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當你看完好多測評,深思熟慮後,花不少錢買一臺相機,準備開始拍大片。

然後被女朋友嘲笑還沒她的蘋果手機拍的漂亮,吐血都不足以形容心裡哇塞。

這才發現鏡頭才更重要,開始後悔跳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因為一兩個鏡頭絕對不夠用,你需要買更多鏡頭。

我是詹姆斯於震,一名職業風光攝影師,玩過上百支鏡頭,從幾百元的小痰盂到十幾萬的羅敦斯德。

今天我會從焦距,光圈,定焦變焦,全幅半幅,防抖,材質,功能,價格等方面來分享新手如何選擇一支鏡頭。

感謝七工匠、唯卓士以及銘匠提供測試鏡頭,因為35和50毫米是新手常見的選擇困難區域。

一:焦距

選擇鏡頭首先考慮一定是焦距,區分鏡頭最突出的標誌,焦距是成像中心點到焦平面的距離,它決定你能拍到什麼?

先了解等效焦距,現代攝影架構在135全畫幅基礎上,不管是中畫幅、還是半畫幅,甚至手機,說到焦距都要轉換到等效視角才能進行對比。

建議新手按照常見用途來區分鏡頭焦距。

200毫米以上長焦鏡頭適合拍攝運動和野生動物,也稱為望遠鏡頭,顧名思義可以輕鬆拍攝遠處物體,同時能壓縮背景,長焦鏡頭體積大,價格昂貴,但新手入門我不建議直接打鳥,除非你開蛋糕店。

85到135毫米屬於常用人像焦段,可以獲得完美的頭肩比例和虛化效果,雖然200毫米也能拍攝,只是和人物溝通有點累。

相信我,掃街人文拍的不夠好,不是因為鏡頭不夠長偷拍失敗,而是因為沒有交流的偷拍永遠無法走進被攝者的內心。

50或者58毫米是標準鏡頭,可以讓你獲得與人眼一致的視角,能拍出最真實的影像,當然也容易流於平庸。

35毫米是人文紀實攝影師的最愛,距離拍攝者小於一米時,影像衝擊力更強大,因為離得足夠近,才能拍的更好,雖然你不是羅伯特卡帕,不需要冒著危險上戰場,但貼近拍攝者可以更好的捕捉人物的心靈。

35毫米也是很多不可更換鏡頭相機的首選焦距,比如富士的 X100系列。

14到24毫米都屬於廣角鏡頭,通常拍攝風光建築,廣角很難控制,因為更大的景深容納更多的景物,新手拍攝容易沒有主題,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廣角就難在如何簡化構圖。

總結:沒有最好的焦段,只有最適合的。有人會說規律可以用來打破,但肯定輪不到新手,別想著廣角拍人像,長焦拍風光,先從青銅升到鑽石吧。

二:光圈

焦距決定你能不能拍到,光圈才決定你能不能拍好?

光圈越大就越容易拍好,當然光圈越大價格也越貴。

1.2光圈的標頭是 1.4的幾倍價格,1.4的又比1.8光圈的小痰盂貴很多。

新手很難理解為什麼要買這麼貴的鏡頭?

其實道理就像手機能拍照,為什麼你還要買相機,不就是想拍更好看的照片嗎?

光圈越大可以獲得更多光線,弱光環境也有可能手持正常拍攝,光圈越大,焦外虛化效果也更漂亮,就像這支七工匠 f/1.05光圈的光斑就美得不行,換上銘匠的 f/1.4光圈一樣漂亮,可是換上套頭,是不是覺得有對比就有傷害。

光圈有兩個迷惑新人的地方:數值越小,光圈反而越大,這兩支鏡頭,銘匠 f/1.4光圈就比唯卓士 f/1.8光圈要大。

光圈大小倍數比例是1.4不是2,記住f/2的進光量是f/2.8的2倍,f/4光圈是f/5.6的2倍。

鏡頭焦距越貼近標頭,光圈越容易做得更大,長焦和廣角相對困難,所以大炮鏡頭和超廣角大光定都很貴。

總結:買多大光圈的鏡頭,往往取決於荷包有多厚,這比焦距要容易選擇。因為你不能選擇有多少錢,只能努力賺更多。

三:定焦還是變焦

變焦鏡頭肯定比定焦更方便,新人總喜歡更多的拍攝選擇,意味更多拍到的可能性

我建議購買變焦係數小於3的恆定光圈鏡頭,能看懂我說的這些名詞嗎?

大、小三元鏡頭都是恆定光圈,不管焦距如何變化都是 2.8或者 4光圈。

最大焦距除以最小焦距值就是變焦係數,最常見的70÷24約等於2.92,還有70-200的2.85。

一鏡走天涯的24200,就是非恆定光圈鏡頭,你算算200除以24約等於8.3,這麼高的變焦係數不可能做出高質量的鏡頭。買的時候奸商告訴你廣角到街拍,人像到打鳥都能拍,一支鏡頭抵得上五支鏡頭,等你旅遊拍回來廢片一堆才明白拍好比拍到更重要。

變焦鏡頭那麼方便,為什麼我們還要買定焦?

