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

哭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常見、最令家長頭疼的行為。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常見的處理方式有以下幾種:

訓斥:哭有什麼用?又不能解決問題。

鄙視:你是男孩子,動不動就哭鼻子,讓人笑話。

哄騙:好了,不哭了,走,帶你去買好吃的。

其實,無論是哄一鬨,還是嚴厲制止,亦或是批評指責,這背後都反應出家長的一個共性觀點:家長從內心會覺得,哭並不是一件好事,應該加以制止。

只有少數家長認為,哭只是正常的情緒。

也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被允許痛快地哭。

作為家長,我們應當冷靜地、正確地看待孩子哭這件事,去探究孩子出現哭鬧背後的真相?

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

著名的腦科學權威、兒童發展專家丹尼爾席格教授通過研究,認為孩子的大腦如同一幢正在建造的二層小樓。

保護自我的下層大腦在孩子一出生時就已經完善,而負責思考、規劃、想象的上層大腦則在孩子25歲左右才能完成構建完善。

也是因為這樣,當孩子遇到困難、恐懼和絕境時,他們下層大腦中掌管情緒的杏仁體就會做出應激反應,出現反抗、哭泣等。

哭,是孩子合理的生理反應,也是正常的情緒流露。

孩子小時候,不會複雜情緒的表達,他們只能用眼淚告訴父母:我餓了,我困了,我想抱抱了。

孩子長大了一些後,他們的想法會增加,在無法表達的時候,他們會用哭來告訴別人:我討厭這樣,這使我覺得不舒服,我希望得到幫助。

孩子用哭來表達情感,來渴求幫助,來宣洩內心的負面情緒。

哭過之後,他們才能放下內心的包裹,輕裝上陣。

心理學家克皮爾曾經做過一個“哭泣的調查”。

參與調查的人被分成健康組和患病組。患病組的人大都患有潰瘍病及結腸炎等與精神緊張密切相關的疾病。

結果顯示,健康組的人平時哭的次數要遠比患病組的人多,他們表示:哭過之後,心裡舒服多了。

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在我們面前哭,是對我們信任的表現。

只有在最信任、最親密的人面前,我們才會把內心最脆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

如果孩子哭了,我們應該很欣慰,我們取得了孩子的信任。

這時候,我們應該蹲下來,擦擦他的眼淚,瞭解他背後的感受,讓他們哭過後,能夠開懷大笑。

愛哭與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1、情緒感受能力不同

心理學上有個“鐘擺效應”,可以解釋為,人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相互對應,就像鐘擺一樣,呈現對稱的狀態。

簡單來說,人對悲傷和快樂的感知力是一樣的。你能夠感知多大的悲傷,就能獲得多大的開心。

觀察我們身邊的人,不難看出,那些性格外向,心裡不藏事的人,能夠痛快地表達情緒,也能接住情緒,他們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

因此,那些從小愛哭的孩子,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和感受,一般過得比較灑脫。

而那些從小不敢哭的孩子,性格膽小內向,被人貼上懂事的標籤,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深藏於心。所以他們的人生也很難有真正開懷的時刻。

2、共情能力不同

我的一個朋友,性格非常好,無論何時何地,他總是能夠敏感地觀察到他人情緒的變化,並及時送上安慰與關懷。

口渴了,他會遞上一瓶水;心煩了,他會主動轉移話題;難堪了,他會主動化解尷尬。

直到有一天聊天,他說起他的成長過程,才知道,他從小就是個“愛哭鬼”,但他很幸運地擁有一對愛他寵他且允許他哭鬧的父母。

因此,那些從小愛哭的孩子,他們的情感更加細膩,感官更加靈敏,他們有著細膩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而那些從小憋淚的孩子,更關注於自身的感受,不能及時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也因此,他們知心的好朋友很少,內心總有孤獨感環繞。

3、心理防禦機制不同

心理學家威廉·佛萊曾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

他把所有的志願者分為兩個小組,其中一組被安排去觀看一場非常感人的電影,而另外一組則在辦公室裡切洋蔥。工作人員會收集他們的淚水,並進行對比研究。

研究的結果表明,情感性的眼淚中含有茶酚胺,反射性的眼淚中則不含這種物質。而茶酚胺是在大腦感受到壓力時分泌的物質。

這個實驗也說明了,當一個人承受著壓力,而無法疏導的時候,他體內的茶酚胺就會不斷積聚,從而增加患病的幾率。

因此,那些從小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反而是性格開朗,遇到困難時,有很好的心理調節機制。他們可以生活得更自在,更隨性,也更開心。

而那些從小忍著不哭的孩子,則會躲藏在堅實的壁壘中,壓制真實的自己,消化負面情緒的能力較差,這也導致他們更容易內心崩潰。

孩子的任何一種情感都應該被尊重、被允許。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哄他們笑的人,但未必會遇到幾個真心接納他們哭的人。”

請珍惜身邊那個敢笑敢哭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笑容和眼淚,永遠會留給他們最信任最親密的人。

6
最新評論
  • 陽臺上養樹莓,結果多,果子好吃,帶你來看看
  • 《獨行月球》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