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過去一個月裡,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指數級增長,大量企業裁員或強制員工休無薪假,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股市蒙受重創,社會生活陷入停頓,經濟可能已經陷入衰退。

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伯尼·桑德斯8日宣佈退出總統選舉民主黨選戰。這是桑德斯連續第二次從民主黨預選中突圍失敗,這位78歲的“左翼老將”今後恐怕再難參選,但能夠預見的是,他所代表的“進步派”運動不會終止,還可能對民主黨未來政治綱領產生更多影響。

桑德斯退選後,前副總統喬·拜登成為當前唯一的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如無重大意外,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將在73歲的特朗普和77歲的拜登之間展開。這可能是美國曆史上“最老”的總統選舉之一。

文 | 徐劍梅 了望智庫駐華盛頓研究員

編輯 | 蒲海燕 了望智庫

1 桑德斯:“不能贏的戰鬥”

4月8日,美國民主黨左翼總統競選人、佛蒙特州資深獨立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宣佈因無望贏得提名而決定結束競選,民主黨賽場僅餘領跑者前副總統喬•拜登一人。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於3月中旬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這是自我定位為“民主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繼2016年以來第二次競選美國總統。8日宣佈退選時,他陳述了兩點理由,一是經過“誠實的評估”,認為不可能逆轉拜登目前的領先優勢。二是在疫情席捲全美的“困難時刻”,他不願為繼續“一場不能贏的戰鬥”而干擾大局。

圖為伯尼•桑德斯

桑德斯究竟為何認輸?首要原因或是,團結擊敗特朗普是2020大選年民主黨壓倒一切的目標,誰最可能擊敗特朗普入主白宮,即所謂“可選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民主黨預選風向。民調顯示,作為民主黨溫和派領軍人物,拜登被認為是最安全也最有能力團結民主黨的選擇。在3月下旬佛蒙特州一個記者會上,桑德斯自承輸給拜登,因為民主黨選民已明確表示,他們認為拜登是擊敗特朗普的最佳競選人。桑德斯的競選經理法伊茲·沙克(Faiz Shakir)日前稱,桑德斯“贏得理念之戰,但在‘可選性’上輸給了拜登”。

從競選策略講,一些美國競選專家說,作為一名主要經營左翼票倉的競選人,桑德斯要想贏得民主黨提名,需要同時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自己能獲得至少三分之一民主黨選民的支援,二是有多名競爭對手分流其他民主黨選民選票。但迄今為止的預選中,桑德斯僅獲得約四分之一民主黨選民支援。自3月初民主黨溫和派競選人紛紛退選並團結支援拜登那一刻起,第二個前提條件也不復存在。

今年預選中,桑德斯也沒能擴大自己的票倉,所獲支援率大幅低於2016年水平。儘管相較其他民主黨競選人,桑德斯贏得最多年輕人和拉美裔選民支援,但他依舊缺乏民主黨內精英、建制派、溫和派、年長選民和非裔選民支援,而年輕選民特別是千禧一代選民對他的熱情明顯降溫。在搖擺州密歇根州,沒有大學學歷的白人藍領4年前支援他挑戰希拉里,今年卻轉向了拜登。由於和另一名進步派競選人沃倫關於女效能否當選總統的爭執,他在部分女性選民中也遇到麻煩。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美國社會大面積停擺,也按下民主黨預選程序的暫停鍵。多州取消或推遲預選,拜登和桑德斯乃至民眾關心的大選議題均被邊緣化。但民調顯示,在重大危機時刻,民主黨選民更信賴從政經驗豐富的拜登而不是桑德斯。並且和拜登相比,桑德斯更依靠大規模競選集會開展選戰,受疫情影響因而更大。與此同時,為了早日集中精力對戰特朗普,避免預選因疫情而遲遲不決,民主黨內要求桑德斯儘早退選的呼聲自3月中旬以來就不斷加大。

特朗普一直致力於給民主黨貼“社會主義”標籤,而桑德斯和4年前相比在左翼道路上走得更遠。和眾多共和黨選民想法相似,很多獨立選民和民主黨人也認為,如果桑德斯對陣特朗普,以激進左翼對抗激進右翼,會使民主黨失去獨立選民和搖擺州,使特朗普有較大機率贏得連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一篇評論認為,太多民主黨選民把投票給桑德斯視為一種風險,而不是一種機會,這注定桑德斯無望贏得提名戰。

