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拍品精選

王武(1632~1690)、周淑禧(1624~約1705)、許儀(1599~1669)、陳嘉言(1599~1678後)等清初八家花鳥果品冊

水墨紙本·設色紙本冊頁(共十頁)

1666年作 40×27cm×10

說明:康熙年間翁天遊題端。

此冊為明末清初蘇州及周邊地區花鳥畫家集合冊,體現了延續至明清之際吳門畫派的風貌。八開全為同一上款,是研究此時期吳門花鳥沿襲極為可靠的學術參照。又正如題端中所提到的“衫同面似”,冊中風格雖統一卻又多樣,其中畫家分別繼承了吳門重要畫家沈周、陳淳、周之冕、文俶、陸治等花鳥風格,從而共同創作此冊。

在冊中最為特殊且稀見的一頁為女性畫家周淑禧所作蝶戀花,周淑禧與其姐周淑祜隨明代女畫家文俶學畫。文俶為明末蘇州地區女性畫家之代表,長於花草蟲蝶的創作。因此周淑禧此作不僅繼承文俶之衣缽,更印證出明末蘇州地區女性畫家群體的出現。女性畫家在畫面中對於細膩情感的表達也在本作中充分體現。她們對花鳥特有的偏愛,及花鳥具有託物言志、比興的審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對自己生活中最常見的花鳥加以表現並形成了一定的創作規模。周之冕長於花鳥,創“鉤花點葉”派,帶動了花鳥畫的發展,文俶及其弟子周淑禧置身其中,以“周之冕—文俶—周淑禧”這一傳承體現了有明一代花鳥畫風演變之縮影。

除此之外,冊頁中作者如王武作為王鏊六世孫,家藏多為宋元名跡,精於鑑賞。水墨沒骨多取法周之冕、陸治,長於勾花點葉,與惲壽平齊名,為王時敏譽稱妙品。金希仁撰《唐人詠物詩》十二卷並作序。另外如周荃、周蕃、許儀、金希仁等其作品也不多見。陳嘉言受周之冕和陳淳影響,富有生活氣息。周荃本對於花卉的理解深刻,清代高其佩有詩讚曰“花溪老人閉門戶,墨寫花王絕今古”,可見其對後世之影響。金希仁明顯也受到了沈周和陳淳簡筆水墨瓜果的影響。

跋者簡介:翁天遊[清],字符聞,一作元雯,號心齋。康熙間歲貢生,授內閣中書,出為大梁司馬。著有《古香堂存稿》等。

陳繼儒(1558~1639)有關董其昌等與友人雅會的信札長卷

紙本手卷

畫心:263.5×25.5cm題跋:29.5×24cm

說明:範曾木盒題簽及題跋。

直接提及董其昌的陳繼儒墨跡較為少見。

信中提及張公祖、明公均指張懋謙,張懋謙[明],字君平,一字平仲,萬曆舉人,崇禎初年知江西九江府事,進貴州按察副使,備兵貴陽,有政聲。崇禎四年(1631)棄官歸,卒於家。此通提及董其昌,因張懋謙即將拜訪董公,請陳繼儒率先遞話,從此也說明董其昌、陳繼儒二人在明末官場中的密切關係。

姚老先生為姚永濟,姚永濟[明],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以政績卓著擢浙江布政使等職。崇禎元年(1628),建第宅於包涇南岸,時稱姚家巷。

江右李太虛應為李明睿,李明睿[明],字宗伯,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性喜聚書,於所居之“閬園”,構藏書樓“聖沙樓”,嘗自華亭購回兩船宋版書,皆潘文恪家舊藏。

跋者簡介:範曾(1938~),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江蘇南通人。擅長華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歷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職、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系主任。中國美協會員。

宋犖(1634~1713)、宋炌[清初]、宋筠(1681~1760)、宋之[清初]宋吉金(1672~1713)、宋韋金(1680~1741)等 宋氏全家信札卷

59×18.5cm33×18.5cm49.5×18.5cm42.5×18.5cm29×18.5cm53×18.5cm70×18.5cm

說明:本拍品為商丘宋氏全家信札合集,共七通。其中宋犖、宋犖三弟宋炌、宋犖六子宋筠、宋犖侄宋之、宋犖孫宋吉金所作各一通,宋犖孫宋韋金二通。

本卷為研究宋犖及商丘宋氏的重要歷史文獻。既可補足宋犖家族之構成,同時也可作為研究宋犖及其後人生平及交遊之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第一則提及“西門內房今改為莊敏、福山、文康三公端祠”,據《漫堂年譜》卷二記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二月,宋犖率宋起、宋壆諸侄捐公宅建宋氏先賢祠堂,又率兒宋基設祭田若干畝,宋犖與邵長蘅分別撰寫《宋氏先賢祠祭田記》(見《西陂類稿》卷二十五)《宋氏先賢祠碑》(見《青門剩稿》卷七)。第七則為宋韋金寄致家中大兄,宋韋金敬其詩學功底深厚,因而寄近日所作詩二首,以期大兄指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首為酬宋犖外孫高岑之作。高岑字峴亭,是清代著名詩人,著《眺秋樓詩集》八卷,收詩六百餘首。

