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去年年底的時候有一則訊息是說“梟龍”戰鬥機的,據稱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梟龍”戰鬥機在一百公里外鎖定了印度空軍的蘇-30MKI。讓蘇-30MKI一點沒脾氣。“梟龍”那麼小的一架戰鬥機,有那麼厲害嗎?

梟龍戰鬥機的大型尖拱形邊條提供的渦升力很強。

我們不在這裡證實這個事。當然,理論上,“梟龍”戰鬥機是能夠在100公里外鎖定的蘇-30MKI這種雷達反射截面積大約15平方米的重型戰鬥機的。但是要知道,蘇-30MKI也能在這個距離上鎖定“梟龍”。另外,“鎖定”了也還會透過機動和電子干擾“脫鎖”,空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這是一架罕見地融合了中、美、俄三國設計師智慧的戰鬥機。回望“梟龍”的發展史,它從最早的殲-7改的中低端戰鬥機,發展成為基本上和米格-21沒有什麼關係的輕型三代機,其中經歷了很多坎坷。

超-7方案與殲-7的不同

“梟龍”的機頭空間能裝不算小的雷達,這裡邊就有美國人的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呢?這還得從“梟龍”的前身超-7或者佩刀-2計劃說起。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殲-7M賣得不錯,巴基斯坦很喜歡。但是殲-7M的不足也是很明顯的,它的雷達探測距離近,功能比較單一;載油量比較小,航程近;第三就是載彈量比較少。

於是,在大約1987年的時候,中巴一合計,由巴基斯坦出錢,讓中國對殲-7進行大改。巴基斯坦給這個計劃的代號是佩刀-2。按照計劃,要把殲-7的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把機頭中間的空間留給雷達,然後再換裝比較先進的F404發動機。因為雷達、發動機還是美國的好,所以巴基斯坦又把美國拉上了。

超-7的主要變化部分。

當時急需在輕型戰鬥機領域開拓市場的格魯門公司承擔了部分任務。後來,格魯門公司為了造勢,把這個計劃稱為超-7。它對超-7或者後來的“梟龍”起到了什麼幫助呢?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進氣道的位置。因為殲-7比較小,本身座艙就比較狹窄,如果改兩側矩形進氣道,那麼就會進一步擠壓座艙的空間,那幾乎是無法容忍的。格魯門的設計師就出了主意,把類似殲-8II那種純粹的兩側矩形進氣口,改為機腹兩側進氣,或者說叫肋下內傾的進氣道結構。這樣座艙狹窄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肋下略帶內傾,這一特徵也保留到了後來的全狀態“梟龍”戰鬥機上,包括使用了DSI進氣道的生產型“梟龍”。

這張圖體現了殲-7M到佩刀II再到超-7的變化。

第二個特徵在於機翼。由於增加了重量,機翼如果不改,機動性變差,巡航經濟性也不會改善。當時中方提出的是雙三角翼,而美國人則提出的是帶有前緣縫翼的梯形翼。這個梯形翼也是後來的“梟龍”的主要特徵。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第三代戰鬥機中,採用梯形翼是一種主流設計。

格魯門公司為超-7大致設計了一個梯形翼,但未進行詳細設計。

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和美國的合作中斷了,巴基斯坦也打算採購F-16了,因為美國給的F-16報價很低,而當時的佩刀-2或者超-7效能差強人意。再後來,巴基斯坦感覺不能把賭注都放在F-16上,又反過頭來考慮這個佩刀-2了。不過,當時中美關係鬧僵,和美國人合作也不太可能了。發動機還要找俄羅斯,而和俄羅斯談發動機,還得經過他們的總體所,也就是米格設計局來談,所以乾脆在1993年4月,中方與米高揚設計局簽訂了超-7合作合同。當然後來,超-7改名FC-1“梟龍”,巴基斯坦叫JF-17“雷電”。

梟龍可以說是和F-16相愛相殺。

米格公司的專家認為,90年代中期出來的單發戰鬥機,當然應該比F-16好。而當時中國殲-10還在攻關之中,也沒有精力來同時搞兩款佈局形式完全不同的三代機,所以與米格合作也是順理成章。米格設計局原本有個33M方案,有人也稱之為米格-33。這就是一款和超-7體量相當的方案。腹部進氣,中等後掠角的梯形翼,加上邊條,正常起飛重量9噸,最大起飛重量13.5噸,使用RD-33改進型發動機,米格想把這個方案藉助中巴重生。

米格對“梟龍”的貢獻在於邊條翼的應用,應該還有一些總體設計上的技術支援,33M方案的一些特徵,包括邊條、前緣襟翼、尾撐、尾翼都在“梟龍”上有所體現。但“梟龍”總體上應該還是中國設計師的設計。因為“梟龍”和33的不同還是很明顯的。“梟龍”是肋下進氣,而33M是腹部進氣,而且在機翼的幾何外形上也有所不同。

米格設計局的33M方案

2003年8月25日,“梟龍”01號機首飛了,2004年4月9日,“梟龍”03架飛機完成首飛。雖然都說“梟龍”是米格-21的魔改,但實際上,兩者沒有任何相同之處了。要說魔改,“山鷹”其實更像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當時的“梟龍”總體上設計仍然有些保守,比如那個帶鋸齒的小型邊條,這一設計很顯然是來自於米格的33M方案。不過,這時的中國航空工業,透過殲-10的歷練,已經完成蛻變,對這個方案自己都不會感到滿意了。於是,開始了新一輪的迭代。最終出現的全狀態“梟龍”,使用了大型的尖拱形邊條,使用了先進的DSI進氣道,配裝了國內最先進的高度綜合化的航空電子和武器系統,配置了具有良好人機介面的座艙綜合顯示裝置,大幅度提升了“梟龍”飛機的整體效能和綜合作戰能力。這就進一步顯現了中國設計師的智慧。2006年4月28日,“梟龍”全狀態飛機04架機首飛成功。

“梟龍”不同批次的改進主要體現在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上。

這之後“梟龍”還有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生產型之分。關於“梟龍”這個平臺的大致效能,我在之前談幻影2000的時候也談到了。它的瞬時盤旋角速度有略高於F-16的設計潛力,而穩定盤旋角速度可能會稍差,總體上看水平機動性和F-16相當。加之國產航電系統的大踏步的前進,它的最新型號是完全由能力抵擋一陣印度現役的幻影2000、米格-29甚至蘇-30MKI的。所以,它能在百公里外鎖定蘇-30MKI,並不令人驚訝。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能輕易把對方擊落。這還取決於電子戰系統、機載導彈效能的先進與否。

26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又一架印度戰機墜毀!上校飛行員當場遇難,莫迪或遇到難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