圖為唐納德·特朗普

早在上屆大選前,桑德斯就洞察到民主黨基層草根與建制派精英的隔閡,以其進步主義訴求,呼應普通民眾對遏制經濟和社會不平等的訴求,推動大量年輕選民參與民主黨議程。但最終,他始終沒有得到民主黨建制派和溫和派的認同,兩次在民主黨總統預選中突圍失敗。

歸根到底,桑德斯所代表的左翼雖然匯入民主黨主流並不斷壯大,但還不能代表民主黨主流;而經歷2016年以來社會分裂和政治極化,在疫情發生前,多數民主黨選民已顯現對“團結”的強烈訴求,不希望民主黨內部嚴重撕裂的情形重演,也不希望今年美國大選成為又一場“史上最分裂”大選。這種氛圍在疫情發生前就已在民主黨內出現,疫情發生後應會更加濃郁。

2 “他一直在等待人們來拜訪他所描繪的世界”

在2016和2020美國大選中,桑德斯兩度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均以屈居第二告終。儘管如此,他被認為是過去十年來,對美國政治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少有失敗的總統競選人能夠獲得他取得的成就。

在美國選舉史上,他破除了多數政客所迷信的競選必須擁有大金主支援的看法,發起空前成功的草根小額捐贈運動,所獲小額捐款據美媒稱比美國政治史上任何競選人都多。據美媒報道,在2019年,全美50州有140萬名個人捐贈者向桑德斯競選團隊捐贈了約9600萬美元。他的草根動員能力,對普通民眾的親和力和對年輕人的強大感染力,令人們印象深刻。聯邦參議員、同為進步派領袖的沃倫自3月退選後拒絕支援任何競選人,但桑德斯退選後,她也發推感謝桑德斯“為美國的工薪家庭不懈奮鬥。”“你為進步思想的奮鬥推動了對話……將改變我們國家和政黨的道路。”

從2016年大選、2018年中期選舉再至今年大選,桑德斯是帶動民主黨左轉的核心人物之一,對左翼主張和力量進入民主黨主流發揮了重大作用。他所倡導的全民醫保、公立大學免除學費和全面改革經濟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新政等主張,主導了去年以來民主黨歷次總統競選人辯論的議題。特別是醫保,擊中美國廣大中產階層的痛點,並在疫情衝擊下更加突出。《華爾街日報》/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臺3月一項民調顯示,67%的民主黨預選選民支援桑德斯主張的全民醫保制度。

3月23日,行人稀少的美國紐約第五大道。

疫情面前,每個人,每個社群,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在尋求自保自救。人與人,地與地,國與國,一方面每天都在發生守望相助、大愛馳援的感人故事;一方面,相互提防、排斥、猜忌、種族和地域歧視,仇外和排外現象也在增多。

“看看你周圍,找找你不認識的人。他們有的也許和你長得不一樣,有些也許和你有不同的信仰,也許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

我現在的問題是,你願意為這個你甚至根本不認識的人奮鬥嗎?就像你願意為自己奮鬥一樣?”

不論是在從前籍籍無名的時候,還是2016年大選以來聲名鵲起的時候,桑德斯一直被視為一個“政治局外人”,自己也以獨立參議員為榮。希拉里諷他是“夢想家”,特朗普稱他是“瘋狂桑德斯”。但不管怎樣, 在支持者和反對者中間,桑德斯有一點受到普遍尊重,那就是,他不是一個朝雲暮雨的機會主義政客,而是“一個幾十年來一直在說同樣話的人”,“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真正擁有一貫原則的人。”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主張對美國醫療體系進行全面改革,蔑視向富有捐贈者彎腰的諂媚政治,批判金錢在破壞美國民主,強者在掠奪弱者。只不過,直到從參與2016年大選時起,他才找到並深耕了與他產生強烈共鳴共振的社會土壤,找到需要和傾聽他發聲的時代。如美媒一篇評論所說,桑德斯“並不是最近才改信自由主義的。多年來,他一直在等待人們來拜訪他所描繪的世界。”

桑德斯8日退選時表示,儘管停止競選活動,但他的名字仍將保留在尚未舉行預選的各州選票上,他將利用所獲黨代表票,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對民主黨競選綱領“施加重大影響”。他同時稱讚拜登是”一個非常體面的人”,表示將與拜登合作,以推進進步主義主張。他說:“雖然選戰即將結束,但我們的運動沒有結束。”