宋犖清代最為重要的文物收藏和鑑賞家之一,許多重要作品上皆可見宋氏鑑藏印“商丘宋犖審定真跡”、“宋犖審定”,他獲益於清初梁清標、孫承澤等人教導,考證鑑定功力深厚,收藏十分豐厚。宋犖身故後,其藏品中的經文古籍由宋筠繼承,而大量法書字畫由宋韋金繼承。研究宋韋金《授硯齋鑑藏錄》,可上溯宋犖在世時之私家收藏概況。

跋者簡介:陸潤吾[現代],河南商丘人,原是商丘宋氏至親,因受宋家影響,深愛文物。新中國成立後,長期從事買賣古字畫,兼營古玩。

張廷玉(1672~1755)、錢陳群(1686~1774)、汪應銓[清]信札冊

紙本冊頁(三十二頁)

13.5×12.5cm×2512.5×12cm×413×11cm×3

說明:汪應銓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狀元。

錢陳群信札為邵基夫人王氏上款。邵基曾孫邵桓舊藏,張薦秶、張葆穗舊藏並題跋,流傳有序。

邵基(1693~1743),字學址,號思蓼,鄞縣(今浙江鄞州區)人。幼年承父教。康熙五十九年(1720)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選入庶常。雍正三年(1725)授編修,再改御史。乾隆元年(1736),巡撫江蘇。乾隆八年(1743)卒於任上。子邵鐸,官至禮部右侍郎。孫邵洪。曾孫邵桓,官戶部員外郎。故題跋中提及“桓家藏故物也”。

本拍品包括張廷玉信札二通九頁,錢陳群信札二通七頁,汪應銓信札四通十七頁。

張廷玉札提及入闈和“三月山陵大禮”之事,可知此年應為乾隆二年丁巳(1737),三月二日,世宗憲皇帝孝敬憲皇后梓宮安奉地宮,敦肅皇貴妃附葬,上親送至地宮,命平郡王、鄂爾泰、張廷玉隨入。三月五日奉安太廟。三月六日,奉命為恩科會試主考官,即日入闈,鎖闈一月。入闈此事在《乾隆起居注》中亦有記載。《張廷玉年譜》中也記載有“七月十六日,大學士張廷玉帶領考取博學鴻詞萬松齡、朱荃、洪世澤、張漢試卷進呈並帶領引見”,信札時間剛好為七月十七日,為入闈結束後一日,時間相合。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年(1736)張廷玉與邵基同為皇子師傅,同年博學鴻詞科考試,張廷玉與邵基同任閱卷。

另有提及邵老年長嫂太夫人,或即為邵基(思蓼)夫人王氏,信中也提及到金秦二門生,另有金狀元應為乾隆七年壬戌科狀元金甡。金甡為杭州人,或為邵基門生。信中提及乾隆六年邵家僕人來京朝貢,在京時段內生活清苦,錢陳群與盧道臺(盧見曾)並與邵基門生金、秦二人商議先湊盤費讓僕人回邵府,第二年春天稟報王氏所湊齊錢兩共計二百兩,希望金狀元回鄉轉交給令郎邵鐸。

跋者簡介:1.邵桓[清],邵基曾孫,浙江四明(今寧波)人,官戶部員外郎。

2. 張薦秶[清],字子潔,號小余,潤城村人。張敦仁長子,嘉慶丙子(1816年)舉人。初授海豐知縣,有政績,後任山東長山知縣。

3. 張葆穗[清],字子實,一字仲實,又字實父,號筠生,又號敬梅庵主,潤城村人。張敦仁次子,嘉慶己卯(1819年)舉人,初授甘肅伏羌縣知縣,善撫民,後任福建福羌知縣。

曾國藩(1811~1872)致李鴻章有關太平天國的重要長信

紙本鏡片(三幀六頁)

22.5×12.5cm×6

著錄:1.《曾國藩全集 書信 1》P3641-3642,(清)曾國藩著,殷紹基等整理,嶽麓書社,1990年。

2.《曾國藩全集 25 書信 5》P3641-3642,(清)曾國藩著,嶽麓書社,1992年。

3.《足本曾文正公全集 4》P2432-2433,(清)李翰章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曾國藩全集 第10冊 書札 下》P5927-5928,《曾國藩全集》整理編校小組編校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

