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其它>

我不少看過《信條》的朋友,總結一個詞是“DUCK不必”。

《信條》刻意編織的複雜敘事線,過於解釋性的對白但結果還是讓觀眾腦子一團漿糊,最致命可能是角色在表面上淪為工具人,難以讓觀眾產生共情的力量。

這些說的都對,但也並不能作為《信條》是一部失敗作品的標籤。

到底看一部電影,是為了能看懂,還是看它如何用更革命性的做法去詮釋故事,很顯然《信條》沒法做到傳統電影給你的感覺,有多少人能說看一遍就能舒服的。

看《信條》時我更多思考的是諾蘭的為什麼,如果《信條》的故事用傳統的手法拍出來,是否比現在我們看到的更成功,還是更無趣。

《信條》應該是諾蘭目前作品中最諾蘭的電影,非常具有個人作者向,所以自然喜歡的人會加倍喜歡,不愛的人中途犯困。

《信條》不會成為諾蘭最好的電影已成事實,但它也並不至於是一部讓人失望的電影,起碼對於我來說不是。

諾蘭希望把自己的學問和對電影的革新,都放置在《信條》裡,從中我也能體會到諾蘭對解構電影本身更大的野心。

推動角色與觀眾的催化共情作用,一直都不算是諾蘭的強項,必須承認《星際穿越》算是諾蘭做得最好的一次,而《信條》角色的情感力量,則被掩埋在過於負荷的各種逆轉事件裡。

但仔細回味的話,諾蘭作品中的角色,都在有著人類輝煌的科學成就理論背後,付出著個人悲劇的代價。

《信條》中這些後人通過紅轉藍,走在並不屬於自己的逆行時間,回到過去,拯救世界,但最後這條藍色的時間線,會埋沒在歷史正向的洪流中,信條組織(後人)也一樣,被世人所遺忘。

印度女雖然對凱特沒有任何恩怨,但她信奉信條的規矩,想要更安全鎖死在演算機祕密,但卻被主角阻止,主角亮出是信條創始人身份,印度女也恍然大悟自己並不是信條組織的最高領導人,這也意味著自己也得死,但印度女卻毫無畏懼,在我看來,印度女也算是一種光榮的犧牲。

這就引到最後主角為何堅持要讓凱特活下來,我個人的理解,凱特正是代表著銘記這些無名戰士的局外人,就算全世界不知道,但凱特知道,凱特或許將來也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他的孩子長大會繼續歌頌這個傳奇給後代,曾經有這樣一群后人,他們逆行回來拯救過世界,雖然他們都沒有名字。

片尾裡凱特穿著藍色調的衣服,她的兒子麥克斯穿著紅色的衣服,也暗示了逆轉門的紅藍色,象徵了整部電影的開創時間鉗形戰術的信條組織。

看到這裡如果大家認為角色的犧牲就是諾蘭要表達的悲劇,其實還並不全面,《信條》更大的悲觀哲學在於,信條組織的成員知道了宿命的存在。

宿命論是一種極為悲觀的理論,大到從宇宙誕生到毀滅,小到人的一生,都是註定好的。

影片中的時間概念被量化拆分,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每一件事每一個動作已經固定。

在宿命論的陰影下,其實片中的每個人都是可憐的,就連片中只詮釋壞到骨子裡的薩託也是如此。

身患癌症的薩託,也只能用假畫這樣的事情逼著凱特和兒子不可以離開他,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看出薩託的孤獨和脆弱。

在倫理道德甚至法律層面,凱特是在謀殺親夫,片中的每個人都在被根本觸及不到,甚至無從考證的未來人的威脅,相信了自己的宿命,在時間中變得扭曲和迫不得已。

諾蘭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事件,讓我們去感受那種不可阻擋的宿命悲劇,但,這就是諾蘭想要表達的嗎?

我們來看影片中那些對立的臺詞,“發生的已經發生”(代表宿命),“無知是我們的優勢”(代表真實)。

還有尼爾最後說的,“這是這個世界運作的信念(宿命),但不是(我們不作為)袖手旁觀的藉口”。

之後主角問尼爾,你相信什麼,尼爾回答“現實”。

透過角色們無畏的行動,我更能體會角色在即使清楚自己宿命的情況下,依然想著努力做到自己所堅持的信條和意義,相信他們所相信的,守護著他們願意守護的,就算這一切已是命中註定。

就像尼爾最後說的,隨便你怎麼定義“宿命”,但我管它叫“現實”,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在《西部世界》中的接待員,一直追求的就是自由意志,擺脫自己早已被編寫好的宿命程式,但更為重要的,或許是“現實感”。

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這是一道哲學概念命題,但真實活著的“現實”,是一種無法剝奪的體驗。

如果我們的宇宙和世界,都是安排好的,我們的命運早已寫成一本書,你願意翻到最後一頁看結局,還是保持著“無知的優勢”,活好當下,體驗現實呢?

最新評論
  • 康明斯6bt發動機
  • 美印下禁令也沒用,TikTok8月份下載量居全球第一,成最受歡迎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