作為迴應,拜登在宣告中稱讚桑德斯的進步議程鼓舞和激勵了美國年輕選民參與政治,稱桑德斯“不僅進行了一場政治競選,而且發起了一場強大的運動,這在美國選舉史是罕見的,這對我們的國家和未來都是一件好事。”拜登同時呼籲桑德斯及其支持者加入他的選戰,“歡迎你們,需要你們”。

3 每當國家出現“危機”,總統支援率都會大漲

拜登對決特朗普,是今年美國大選最不讓人意外的局面。桑德斯停止競選,釋放了民主黨決心合力對戰特朗普的強烈訊號,也使民主黨有更多時間調動資源備戰大選,對拜登和民主黨是重要利好。

特朗普直至2月底仍把疫情稱為“民主黨的騙局”,宣稱確診病例將在數日內趨近於零,在3月上旬仍在淡化疫情威脅,當時僅43%的美國民眾認可他的疫情應對。但自特朗普改變態度,每日舉行白宮疫情記者會,聯邦政府和國會緊急採取一系列抗疫和救市行動後,他的民意支援率已連續兩週上漲,在蓋洛普3月底最新民調中達到49%,是他2017年1月上臺以來最高水平。有民調專家預測,特朗普支援率近期有可能突破50%,這意味著其工作將首次獲得半數或逾半數美國民眾認可。對一位一直堅持“分裂治國”路線的總統,這確是一個重大成就。

3月17日,美國紐約乘坐地鐵裡的一名乘客戴著口罩和手套。

在多數美國民眾看來,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是一場外來因素造成的“重大災害”和突發危機。多位民調專家指出,在國家處於“危機”狀態時,美國民眾會自發團結在總統身後,這是美國曆史的一種常態或傳統。歷屆總統在國家出現“危機”時,支援率都會大漲,如1979年伊朗佔領美國大使館扣押人質時,時任民主黨總統吉米卡特的支援率幾乎翻了一番;2001年“911”發生後,時任共和黨總統小布什的民意支援率飆升約30個百分點。實際上,就“危機漲幅”而言,特朗普落後於歷任總統。

美國是分權制政府,不僅聯邦層面三權分立,州權份量也很重,州政府具有一定獨立性。聯邦政府作為行政分支,權力受限,但相應地,對早期疫情應對失誤的責任也被分散和減輕。例如普遍認為美國疫情早期在病毒檢測方面出現重大失誤,錯失防控黃金視窗期,但板子首先打在負責開發試劑盒的美國疾控中心(CDC)和監管過於嚴格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紐約時報》採訪的一位獨立派選民就認為疫情早期特朗普掌握情況有限,情有可原。

特朗普政府在疫情應對中持續的“甩鍋”策略也取得一定效果。一直以來,特朗普及其政府要員和右翼媒體都在就疫情責任反覆甩鍋中國,不停地自我誇耀率先對華採取旅行禁令的“遠見”,卻避而不談美國此次疫情大規模輸入的主要源頭是歐洲和中東等地。副總統彭斯4月1日指責中國和美國疫控中心。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日前則指責民主黨主導的彈劾調查分散了政府注意力。白宮和國會共和黨人還指責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醫護物資戰略庫存不足。這些言論經右翼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與放大,影響了很多美國民眾。

疫情危機中,團結抗疫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旋律,美國民眾團結意識凸顯,黨爭降溫,導致美國社會分裂的重大熱點問題被邊緣化。不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不願揹負危機時刻因政黨利益妨礙疫情應對的罪名。不論初期83億美元疫情撥款,還是兩萬億美元經濟剌激和救助方案,雖然針對本黨選民,共和黨強調企業救助,民主黨強調家庭和工薪階層優先,但兩黨都淡化了路線分歧。與疫情相關的各項法案在參眾兩院遇到阻力很小,均以壓倒性的跨黨派優勢快速獲得通過。這種社會團結意識和兩黨團結行動,減少了很多選民對特朗普的反感和敵意。