5.《湖湘文庫 曾國藩全集 26》P499-500,(清)曾國藩撰,嶽麓書社,2011年。

說明:李鴻章上款。

此為曾國藩有關聯合李鴻章、左宗棠鎮壓太平天國的重要長信一通五頁,及有關滬上代購袍褂緞料的信札一通一頁,談及江浙皖贛軍事形勢、寧紹關釐、湘軍後援及戰略情形,並及曾國荃(舍沅弟)、劉典(克庵)、王文瑞(鈴峰)、劉長佑(蔭渠)、鄧瑤(伯昭)、江忠浚(達川)等湘軍重要將領。

曾國藩與李鴻章同為晚清“四大名臣”,是晚清政府最為倚重的兩個漢人,先後在同光兩朝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曾、李二人分別建立並統帥的湘軍、淮軍,亦成為清末北洋新軍擁兵自重、民國軍閥割據現象的淵藪,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此信正是兩代肱骨之臣對於彼時撼動清朝統治根基的太平天國問題的信札,意義深遠,彌足珍貴。見載於各個版本的《曾國藩全集》。

長信作於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1863年5月4日),值太平天國覆滅前一年,洪秀全政權極力反撲,令李秀成率部“進北救南”,企圖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圍都湘軍回救。而此前李鴻章已從曾國藩門下出幕,並在後者的襄助下於1861年建成淮軍,進佔上海,成為湘軍抗禦太平軍的重要倚靠。曾國藩此時則貫以“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宗棠,蘇事屬李鴻章”的“剿發”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三月廿三日信未見著作,亦無上款,然檢《李鴻章全集》有同治二年四月初四日李覆曾一函,信首有“二十七日奉二十三日手諭”語,信末雲“屬買袍褂料各件,已飭內銀錢所委員照單代購”,又《曾國藩全集》有同治二年三月廿三日一函,信中並無 “屬買袍褂”事,可知此信即為曾國藩三月廿三日信中散佚部分,可補史闕。

信中所及“南北兩岸同時吃緊”,指太平軍西進湖北時對皖南、贛北等地造成的軍事威脅。曾國藩於咸豐十一年(1861)奉旨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次年又升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其間長駐安徽,而李又系出合肥,故信中有“鄙人住皖年餘,吏治毫無起色,良以為愧”之語。

此外,對於佔據十里洋場富庶之地的李鴻章,在得其軍事協助之外,曾國藩又委其以募集兵費之任。信中,曾詳述“餉項十分支絀”情形,爾後提出“派員至滬勸捐,專勸蘇、皖、江西三省之寓滬者”的構想。查《曾國藩全集》,是年四月十六日,即此信寫作後次月,曾覆李函中有“惠協六萬金,恰濟急需”語,可見李在收信後確有為曾籌措軍費之行動。

所及霆軍,是晚清湘軍主力部隊之一,由湘軍名將鮑超於咸豐六年(1856)創建。霆軍自創立伊始,便在鮑超的帶領下東征西討,參與了清廷許多重大軍事行動,成為當時朝廷依仗的精銳部隊之一。

白齊文(Henry Andrea Burgevine),亦作白聚文,美國軍人。1860年與華爾組織洋槍隊鎮壓太平軍,任副領隊。1862年華爾被擊斃後,白任常勝軍領隊。信中謂“白齊文乃復有還統常勝軍之請”,指此前白因索餉被李鴻章撤職事。白後投太平軍,旋出走日本。

上款簡介:李鴻章(1823~1901),字子黻,一字漸甫,號少荃、儀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兩江、湖廣、兩粵、直隸各地督撫,北洋大臣、太子太傅、大學士。工書法,奏章與恩師曾國藩有雙璧之譽,為近代洋務運動實際領導人之一。

張之洞(1837~1909)致丁寶楨有關川省吏治及楊銳的重要長信

紙本畫心(十一幀)

1877年10月21日作

21.5×11cm×11

說明:丁寶楨上款。李芳遠舊藏。

此通信札為已知市場中最長篇幅的張之洞信札,未見出版。

使用張之洞專用廣雅堂自制蜀箋六寸簿書就。信封上有張之洞雙款,丁寶楨收信之批註,且原始狀態保存至今,十分完美。

丁寶楨與張之洞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曾誅殺慈禧心腹太監安德海,聞名於時。卒後清廷追贈其太子太保銜,諡文誠,特准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丁在川、貴、魯三省享有盛譽,並留下“宮保雞丁”等美談。

