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電視劇《知否》中關於“立嫡立賢”這個話題的辯論,算是一個小高潮。

因為從劇情中來看,這段辯論給明蘭的處世哲學定了基調,是對明蘭從小到大的變化做了非常“官方”的說明:小時愛冒尖的明蘭已經蛻變為會審時度勢、懂得隱忍的成熟人。

原著小說中,這段話是莊學究的陳詞總結,明蘭只是把侍女們叫進來做了一場“猜誰最美麗”的小遊戲;

電視劇中,可能因為篇幅所限,並未展開,而且把原屬於莊先生的話通過明蘭之口說出,當然是有增加女主通透光環的目的,也可能借此說明老太太教導有方,讓劇情銜接更合理。

這段話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把不同人的立場統一了:在一些事情上,可能有模稜兩可或難分高下時,不如直接按當下現實來處置,對所有人都“公道”。

嫡庶易分,賢能難斷,不如索性做個“純臣”:跳出“渾水”,待答案自己出分曉。

小說中明蘭做的遊戲分為兩段:

第一段,先讓丫頭們點評各位姑娘誰最賢惠聰明好脾氣。

接到點評任務的三個丫頭分別來自明蘭、如蘭和墨蘭三位姑娘處,所以各自在點評時,當然都說各自的姑娘好,大誇特誇,及至要發生丫頭們的人身實戰了,好像才可以分出高下!

第二段,是讓丫頭們直接說出哪個姑娘最年長,哪個姑娘是由太太所出的。

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是不需要爭辯就能看清楚的既定事實。三位姑娘中,當然是四姑娘墨蘭最年長,五姑娘如蘭是由太太所出。

這兩個遊戲基本就已經把答案說明白了——

誰賢惠誰聰明這種問題,不同立場、不同審美的人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有道理不能說就是正確的;這就多少有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成份在。

而誰年長,誰是誰的孩子這種問題,是有既定因果關係在,換句話講:是有明確的標準在。

這個標準,所有人都認同,所以不需要爭論,不管是何立場的人,何種見識或審美如何不同的人,都能達到統一的認知。

這就是劇中的陳詞:

“沒定論就是定論。賢與不賢,易於偽裝,難以分辨;可嫡庶長幼,便是一目瞭然,不必爭執。

庶子若是真賢德,便不會為了一己私慾,毀滅家族;反過來說,嫡子掌權,若是能夠約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

大丈夫當忠君愛國,不如做個純臣,何必無謂爭執。”

小說中莊先生的原話還有兩句:

“大丈夫當忠君愛國,不論外頭狂風驟雨,終將過去,要緊關節非得把牢,切不可隨意陷入其中,與同僚做無謂爭執,做個純臣才是正理!”

對比一下,即可發現莊先生所言中的重點“關節”:不能隨意陷入爭執當中!即,為人處世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隨意被立場和利益捆綁。

舉個職場中的例子:

A是你的直屬領導,他下達了一個命令,但是B領導不同意,你自己又有看法,這件事情要怎麼做才算對?你又該聽誰的呢?

這個問題是我工作中常遇到的,每每遇到都很為難。因為兩個領導從他們各自的職責上看,都沒毛病;而我這個經手人也有自己的難處,不管聽誰的,都難做。

按《知否》中的說法,要找到“關節”,而不是讓A領導和B領導相互“鬥爭”。

後來自己聰明的做法是,把事情捋順清楚,從公司的角度出發,也考慮到A領導和B領導的在意點,全部彙報,最後由大領導來定奪,事情就解決了。

看似和稀泥,其實不是,因為生活中、職場中就有很多事情是沒有“對錯”,只有立場和大局。

自古“誰強誰弱”這種問題從來都是相對的,根本沒有定論,也無需太掛懷。

誠如我在底線:個體太弱,集體力大?雙贏局面的正確打開方式中所說: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看到的是對錯之外的生活!

所謂純臣是不陷入“當局者”的迷雲中,也不被他人以利益或榮譽等脅迫,而保持自身的清醒,做自己當做之事。

如果不知道答案,就靜靜看事態的自然發展,不違背公俗良知,不違背自己的處世原則,順勢而為,待答案自行顯現。

圖/源於網絡,侵刪致歉

寫於2022.10.5晚

7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6條拔草記錄,少囤東西多囤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