3月23日,空蕩蕩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

危機時刻,由於“緊急狀態”等法律授權,聯邦政府權力和重要性較正常時期大增。在美國疫情應對過程可以看出,限制商業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具體防控措施主要由各州在專業機構指導下自行其是,如白宮釋出“指導意見”,而各州按州法懲處違反本州“居家令”者。聯邦政府機構和國會側重於動用國家法律(如《國防生產法》)、調撥國家資源(如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以動用救災款項和預算撥款,主導和大企業談判等)、調整國家政策(如放鬆國家監管,針對疫情的醫保政策、失業救濟等)及採取措施穩定並保障經濟。儘管很多全國性舉措需要國會立法或獲得既有法律授權,但總統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被民眾視為國家層面措施的主導者、主要推動者和主要聲音,個人形象因此受益。

此外,特朗普本人在疫情危機中也獲得非常高的媒體曝光度。平時,很多美國人並不關心華盛頓政治新聞,但疫情蔓延之下,政府領導人提供的資訊因具有權威性和全域性性,受到高度關注。特朗普每日親自在白宮主持動輒持續兩個小時、全國電視、電臺及社交媒體直播的疫情記者會,釋出全國疫情最新資訊和政府最新應對考慮,回答記者各種問題,並每天在社交媒體上提前宣佈記者會具體時間方便民眾收看。《紐約時報》採訪的匹茲堡獨立選民、銀行保安賈斯廷·佩恩(Justin Penn)說,他每天下班後在臉書上收看特朗普記者會,認為特朗普努力讓民眾保持冷靜,“對疫情處理得很好”。疫情發生前,佩恩支援民主黨前副總統拜登,現在表示很可能會支援特朗普連任。

《紐約時報》的報道指出,共和黨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援率已達最高點並保持穩定,但像佩恩這樣的獨立選民和一些民主黨選民對特朗普看法有所改善,成為助推特朗普支援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很多民主黨選民因為反感特朗普,過去主要從反特朗普的自由派媒體上接收資訊,現在直接收看收聽特朗普記者會,觀感有所改變。在3月底蓋洛普民調中,獨立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援率較3月初上升8個百分點,民主黨選民支援率上升6個百分點。

需要指出的是,民意多變,民調結果相應也多變。僅根據特朗普目前支援率上升來預判其連任前景,立足點過於狹窄。比如民主黨總統卡特在伊朗扣押美國人質事件發生後支援率一度大漲,但謀求連任仍遭慘敗。

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美國大選氛圍大變,預選程序停滯,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已推遲一個多月至8月17日起一週舉行,拜登5日開始談論舉行“虛擬代表大會”的可能性。通常,兩黨代表大會在夏季舉行,提名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正式通過黨綱即競選綱領。9月初勞工節過後,大選選戰便正式開鑼,但如果疫情屆時仍然嚴重或捲土重來,拜登和特朗普將如何開展選戰?兩黨如何展開國會和州議會席位爭奪?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將如何進行?由於疫情的高度不確定,這些目前都是未知數。與兩黨預選不同,修改大選投票日時間需要國會兩院投票立法通過。

圖為喬·拜登

首先,疫情勢將導致拜登和特朗普重新調整競選策略。疫情在美暴發前,拜登主打“團結”牌,承諾搭建橋樑以彌合社會分裂。他在競選集會上的談吐,總像在懷念奧巴馬執政時期美國的“老時光”,缺乏變革願景被認為是他早期競選乏力的重要原因。由於年齡等因素,很多民主黨人也僅寄望於拜登帶領美國“迴歸正常”, 把他作為無奈之下選擇的過渡型政治人物。至於特朗普,在疫情之前,一直把經濟和就業作為自己的競選王牌。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曆史上,沒有一位總統能夠在失業率達到兩位數的情況下連任。

隨著疫情發展,在美國媒體和社交網路上,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美國和世界不會再回到過去,新冠疫情終結了美國的“911時代”,選民對總統候選人的期許也不會再和疫情之前一樣。

3月17日,美國紐約華爾街。

拜登似已感知到這一點。4月7日他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聲稱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挑戰,將是“現代歷史上的最大挑戰”,應對疫情大流行,是美國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機會。為了爭取桑德斯支持者,他還不斷丟擲有意接納進步主義政策的橄欖枝。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拜登調整競選戰略,考慮轉型“變革候選人”的訊號。至於特朗普,由於股市熔斷,失業率飆升,連任王牌黯然無光,還得面臨民主黨人關於疫情應對責任的追究。特朗普政府對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的應對,將對選民投票產生重要影響。美國疫情走向及經濟能否在大選投票日前迅速回彈,對特朗普競選前景干係重大。