內容圍繞四川吏治及尊經書院,論及光緒年間四川官場積弊、尊經書院院務及著作刻行等內容而作,涉及曾國藩(文正)、郭嵩燾(筠公)、祁雋藻(文端)、吳棠(仲公)、薛煥(覲堂)、楊銳、唐炯(鄂生)、劉蓉(霞公)、王闓運(壬秋)、王軒(霞舉)、張文虎(嘯山)、李榕(申甫)、鍾元烝(子勤)、錢保塘(鐵江)等。對於清末四川吏治情形、張之洞翰林時期的交誼甚或是政治投資、丁寶楨的四川改革等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信中,張之洞述及“還都數月,始得定居,詞曹無事”,查《張之洞年譜長編》,光緒三年(1877)二月,張“入都覆命,寓永光寺中街”,五月,充翰林院(別稱詞曹)教習庶吉士,可知此信即作於是年。

寫信時,丁寶楨到任四川總督僅數月,對於川省吏治問題應有初步考察。而彼時張之洞甫卸學政之職,三年在蜀,清望在外,身居京師,又在四川官場利害之外,故而得到丁氏垂詢。至於所詢“蜀中官吏賢否”,當有請張舉賢之深意。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入值翰林院的張之洞,正處其宦海生涯夤緣攀升的關鍵時期。查檢史料可知,張之洞自躋身翰林,即有意在京廣結宦要,其間曾設法為翁同龢羅致書畫,為潘祖蔭物色金石拓片,又經族兄引薦結識李鴻藻。張氏此後數年加官跳級、實現官場速化,與這些京中樞堂的輔翼不無關係。人情練達的張之洞,面對骨鯁名臣、封疆大吏丁寶楨的垂問,以三年在川目擊身經之積弊別紙條陳,秉筆直書,末了附以“此二紙祈付丙”一語,則無形之中又拉近了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值得一提的是,張氏信中羅列十五條凡涉冗員、貪汙、僭侈、冤獄、陋俗、勒索、夫馬,幾皆成為丁氏此後在四川大刀闊斧的改革重點。

此外,對於尊經書院主講久虛事,張之洞舉老名士三人,又謂“壬秋最便,精力有餘”。查丁寶楨川督到任後,曾先後封發五函極力延請王闓運入蜀主持尊經書院,王氏終於光緒四年(1878)來蜀出任尊經書院山長,並在此主持書院至光緒十二年(1886)。丁對王頻煩俯身折柬,極力延攬,或與張之洞信中建言有關。

所及“楊銳等五人”,當指楊銳、廖廷登、張祥齡、彭毓嵩、毛瀚豐,五人皆時文詩賦兼工,其時皆在尊經書院。張之洞在致繼任四川學使譚宗浚函中稱“此五人未能深造,尚有志耳,實蜀士一時之美。……冀其他日必有成就”。信中張氏提及其令楊銳總司《輶軒語》《書目答問》重刻事宜。

另,《輶軒語》《書目答問》二書,系張在四川學政任內完成的兩本教育著作,前者縱論為學宗旨與方法,後者舉實例示學者以讀書門徑,其影響甚至遠及梁啟超、陳垣、顧頡剛、魯迅等一大批近代學人。

《尊經書院記》是光緒二年(1876)張之洞為尊經書院諸生所作,以問答形式闡釋“建置書院之本義與學術教條之大端”共十八條。張氏去任後,該文由尊經書院範溶以楷書書就,摹勒上石。有拓本存世。

上款簡介:丁寶楨(1820~1886),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四川總督,為洋務運動重要成員。身後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入祀賢良祠。

鑑藏者簡介:李芳遠(1924~1981),福建永春人。別號空照、離離齋主、晴翠山民,室名大方廣室。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幼年隨弘一大師習古詩、小學、書法、篆刻、繪畫及佛典。1943年入私立福建學院,獲法學士學位。1947年任廈門鼓浪店中山圖書館館長。出版有《六朝辭賦選注》《韓偓全集箋註》《香奩集研究》等。著有《弘一大師年譜》《華嚴淺說》《大方廣室詩存·文存》等。

李鴻章(1823~1901)致孫觀信札卷

紙本手卷 1873年作 98×23cm

說明:孫觀上款。

根據信中對於津、靜、安、雄的說明以及“天津陳家溝至北塘廣浚門引河為第一要工”和“省垣粥廠”的描述,可知信札時間為同治十二年(1873),涉及同治十二年水災之事。故信中提到將部分“廉幹耐勞之員”分往直隸各地,也提及開浚運河以疏通水患。並提防此時的偷漏稅行為。此時也不應與粵工華工產生麻煩,並將向英美諸國費唇舌之事交給曹德森代理。另有信札提及整頓粥廠並提早放糧以賑濟災民,也提到冠卿(葉伯英)和純如(熊育鍚)。另有提到周家楣進京,或涉及日本代表團副島種臣一行人來華交換1871年修訂的《中日修好條規》一事,並意欲侵吞琉球、中國臺灣。也提及杜受成上任邯鄲縣令一事。