因為定焦鏡頭體積更小,價格便宜,光圈更大,畫質更好,昂貴的大三元鏡頭相同焦距才勉強和普通定焦頭抗衡畫質。

總結:我建議新手定焦頭,因為拍好比拍到更重要,不靠攝影養家餬口,拍不到沒有任何損失。

就像普通的小痰盂可以讓你在藝術上更有追求,更好的訓練攝影眼。

四:手動對焦還是自動對焦

自動對焦鏡頭更貴嗎?其實最貴的鏡頭都是手動對焦,因為簡單就是美,裝B就是貴。

人文掃街,人像婚禮都推薦買自動,只有風光,靜物,星空這類題材可以考慮手動頭。

新手使用手動頭很容易拍糊,特別是拍影片 Vlog,除非有跟焦員幫忙,大光圈手動頭跟隨遠鏡最難控制景深,哪怕背景虛得那麼漂亮。

如果換上唯卓士的自動對焦鏡頭,我怎麼動,都能保證清晰,哪怕我用Z50殘幅機。

總結:建議新手購買自動鏡頭,特別想拍寵物,小孩的手機轉相機的小白,自動對焦能讓你拍到清晰的影像。當然機身越新,價格越貴的自動對焦能力越強。

五:

不要被半幅鏡頭所吸引,即使很便宜。

尼康 DX,佳能 EF-S都是半畫幅鏡頭,推薦大家買全幅鏡頭。

理由只有一個:全幅鏡頭可以在半幅相機上使用,但半幅鏡頭不適合在全幅機身上使用。

即使現在你覺得半幅也夠用,但我相信再玩一段時間都會選擇升級到全幅相機,到時候半幅頭都不能用。

總結:除非你有特殊理由,比如錢不夠,或者穩定器的負載不足,否則不建議買任何半幅鏡頭。

六:防抖與否

我是一名風光攝影師,不用買防抖鏡頭,因為我永遠使用三腳架拍攝,如果你拍攝建築空間,微距或者靜物,也不需要防抖功能,甚至需要關閉防抖提升畫質。

當然鏡頭防抖對人像攝影很有用,特別是手持中長焦鏡頭拍攝,當年手持220空氣切割機拍人像就體會深刻,但對於70毫米特別35毫米以下廣角頭,防抖沒有存在必要,新手更不應該為用不到的功能付錢。

總結:越來越多的機身防抖,比如索尼、賓得、奧巴,以及尼康無反都有,鏡頭防抖變得越來越尷尬。

七:特殊鏡頭

微距、移軸鏡頭屬於特殊用途,比如拍昆蟲必須用到微距鏡頭,甚至婚禮攝影師也會用到,為什麼?

因為微距鏡頭能非常接近拍攝物件,以及1:1的放大比例拍攝,婚禮不能少了鑽戒,24-70mm這種萬金油鏡頭當然也能拍,但肯定不如微距鏡頭拍得好。

同樣建築空間攝影,移軸鏡頭肯定更出色,專業攝影師甚至選擇昂貴的中畫幅技術相機,以實現更大幅度的移軸量。

因為只有要拍的比別人更好,才能讓客戶付更多的錢。

總結:小眾鏡頭,還有魚眼,柔焦,變形電影鏡頭,需要時再去買,別隻為新鮮,小眾鏡頭之所以特殊,因為對大眾沒用,新人更用不好。

八:鏡頭材質

器材黨迷戀老鏡頭,因為純金屬材質的冰冷觸感給人一種豪華感,但極寒地帶不適合使用,金屬鏡頭也很重,輕量化與堆料總是背道而馳。

現代鏡頭也不再使用含鉛玻璃,想嘗試只能在二手中古商店去找尋毒物。

有各種新型ED、APO玻璃幫助控制鏡頭散射等問題,這個領域我是白痴,反正高階材質越多越好!

以下四支鏡頭,你如何選擇?

自動對焦的原理 50毫米f/1.8塑膠鏡頭手動對焦的七工匠50毫米 f/1.05全金屬鏡頭自動對焦唯卓士35毫米 f/1.8 塑膠鏡頭手動對焦銘匠 35毫米 f/1.4 全金屬鏡頭

九:價格

鏡頭的生命週期遠比機身長,十年前的D800早已落伍,但1424這支20年經典燈泡頭依然新品在售。

我建議新手把更多的預算放在鏡頭上,如果你有20000元的總預算,我建議30-40%買機身,40-50%買鏡頭,剩下20%買濾鏡腳架等配件。

因為鏡頭怎麼用也沒什麼磨損,只要不發黴,二手鏡頭比機身更可靠,更值得買,好的鏡頭感覺能用一輩子。

最後

適合自己的鏡頭一定不是最貴的,就像我天天在用的這支 尼康14-30mm,各種測評肯定不如 Z 14-24mm f/2.8好,但便宜很多,也更輕,畫質其實足夠好,不需要轉接環直接用卡色 100毫米方形濾鏡。

當然也是因為這兩年賺不到錢,買不起貴的,你就當我吃不起楊梅說葡萄甜吧!

希望你買下一支鏡頭前能想起我說的這些問題,讓我的影片變得更有價值。

6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尼康Z fc和尼克爾 Z 微距 105mm f/2.8獲DGP數碼相機大獎綜合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