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攝影>

這張照片相信大家都不止一次的看過,也不止一次的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照片中,這個面色紅撲撲、穿著樸素、淳樸又明顯稚嫩的年輕母親,一手緊抱著嬰兒,一手抓著破洞的揹包,誇張的大背囊壓彎了她的背。除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外,更觸動人心的還有她抬頭向前的堅毅的眼神、有力的步伐、懷中裹得溫暖整潔嬰兒,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母親、一個打工人,對孩子的大愛,對家鄉的眷戀。

2011年,該照片獲得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獎和第21屆中國新聞獎。

“熱淚盈眶,雖然窘迫,但有希望!”

“一張震撼人心卻又讓人深思的照片!”

“真想找到她,幫幫她!”

“肩上扛的是生活,懷裡摟的是希望。”

“當媽之後就看不得這類圖了,看了就忍不住眼淚。”

“縱使一時窘迫,但從照片中能看出她是一個能吃苦負重、堅毅勇敢、心有大愛的人,一定能有好的未來,加油!”

毫不誇張的說,就像“大眼睛女孩”成為希望工程的標誌一樣,這張照片也成為了國人關於春運、關於母愛的一個時代記憶。

每逢春運或母親節,這張照片都會在網路再次刷屏,一次又一次的感動國人。

我們都知道,“大眼睛女孩”拍了照片後,不僅大大推動了政府和全社會對“希望工程”的瞭解和支援,幫助無數貧困地區孩子完成上學夢,她本人後來也考上了大學,改變了命運。

和我一樣,想必很多網友也都一直牽掛著這位“春運母親”,想知道她現在怎麼樣了?還在外打工嗎?孩子也該長大了吧?媽媽這麼疼她,跟著媽媽一定很幸福吧。

相信大家也都是瞬間激動淚目。11年來無數網友的牽掛,終於找到了她。在之前,她更像是國民記憶中的一個符號,突然間,她將以現實的身份出現在網友面前,大家都怕出現落差。

當然,更緊張的是當時的攝影作者,他寫道:

“見到巴木玉布木前,我緊張得像個孩子。

11年來,我在腦海中把她刻畫成無數個形象,如今真要見面,心裡依然忐忑。

1月21日,我拿出那張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問她:“還記得這個時候的樣子嗎?”

“記得記得,這是我在南昌打工的時候。”她仔細看了看,笑了。

我告訴她:“因為這張照片,我找了你11年。”

她一臉驚訝。”

大家都急於知道她的近況吧,還是先看照片吧。

看看這張照片,很多網友都感覺很驚訝。11年啊,歲月幾乎沒有在她臉上留下痕跡,她似乎更年輕了。她的笑容那麼天真爛漫,像油畫中的少女;她的眼神清澈有光,像未經世事的孩子。

看到這裡,很多網友已經放下心了。

11年前,畫面定格的那一瞬間,她篤定的眼神和堅毅的面容,她緊摟孩子的臂彎和有力的步伐,預示了她是個有勇氣毅力、樂觀有愛的人,這樣的人配得上幸福。

她的名字叫巴木玉布木,彝族,32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人。

也就是拍照的時候,她才21歲。

“走出貧瘠的大山,

去打工”

她的村子,桃園村,位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一座座大山高聳入雲,擋住了外面的世界。

巴木玉布木家靠著6畝旱地,種植玉米、蕎麥和土豆,收成僅能解決溫飽。家裡連到鎮上買大米的錢都沒有。2007年,她18歲,大女兒出生,巴木玉布木偶爾會用節省下來的零錢去買幾斤大米,與玉米粉混在一起,給女兒“加餐”長身體。

2009年,二女兒出生,嗷嗷待哺中,巴木玉布木感覺看到了自己重複的童年,她害怕孩子們會像自己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座大山。

就這樣,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出去打工!

“揹著孩子搬磚,一個月

能掙五六百元”

第一次走出大涼山,她在南昌的第一份工作是搬磚。白天上班,她就揹著女兒一起搬運石磚。女兒在肩頭睡著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邊幹活一邊看著她。

她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過的,山高坡陡,她和同鄉女孩一樣,沒有上過學。不認識字,更不會講普通話。

南昌的大小她沒有概念,磚廠就是她的活動範圍,搬磚、照顧孩子是她的全部。

也許是年齡太小,也許是水土不服,揹著身邊的二女兒總是生病,人生地不熟的她不知道怎麼帶孩子去醫院,只能春節返鄉時帶回家。

“三天兩夜的返鄉路”

她一直低頭趕路,因為行囊太高太大,她得彎著身子才能前行。終於走到了廣場,馬上能坐上車,能放下行囊休息一下,能兩手寶抱抱孩子,喂口東西了,她覺得鬆了一口氣,下意識抬頭看了一眼南昌火車站的站名,給自己鼓鼓勁,雖然她不認識字。

那次,她坐了兩天一夜的火車,先到了成都。在成都,15元錢在一家小旅館休息了一晚,又坐了14個小時的火車抵達越西縣,從縣城回到大涼山深處的家裡,已是深夜。

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帶著孩子,還有她的兩個包袱,花了三天兩夜。

可惜的是,這次回去半年後,她打工帶出去、又辛苦帶回家、照片襁褓中睡的甜甜的、她心疼的二女兒,就因病永遠離開了她。

“精準扶貧帶來新生活,

宰兩頭牛賀新居”

到年齡了就出去打工,大山裡人的命運似乎是註定的,一成不變的。直到精準扶貧來到了大涼山。

對當地像巴木玉布木和丈夫這樣的年輕人,村幹部反覆宣傳政策,號召大家學習技術、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業脫貧。

在政府的號召下,她與丈夫學著其他村民,把家裡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菸葉。

第一年,由於經驗和技術的不足,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但他們和村民都看到了希望。第二年,扶貧幹部上門摸底,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重點幫扶。

透過政府的幫扶,巴木玉布木夫婦種植的菸葉產量成倍增加,年收入增加到幾萬元,種植面積也增加到15畝。

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工資性收入3萬元、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7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更可喜的是,巴木玉布木蓋起了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子,搬離了住了30年不通電、處處漏雨的土坯房。新房三室一廳,乾淨明亮,還貼上了地板磚,電飯煲、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齊全。她終於能睡個好覺了,不再擔心孩子凍醒或者處處漏雨了,不再做房子塌了的噩夢。

這座房子,國家給了4萬元的建房補貼,她自籌7萬元。

2013年以來,她又生育了三個孩子,全部在縣城醫院免費出生。目前,大女兒巫其拉布木上初一,次女王雪醫讀小學一年級,兒子巫其布吉上幼兒園。

現在,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巴木玉布木夫婦還會利用農閒時節外出打工。如今,頓頓都有大米飯,有蔬菜也有肉吃。

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巴木玉布木說,“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平平安安。無論是生活的貧困,還是遭遇的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感謝他,帶來這麼好的作品。感謝他,讓我們認識了她。感謝他,讓我們看到了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成就。

看到她現在的生活,雖不算大富大貴,但對她而言、對大山裡的人而言,脫貧攻堅政策切實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希望。

希望各位網友都能像巴木玉布木一樣,永遠充滿陽光,永遠面帶笑容。

14
最新評論
  • 會議活動拍攝丨拍前做攻略,成功率翻倍
  • 商拍攝影首選,LaCie Rugged RAID Pro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