上款簡介:孫觀(?~1889),字國賓,號省齋,安徽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同治八年(1869年)任廣東按察使,次年署廣東布政使。同治十年(1871年)任直隸布政使。光緒十五年(1889年)卒。

左宗棠(1812~1885)致張曜孫長信

紙本鏡片(三幀六頁) 22.5×12cm×6

說明:張曜孫上款。

本拍品為左宗棠至張曜孫信札一通六頁。信中提及曾國藩(滌老)、李次青(次青)、容增祥(元圃)、左孝威(大兒)、胡林翼(詠芝)、張綸英(婉紃)等。

此為有關左宗棠、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等“宿松之會”之重要信札,此會關乎左宗棠政治軍事生涯,尤為重要。本信寫於“宿松之會”後,又因信中“輿馬西還”“俟歸後心境稍寧”知,本信寫於咸豐十年(1860)四月十八日之後,時左宗棠辭別曾國藩宿松大營回湖南途中,極為珍貴。

促成“宿松之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樊燮事件”。左宗棠因“樊燮事件”,被迫辭去湖南幕府,身體狀況每日愈下,幾經輾轉,投入曾國藩宿松大營。本信寫於此歷史背景之下,故云“心緒惡劣”,難吐情愫。咸豐九年(1859),時左宗棠入湘幕的第六年,因“樊燮事件”,年底,被迫辭去湖南幕府。咸豐十年(1860)正月,左宗棠從長沙啟程,赴京參加會試,“特欲藉會試一遊京師,脫離此席”,去掉“頻年怫鬱之隱”。三月,抵湖北襄陽時收到胡林翼密函,得知鄂帥(胡廣總督官文)正在京師對其進行蓄意陷害,並建議其入曾國藩大營。思慮再三,左宗棠決定先後赴英山、宿松拜訪胡林翼與曾國藩。閏三月,左宗棠到達胡林翼英山大營,恰逢張曜孫來訪,感嘆“頹然老矣”。閏三月廿六日,到達曾國藩安徽宿松大營。四月初十,胡林翼抵達宿松大營。四月十八日,因之前收到長子左孝威病重的消息,會談結束後便立刻啟程回湘。左宗棠在宿松大營留宿20余天,於時,李續宜、李鴻章、李次青、曾國荃、胡林翼等相繼抵達,左宗棠與他們共同談論天下大勢,故云“舊友重聚,樂固不減英山”。此次會談,史稱“宿松之會”,是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唯一的一次聚會,亦是左宗棠一生中極為重要的轉折點,大家在此為左宗棠日後進退出路獻計獻策,意義非凡。此次事件後,左宗棠因禍得福,得咸豐帝重用。咸豐十年(1860)五月初八,時左宗棠反鄉後不久,咸豐帝諭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隨同曾國藩幫辦軍務。隨後,左宗棠便在湖南募勇六千人併成立“楚軍”。十月二十日,率部援浙,取得勝利,後補授浙江巡撫。

信中“金陵復作敗局”是指的是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再次攻破江南大營之事,此為太平天國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亦是“宿松之會”會談的另一重要事宜。咸豐十年(1860)二月,杭州失陷,浙江巡撫羅遵殿殉國,此事是促成“宿松之會”的另一重要因素,亦是導致江南大營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閏三月十六日,太平軍二次攻破江南大營,再解金陵之圍。欽差大臣和春、幫辦張國樑率殘部逃至丹陽,兩江總督何桂清拒絕援救。後太平軍乘勝追擊,連克丹陽、常州、蘇州、無錫等地,清軍節節敗退。四月初,江南大營全數潰敗的消息傳到宿松,形勢頓時緊張,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連夜商談東南局勢與湘軍去向等事宜。最後,大家得出結論是要同心協力,共同勉力支撐,“四月之際,胡潤帥、左季高俱來宿松,與國藩及次青、筱泉、少荃諸人暢談累日,鹹以為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庶冀挽回於萬一”。

左宗棠與張曜孫相識幾十餘年,然二人往來書信並不多見,更顯本信之珍。信中,左宗棠將其前往宿松經歷以及對金陵敗局戰況的態度悉數相告。因為老友間通信,故言語間滿是關切,亦不掩自身鬱郁頹然之狀。張曜孫繼承家學,精通醫理,故信中雲“撿兄前方服十數帖,仍瘳”。張綸英為張曜孫三姐,著有《綠槐書屋集》,其魏碑甚工,日本、高麗使者皆購之以歸。左宗棠對其書法藝術評價頗高,故信中亦求其徑二寸真書,欲攜歸湘中,一洗南方俗書之陋。

