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近期,在歐美國家留學或定居的華僑紛紛在社交網路吐槽歐美民眾面對疫情抗拒戴口罩一事,甚至有一些華人在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戴口罩遭到當地居民的圍攻,同時,美國和歐洲人為何不戴口罩這一問題也引發了熱議。

歐洲人拒絕戴口罩

郝倩是一位媒體人士,她從日內瓦出發去法國盧茲出差時帶了一包口罩,本想這是最後一包口罩要省著用,沒想到在歐洲的三天連口罩的包裝都沒有機會拆開。郝倩在報道中寫道:"我開始糾結是否要將口罩開封帶上,當滿眼望去機場並沒有一個人戴口罩時,我把抽出來的口罩又放回去揹包。同行開會的還有一位住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記者,一大清早搭火車趕飛機,中午才趕到法國圖盧茲。我能感受得到他也有點擔憂:他們家附近30公里的方位剛確診了6例,可他這一路換乘了這麼多交通工具跨越了半個西歐,並沒有看到什麼特別的措施來防範病毒的傳播。"

聯邦政府今日(2日)就移民問題召開內部會議,德國總理默克爾要與內政部長握手,被內政部長拒絕

在法國出差的三天中,郝倩一直在糾結是否要戴口罩,但是每當想拿出口罩的時候,放眼望去幾乎所有人都不戴口罩,甚至在法國機場裡,人聲喧譁,握手,擁抱,"貼面禮",看起來一切如常。她認為,也許國際候機以及到達會有不同,但是如公眾所擔憂的,從上週開始,歐洲在對抗冠狀病毒時,最大的敵人已經不是外來需要隔離的遊客或者僑民,而正是歐盟內部。

歐美文化中只有生重病才會戴口罩

相比瑞士,法國一直到29日才確定要取消5000人以上的大型集會,這讓號稱"全球最大農場"的巴黎國際農展比原計劃(2月22日到3月1日)提前了一天在29日就宣告結束,早關張了一天。法國農產每年可以吸引大概60萬觀眾。

也還是從上週末開始,法國各大廣播電視臺才開始迴圈播放"抗疫"的注意事項,主要是四條:用肥皂勤洗手;咳嗽要用胳膊把口鼻掩起來;抽紙只用一次用完就扔;假如生病了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這四條,幾乎與防流感注意事項沒有什麼區別。其中最重要的潛臺詞,就是有症狀才需要戴口罩,否則不要帶。而法國媒體此時還在關心假如要減少"肢體接觸",那熟人見面的"貼面禮"(面頰碰面頰)怎麼辦

與法國相似的還有英國,英國人一直很抗拒戴口罩的行為,最近我去超市採購時發現依然沒有英國本地人戴口罩,並且在超市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戴口罩,是哪裡不舒服嗎?在回公寓的uber上我與司機聊起了為什麼英國人如此抗拒戴口罩的問題,他說在英國或者還有其他歐洲國家,只有生了重病尤其是傳染病的人才會戴口罩,另外,在一些特殊場合遮擋面部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有的地方遮擋面部是違規的。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女生因戴口罩遭到外國人攻擊

對於歐洲人不夠重視疫情的問題,郝倩也提到,她因為市裡出現確診案例有些擔憂,決定當天下午去買口罩和一些消毒用品。在一個小鎮子裡一家不起眼的藥房,郝倩買下了藥房裡僅剩的5個口罩,還有一些酒精。藥房的醫師好心勸說:不需要專業的消毒用品,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肥皂勤洗手。但是在中國,民眾們很早就知道預防新冠病情要用酒精消毒,並且媒體一直在告訴福斯如何使用酒精、消毒液和口罩這些用品。

無邊境的申根區抗疫窘境

談到疫情,義大利是歐洲最先淪陷的,進入三月確診案例已經突破1700例,封了十個鎮子,連米蘭時裝週都被叫停。考慮到關閉邊境的複雜性,歐盟申根區內並沒有關閉邊境。邊境的暢通之後直接導致義大利疫區返回歐洲各國的遊客將病毒帶回了德國,瑞士和法國。根據世衛組織的數字,從1月底到3月2日,法國確診案例130例,其中從70例到130例只有短短兩天的時間;德國確診了157例。瑞士則一路攀升至38例,已經脫歐的英國也由9例(並且8例在短期內已痊癒)在兩天內增長到了36例確診。

瑞士雖然不是歐盟國,但作為申根區,與鄰國義大利之間的人員流動並沒有任何阻礙。在瑞士,每天往返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的人員流動規模高達32.5萬人,其中相當數量都是服務於瑞士的大公司,例如雀巢,諾華和羅氏。

由於申根國家之間聯絡較緊密,且歐洲各個國家之間距離很近,開車或者火車來往都很方便,因此疫情傳播速度會很快,另外,歐洲各國的隔離措施並不完善,這一因素加速了傳播速度,導致歐洲疫情狀況令人擔憂。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特朗普罕見發聲!美遭受眾叛親離,特此發文希望中國不要取消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