其次,疫情本身也在改變拜登和特朗普的競選前景,民眾心態隨疫情持續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美國多位民調專家指出,在國家處於“危機”狀態時,民眾會自發團結在總統身後。儘管很多政府舉措需要國會立法或獲得既有法律授權,但總統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被民眾視為政府舉措的主導者,加上媒體密集曝光,個人形象易於受益。相形之下,在野黨競選人在疫情中常被邊緣化,作為空間有限,媒體曝光度大減。對拜登來說,他不僅需要調整競選策略,最大程度地團結光譜廣泛的民主黨選民與獨立選民,還需要在疫情中儘可能展現形象,有所作為,重塑自己的競選勢頭。

拜登被視為民主黨人的“安全”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會贏。原本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拜登就面臨支持者熱情顯著弱於特朗普選民,缺乏有感染力的變革願景,長期從政留下的各種政治包獄等各種問題。在社交媒體資訊傳播上,拜登也遠遠不是特朗普的對手。目前,拜登的推特粉絲僅約460萬,而特朗普有7500萬;拜登臉書粉絲僅170萬,而特朗普有2800萬。疫情之下,虛擬競選、網路競選更加重要,這對拜登顯然不利。

最後,疫情改變了每個美國人的生活,正在凸顯美國的經濟、社會和族裔不平等狀況,暴露美國國家治理的諸多問題。按桑德斯的說法,新冠病毒的大流行,“以最嚴酷的方式揭示了美國生活中最醜陋的不平等。”而即便沒有疫情,以桑德斯為代表的進步主義聲音也不會在今年大選和今後的美國政壇上消失,而勢將在疫情應對和大選程序中放大,並將進一步融入民主黨主流。當然,與此同時,他的退選也不會終結民主黨內左翼與溫和派的立場分歧。桑德斯的支持者與民主黨溫和派會否為著擊敗特朗普的共同目標而團結在拜登身後,尚需更多時間檢驗。

當前,美國疫情仍在迅速攀升,缺乏穩定預期,正常生活何時能夠迴歸是個未知數,民眾心態勢將隨疫情起伏和疫情持續時間而變化。此外,疫情給美國社會和經濟帶來的傷害正在不斷加深,深度和廣度尚難進行適度評估,但社會貧富分化現象已顯現加劇勢頭。目前兩黨均未取消原定七、八月份各自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美國大選選戰能否像往常那樣在9月初勞工節後正式開鑼,大選投票能否在法定11月3日投票日正常舉行,目前都是未知數。

或者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新冠疫情已經重塑美國大選。在疫情日趨嚴重的當下,美國兩黨、媒體和民眾關注焦點都放在疫情應對而非責任追究上。但民主黨和自由派媒體不可能就疫情責任輕輕放過特朗普。現在特朗普在疫情應對上獲得的加分,不等於未來責任追究時能夠得到減分。從1月底到3月上旬,特朗普在美國“失去的一個月”裡關於疫情的大量公開表態如果不是謊言也是判斷上的嚴重失誤。這段防控黃金視窗期,美國疫情準備力度嚴重不足。

此外,特朗普自上臺後大幅削減美國疾控中心預算、撤銷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全球流行病應對小組,削弱奧巴馬醫改導致沒有醫保的美國人數量大增,這些舉措也不會被輕易忘記。特朗普秉持的“大政府”理念和作法,更接近民主黨和自由派,不為堅持“有限政府”,擔憂預算赤字和國家債務的保守派所樂見。而他競選連任的最大王牌——經濟繁榮,已在創造美國股票交易歷史的”特朗普熔斷”中化為泡影。至於他2016年時的競選承諾——抽乾腐敗的“華盛頓沼澤”,在美國參議員疫情“股票門”交易中幾乎成為空談。

美國因疫情按下的暫停鍵,也包括兩黨圍繞大選展開激烈較量的暫停鍵。疫情在不斷髮展變化,疫情中的特朗普,政治上有所得,亦有所失,盤點的恰當時刻尚未到來。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雪上加霜!醫院倉庫遭導彈擊中,大批抗疫物資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