上款簡介:張曜孫(1807~1863),字仲遠,號升甫,晚號復生,江蘇武進人。張惠言之侄。以名孝廉服官楚北,精醫理,著《產孕集》兩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官湖候補道。工詩善畫,又廣於交遊,著有《謹言慎好之居詩集》。

陳鴻壽(1768~1822)致印人黃壎長信

紙本冊頁(五頁) 24×12.5cm×5

說明:黃壎上款。

本信提及曾為陳鴻壽請署溧陽知縣的時任江蘇巡撫章煦(1745~1824,號桐門)新授刑部侍郎一事,查《清史》推知時值嘉慶十七年(1812)春,距壽敘任溧陽縣宰不過經年。在信中,陳鴻壽向友人黃壎傾吐其正為溧陽積年欠負,而催科亦受阻的憂擾,併為自己因政務疲繁而疏於酬和友人一事致歉。

作宰溧陽時期,陳鴻壽強直勇幹,治績卓著。友人郭麐(1767~1831)贊其“吏事精敏。溧陽歲飢,振貧勸分,民不莩死,治行為一時冠。以催科事迕上官,強直不屈,卒紓民於艱,眾鹹指目,以為強項吏。”(《陳曼生墓誌銘》)陳氏雖存恤於民,以催科事迕上官而博得“強吏”之名,然其艱難借籌、自墊賦稅的宦味酸楚,也於本信中淋漓盡現。

上款簡介:黃壎[清·乾隆],字振武,號丙塘,一作西塘。安徽歙縣人,佔籍杭州。工大小篆、八分書,擅刻印,亦善畫墨菊蘭竹。

吳大澂(1835~1902)篆書李太淑人六秩壽敘

灑金紙本冊頁(一百一十二頁) 1886年

27×18cm×112

說明:本拍品為1886年吳大澂為同鄉摯友顧肇熙之母李太淑人書《六秩壽敘》冊,由刑部郎中許玉瑑親撰,近一千五百字。另有來訪祝壽者如汪鳴鑾、彭鑾、馮鏡仁、孔慶輔等,共計42人。

本冊作於吳大澂篆書最成熟、最典型時期,小篆中雜以古籀,兩體完美融合,字字圓潤,平正中蘊奇逸,凝重簡練,古雅渾穆。文中以六個“不可及”講述了李太淑人的一生,文辭真摯深切,讀之動容。從“上奉偏親,下撫弱息”,到時局變動、處處堅忍,再到“淬厲先鞭,開拓遠志”,充分展現了李太淑人身為人母的堅強與智慧,亦表現出顧氏家族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本冊不僅是吳大澂、許玉瑑、顧肇熙三人友誼之見證,亦是研究顧肇熙(皞民)、顧肇新(康民)兄弟及其家族生活軌跡的罕見材料。

是冊作於1886年,時吳大澂以清廷首席代表身份重勘中俄邊界。其與沙俄代表據理力爭,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佔的吉林黑頂子百餘里的領土,糾正了“土”字界牌,並爭得了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為國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勳。

吳大澂此次成功的談判,離不開顧肇熙對吉林的有效治理。吳大澂與顧肇熙不僅為同鄉,亦為同僚。光緒六年(1880),顧肇熙經李鴻章保舉,以直隸候補道員的身份,隨吳大澂一同赴吉林,辦理防務。光緒八年(1882),顧肇熙經吉林將軍銘安奏薦,升任吉林分訓道,兼理崇文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任陝西鳳邠鹽法道。顧肇熙在吉林任職時,對當地的教育、軍隊、邊防、實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本冊寫於此歷史背景下,意義非同。

顧氏為吳中望族,書香官宦世家。自漢迄元,代有名人膴仕,至明清時期,人文蔚起。顧肇熙是著名藏書家顧沅的後輩,家學淵源深厚。從本次賀壽名單中亦可看出其家族在蘇州極有影響力,往來之客皆為名士,名重一時。

吳大澂(1835~1902)篆書七言巨聯

紙本對聯1885年作

358×57cm×2

說明:朱溍上款。朱溍、吳湖帆、錢大鈞等舊藏。吳湖帆二次題跋,錢大鈞題簽。

此巨聯單條超過三米半,全聯將近四十平尺,為已知市場中最大的吳大澂對聯。

上款簡介:朱溍(1859~?),字子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朱學勤次子,藏書家。曾官順天府治中、江蘇後補道員等。

跋者簡介:吳湖帆(1894~1968),名萬、倩,字東莊,號倩庵、醜簃,江蘇蘇州人。為西泠印社社員,其梅景書屋培養了王季遷、陸抑非、徐邦達等書畫名人。收藏甚豐,精鑑別、填詞。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靈秀享譽畫壇,為海上重要名家,亦為海上“三吳一馮”之一。

