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是不對外開放的寶庫,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武器。 

這個博物院的宣傳資料說得很好:可以這麼說,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軍所贏得的每一場戰爭,都與南京理工大學這座高等學府裡開展的科研密切相關;也可以這麼說,新中國兵器科學與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著南理工人的無窮智慧與辛勞汗水。

61式雙37毫米艦炮,是今天的主角。

61式雙37毫米艦炮是解放軍海軍,第一代自產高炮,裝備了很多年,參加過多次海戰。

該炮是山寨產品,原尊是蘇聯B11M雙37毫米艦。

解放軍從1957年開始仿製,原則上一二年就應該搞定。

然而中蘇已經決裂,解放軍只能透過測繪進行仿製,搞了4年才在1961年完成了樣炮。

在1962年,該炮小批次生產了300門。

到1963年,經過上萬發的炮擊測試成功,定型為61式雙37毫米艦炮。

61式雙37毫米艦炮的效能,還是不錯的。

它雖重達3.2噸,對於艦炮來說也不算什麼,中小型軍艦也可以搭載。

該炮有效射程高達4000米,最大射高3000米,實戰時單管射速為每分鐘50發。

今天來看這種射速似乎沒什麼了不起,在當年來說很強了,相當於每分鐘可以發射100發37毫米炮彈。

61式雙37毫米艦炮可以使用的炮彈很多,包括曳光殺傷彈、曳光穿甲彈、曳光穿甲爆破彈。

本來61式是用來防空的,實戰中卻多用於平射炮戰。

61式的37毫米炮彈,威力並不算小,關鍵是射速極快,短時間內就可以造成很大殺傷。

其中曳光穿甲彈,可以在1000米距離射穿30毫米裝甲。

而普通的中小型軍艦,當然不會有超過30毫米的裝甲防禦。

所以,37毫米炮彈有著不錯的破壞性。

只是,61式雙37毫米艦炮屬於老式火炮,需要8個人來操縱,其中裝彈手和運彈手就有4人。

該炮研製期間還進行了一些改進,比如採用水冷式結構,更符合中國海軍的需要。

61式是蘇聯使用多年的成熟火炮,各方面效能都足以實戰。

從1963年開始,該炮先後生產了數千門,是中國歷史上製造最多的艦炮。

中國海軍從炮艇到大型護衛艦,全部裝備61式艦炮。

西沙海戰中,解放軍發射了37毫米炮彈266發。

此戰解放軍有兩種37毫米艦炮參戰,其中396號、389號掃雷艦裝備的就是61式雙37毫米艦炮。

解放軍軍艦的噸位和火炮口徑大大小於敵艦,就靠近採用37毫米火炮猛擊。

南越軍艦噸位雖較大,裝甲防禦能力並不強,近距離根本擋不住37毫米炮彈猛擊。

很快,南越軍艦千瘡百孔,1艘軍艦被擊沉,多艘負傷,只能逃走。

時至今日,61式雙37毫米艦炮早已退役。

該炮主要問題是,自動化程度差,射速較慢。

該炮炮擊時,先由2名運彈手將炮彈送給彈藥手,2名彈藥手需要一發發地將炮彈壓入裝彈機。

這種操作較為繁瑣,是二戰期間過時的設計,導致裝彈速度慢。

它對艦攻擊還算勉強,對空炮擊則效能有限。

而且,該炮編制過於龐大,僅僅運彈手和彈藥手就需要4人之多。

對於小型軍艦來說,1門火炮就需要8個人,首尾2門炮就要16人,需要的人數太多了。

自然,在當年來說,61式雙37毫米艦炮還是非常實用的,堪稱功勳炮。

7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神器”登場!特戰隊員腳踏滑板車前進,民用載具也有巨大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