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圖片來源網絡 僅供欣賞 如有涉權 請聯繫刪除)

鰷在《詩經》時期是帝王祭祀的一種常用魚,

也是民間食用的普通魚。

它常常被人提起

《莊子·秋水》 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

大致意思就是:

莊子和好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說:

“鰷魚在水裡悠然自得地遊著,

這是魚的快樂啊。”

宋代詩人方回有《孚舟亭獨坐》詩:

犖确蒔秈米,淺清釣鰷魚。

茲事不在多,克儉即有餘。

歐陽修、蘇東坡等大詩人也有歌詠鰷魚的詩詞。

在《詩經》眾多提及的魚類中,

鰷只是個小角色,

僅出現一次,

《周頌·潛》提及:

猗與漆沮,潛有多魚。

有鱣有鮪,鰷鱨鰋鯉。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翻譯成現代漢語:

漆水沮河自悠長,多條魚兒沉底藏。

鱣魚鮪魚正肥美,鰷鱨鰋鯉亦不少。

用來祭祀獻祖先,用來祈福永綿延。

《潛》是一首祭祀祈福的詩,

描繪了漆、沮二河的風景,

以及魚類之繁、數量之多,

並以此來祭祀祖先,祈求洪福。

全文僅有二十四字,

提到的魚兒數卻達到六種,

客觀地展示了當時漁業的狀態,

表達人們對魚類的認知程度,

說明貴族的祭祀活動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詩歌形象生動,讀來趣味盎然。

古籍中,鰷有多種名字,

如《爾雅》稱“鮂、黑鰦”;

《埤雅》稱“白鰷”;

《爾雅翼》稱“參魚、肉條魚”;

《本草綱目》稱“鰺魚”,俗稱“鰺鰷魚”。

鰷,也叫、鮂,

俗稱還有:

白鰷、鰺鰷、參條、竄條、穿條、白條、青鱗子等等,

屬鯉形目、鯉科、鮊亞科。

其形狀扁平,狀如柳葉,

魚背淡青灰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尾鰭邊緣灰黑色,其他鰭均為淺黃色。

長度可達15釐米,

常群集於河流、湖泊沿岸淺水區域,

喜食水草、藻類、小蟲等,

是一種常見於江河湖泊的普通魚類。

從古至今,

東南西北的江河湖泊基本上都有鰷的身影,

都江堰的江河湖泊隨處都有它的蹤跡,

在眾多的魚類中是比較普通的一種魚。

很多垂釣者最討厭它鬧窩,

人們習慣稱其為“小雜魚”“野雜魚”,

但我並不在乎它的“小”和“野”,

對於像我這樣以休閒、賞景的垂釣者來說,

垂釣的是心情,鰷魚上鉤多多益善。

正因為它個體小而野,

所以肉質結實,適宜油炸,

出鍋後肉質細嫩,口感鮮美,

此時抿一口灌縣老酒,

口齒生香,何樂而不為?

所以,儘管它比不上鱣、鮪、鱨、鰋、鯉高貴吉慶,

卻有幸列入《詩經》中君王的祭品。

唐代詩人獨孤及最喜歡鰷魚下酒,

一次賞魚品酒後揮毫賦詩一首《垂花塢醉後戲題》:

紫蔓青條拂酒壺,落花時與竹風俱。

歸時自負花前醉,笑向鰷魚問樂無。

清朝時,每到鰷子大獲的時節,

有些地方的小酒肆小飯館就會打出品嚐鰷子的廣告幌子,

嘉慶詩人陳阿寶有詩記此事:

溪橋水漲鰷魚上,市村花明九旗懸。

食品高度豐富的今天,

鰷仍然在魚類食品中佔有一席之地,

不僅常常出現在普通百姓的餐桌上,

還入室尋常街井的小飯館,

也登堂富麗輝皇的大酒店,

深受大眾的喜愛。

本文同發《垂釣》雜誌2022年7期,

收錄於西南財經大學、

甘肅蘭州大學文庫

及《中國知網》《龍源期刊》

《維普期刊》《百度學術》等

作者 趙家明

6
最新評論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旗袍與荷花絕配,荷花人像拍照的3個技巧,趁荷花還在抓緊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