題簽者簡介:錢大鈞(1893~1982),字慕尹,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24年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參謀處長,國民革命軍第1師師長。歷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軍政部政務次長。1949年後去臺。

何紹基(1799~1873)為郭鳳梁作行書四言聯

紙本對聯65.5×18cm×2

說明:郭鳳樑上款。吳雲、杜文瀾題跋。

上款簡介:郭鳳梁(?~1854前),字季虎,號沙陽,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郭鳳岡弟。監生。布政司理問銜。遊幕湖北漢陽,與趙德轍、杜文瀾三人訂金石交。工書,飛白、隸草,名冠一時。求書者日不暇給,腕底敏捷,數十幅立就。有《碧雲仙館詩稿》。

跋者簡介:1. 吳雲(1811~1883),字少青,一作少甫,號平齋,晚號退樓,又號愉庭,齋號二罍軒、聽楓山館、二百蘭亭齋等,浙江湖州人。舉人,官鎮江、蘇州知府,篤學考古,曾藏《蘭亭序》二百種,齊侯罍二。善書能印,為清代金石家、鑑賞家。

2. 杜文瀾(1815~1881),字小舫,號憩園,室名曼陀羅華閣,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人。署兩淮鹽運使。曾國藩重其才,工詞。

文徵明(1470~1559)臨王維《輞川圖》卷

設色紙本手卷 1554年作

畫心:905×30cm題跋:30.5×22cm

出版 :1. 《中外園林史》P124,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

著錄 :2. 《壯陶閣書畫錄》卷九,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六年(1937)。(見於《壯陶閣書畫錄》 P323-324,學苑出版社,2006年;《歷代書畫錄續編》第八冊P112-118,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3. 《文徵明書畫簡表》P142,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4. 《中國書法家全集·文徵明》P2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明四大家研究與藝術鑑賞:文徵明》P199,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說明:楊清磬題跋。毛志訒鑑藏。

本卷卷首右下鑑藏印印文全文為“古鄞毛志訒收藏金石書畫印”,此印乃1934年王福廠為毛志訒所刻。同年,毛志訒工作於泰利證券號,併為杜月笙發起的恆社社員之一。

王維於天寶三載營輞川別業之初,和其忘年交裴迪各為二十景賦詩二十首,結為《輞川集》。文徵明將二十景之詩依次錄於捲上,每段王維詩在前,裴迪詩在後。

本卷畫面起於孟城坳、終於椒園,凡20景皆全。每一景上行草書摩詰絕句並裴迪所和,卷末由自題名款:“嘉靖甲寅春二月既望,徵明摹王摩詰輞川別業圖並錄其題”,並鈐“玉蘭堂(朱)、文徵明印(白)”,嘉靖甲寅即嘉靖33年(1554),時年文徵明85歲。此時的文徵明,無論是在道德文章,還是在筆墨藝術上都已經臻如化境。此卷的畫面風格,顯然反映了以他為代表的成熟吳派山水的特色。

鑑藏者簡介:毛志訒[近現代],浙江鄞縣人(浙江省寧波市)。恆社社員。富古代書畫及刻本收藏。1934年王福廠為其刻“古鄞毛志訒收藏金石書畫印”。

跋者簡介:楊清磬(1895~1957),又名涼安。浙江吳興(今湖州)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19年與江小鶼、丁悚、劉雅農、張辰伯等發起成立天馬會,主張中西繪畫結合,致力倡導新美術,為中國早期漫畫家之一。1947年任上海市美術館籌備處徵集委員會委員。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備時應聘為畫師。

費丹旭(1802~1850)畫 凌泰封(1783~1856)、徐起渭(1774~1854)等跋為吳鳳樓畫望瀛小像

設色紙本鏡片 1842年作

畫心:62×51cm題跋:25.5×10.5cm×221.5×10.5cm29×10.5cm

說明:吳鳳樓上款。凌泰封、陳述祖、徐起渭、徐之銘、吳鳳樓題跋。

上款簡介:吳鳳樓[清],字景堯,號節庵,浙江山陰人。諸生。工詩書,有《小檀欒山館詩草》等。

跋者簡介:1. 凌泰封(1783~1856),字瑞臻,號東園,安徽定遠人。幼時聰穎,九歲能詩,十四歲入郡庠,督學汪文端奇其才撥取優貢。嘉慶九年(1804)舉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浙江湖州知府。工詩書,有《東園詩抄》。

2. 陳述祖[清],字雲門,生卒年不詳,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其先世平吳三桂襲子爵。以蔭官福建建寧鎮總兵。喜書,擅畫,工詩,尤愛畫蘭,有《秋雨夢松舫詩稿》。

