮也不是赤貧,和內地省份的貧窮,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在潮汕地區落後一些,但是潮汕幫在廣州和深圳都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就,同樣不能忽視。

總之,追求地區發展平衡,最後可能只有均衡,沒有優勢。沿海省份發展最均衡的是福建,所有地市的人均GDP都超過全國人均水平,看起來漂亮極了。可是福建省有拿得出手、能和省外競爭、吸引年輕人落戶的大城市嗎?其實並沒有。沒有一流耀眼的城市群,如何在全國範圍內競爭呢?深圳和廣州能源源不斷吸引全國的資金和人才,具有非凡的意義。

至關重要的問題,不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而是能否形成頭部區域,首位城市。由強帶弱,整體才會變好;如果是抑制大城市發展,扶持小城市,結果必是前進的步伐放慢。

  • 天翼雲躋身前三,移動雲仍委身others,二者終有一戰?
  • 新一代防空體系,國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