3. 徐起渭(1774~1854),字侶樵,貴州開泰人。嘉慶五年(1800)貢生。工詩書。歷署任浙江武義、歸安、永嘉、金華、餘姚、烏程、桐廬、秀水等縣知縣。北京圖書館藏有《徐侶樵先生年譜》。

4. 徐之銘(1807~1864),字警堂,號新齋,貴州開泰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八年(1838)授編修。官至雲南巡撫、署雲貴總督。咸豐年間,曾會同四川官軍夾擊滇川邊境義軍。

錢伯垧(1738~1812)書,陳奐(1786~1863)、王敬之(1778~1855)等跋 荊南吟十首

說明:陳奐、王敬之、錢恩棨題跋。王敬之為樸學大師王念孫之子,王引之弟。

另,與錢恩棨同觀者有:

蔡兆槐,清末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字植三。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戶部山東司主事。後考補軍機章京,升戶部貴州司員外郎,轉郎中,任陝西榆林知府,捐助書院膏火,抗拒回民起義軍。曾署鳳翔知府,復為榆林知府。告歸主講瀛洲書院。

汪承慶(1827~1890),字馨士,一字稚泉,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咸豐二年(1852)副貢,授國子監博士。詩宗李杜,詞法姜張。曾隨同父、叔編錄《婁東詞派》、《平陽詞草》,詞學益進,著有《蘭笑詞》等,其子整理其詞為《墨壽閣詞鈔》《續鈔》卷。

蔣銘勳(1832~1894),字亦謝,江蘇人。同治元年(1862)入李鴻章幕。內治軍書,外籌糧餉,積功得湖北候補知府。後以道員補用,加二品銜。光緒元年(1875)赴雲南參與辦理馬嘉理案。五年(1879)補湖北荊州知府。九年(1883)督辦四川鹽務局。十五年(1889)應聘總辦四川洋務。逝世後特贈內閣學士銜。著有《鷗波舫詩抄》八卷。

跋者簡介:1. 陳奐(1786~1863),一作陳煥,字碩甫,號師竹,晚自號南園老人,江蘇長州(今蘇州)人。清代經學家、藏書家。咸豐元年,舉孝廉方正。先後師事江沅、段玉裁,又曾問學高郵王念孫、王引之學,與聞經學家法。畢生殫精竭慮,專攻經學,於《毛詩》用力最勤。著有《毛詩傳疏》、《毛詩傳義類》、《公羊逸禮考徵》等,另有《三百堂文集》。

2. 王敬之(1778~1855),字仲恪,改字寬甫,江蘇高郵(今揚州市)人。清乾嘉樸學大師王念孫子,王引之弟。清貢生。官戶部主事。出身學術世家,顧獨好倚聲。宗尚南宋,尤嗜姜夔,至以其警句名己之詞集。所為詞疏中能密,情思濃摯,感觸深沉,出同時浙派詞人之上。亦工詩文,有《小言集》《宜略識字齋雜著》《三十六湖漁唱》等。

3. 錢恩棨[清],生卒年不詳,字芝門,江蘇太倉(今蘇州市)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官知府。工書法,出入諸名家,為李鴻章所賞,奏保湖北候補道。著有《紫芳心館詞鈔》《太倉三家詞》《繭雲詞》等。

梁巘(1710~1788後)行書臨雲麾將軍碑卷

紙本手卷 1778年作

442×31cm

說明:蘇州文物商店舊藏。存原裝裱。

本作緣起為熙亭獲得一定窯小瓶,定窯瓷器歷來為文人所重,是否為白瓷我們不得而知,是否刻花和印花也不得而知。能用梁巘最為擅長之李北海來交換,此定窯小瓶定為不俗。因為梁巘看中此瓶,於是熙亭就割愛贈與梁巘。後梁巘臨李北海雲麾將軍碑一通用以酬謝熙亭。

此時乾嘉學派的逐漸興起,“崇古”“摹古”風氣盛行,對於或為古早珍貴文物的定窯,梁巘必甚為喜愛和珍惜。梁巘作為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和文人,對於古早珍貴瓷器的喜愛,是為一證。

文彭(1498~1573)草書五言詩

紙本 扇頁 48×15cm

王衡(1562~1609)行書寒山寺詩

泥金紙本扇頁 47.5×15cm

說明:王衡為王時敏之父。姚虞琴舊藏並題跋。

鑑藏者簡介:姚虞琴(1867~1961),名景瀛,字虞琴,晚年以字行,又字漁吟,浙江餘杭人,寄寓上海。擅書法、詩文、鑑賞。尤擅蘭竹,取法明人。為中國畫院畫師、中國美協上海分會會員、上海文史館館員,以畫蘭名馳江南。

侯峒曾(1591~1645)行書七言詩

泥金紙本扇頁

51.5×16.5cm

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90後的小夥子,種植這種果樹,帶領著全村人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