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提起突擊步槍,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大名鼎鼎的AK47和M16。但無論是AK47還是M16,他們都是突擊步槍的王者,但不是開創者。要說起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裝備的突擊步槍,那就不得不提二戰時期的一個“老前輩”、二戰軍迷心目中的一代神器——Stg44。當然,Stg44最牛的地方還在於,它連德國元首希特勒都敢騙。而Stg44的誕生過程,真的要比“哪吒”還要曲折。

突擊步槍的由來

俗話說,有槍先有彈,想要搞一支突擊步槍,自然要先有合適的中間威力槍彈。相對於一戰二戰時期的全威力槍彈,中間威力槍彈,說白了就是一種“閹割”彈,它的威力更小、射程更近,但後坐力也更小,更適合抵肩射擊的自動武器使用。德國人對“閹割”彈的“喜好”由來已久,早在1918年,德國就開始研究中間威力槍彈,並且琢磨著開發一款使用這種子彈的新步槍。然而德國軍隊中既有開明派,也有老頑固們,這些老頑固堅持“步槍打得越遠越好”,對中間威力“閹割”槍彈深惡痛絕。然而,正當軍隊中的新老兩派相互“鬥法”時,德國戰敗了!!!

“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大國——德國戰敗了,威廉二世帶著他的七大姑八大姨跑了,我們沒法辦法,只好拿著武器裝備抵工資”。作為失敗者的牢籠,《凡爾賽條約》對德國軍隊施加了層層限制,德國這不能幹,那也不能幹,自動武器研發工作自此停滯不前。當然,除了技術封鎖,《凡爾賽條約》還給德國扣上了一大筆戰爭賠款,戰敗了的德國四處還款,窮的都要當褲子了,“研發自動武器”這種傷錢的事情,自然被丟到了一邊。

30年代,德國人總算有了新褲子,“研發自動武器”的想法死灰復燃。很快,德國根舍武器公司推出了7.75×40mm中間威力槍彈,並推出了使用此槍彈的Mkb35自動卡賓槍。順便說一句,Mkb35在性質上算作是德國第一款突擊步槍,而世界第一款突擊步槍是利貝羅勒,所以Stg44名氣雖大,但只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列裝的突擊步槍”,而不是最早的突擊步槍。

△ MKB35

△ 7.75×40實在太過稀少,隨光翻遍網路就找到這麼一張破彈殼

△ 利貝羅勒M1918及配套的8mm利貝羅勒彈。作為一個早產兒,利貝羅勒M1918精度糟糕,同時還有法系祖傳可靠性。此外,法軍沒有對突擊步槍概念的明確認識,利貝羅勒M1918不久就匆匆離開歷史舞臺

但不幸的是,德國根舍武器公司的工程進度實在“感人”——直到1939年,“四年懷胎”的Mkb35才真正誕生。比哪吒還多一年的“孕育”並沒有給Mkb35帶來哪吒式的萬眾矚目,相反,此時德國人正準備進攻波蘭,沒有多餘精力關注Mkb35這種“花裡胡哨”的東西。更何況,當時德軍的槍械,什麼98k、MP40、MG34,那都是當時一頂一的一流武器,並且都誕生沒幾年,都還嶄新嶄新的,實在沒有換裝的必要。

另一方面,部分德軍高層依然不信任新生的中間威力槍彈,對其射程、威力都表示強烈懷疑。尤為關鍵的是,7.75×40mm槍彈採用了7.75mm口徑,和德軍制式的7.92mm口徑八竿子打不著,想要裝備Mkb35,那就必須生產一種全新的槍彈,這完全是給後勤和生產“沒事找事”的行為。因此,懷胎四年、倒黴透頂的Mkb35,剛出生就死了。

突擊步槍的轉機

然而阿甘說過,“槍”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下一顆是什麼。1939年突襲波蘭後,德軍分析了各個參戰單位的作戰報告,發現絕大多數戰鬥發生在400米以內,現有的7.92×57mm毛瑟彈的威力、射程都明顯過剩了。既然如此,那為何不開發一款威力稍小的新槍彈呢?新槍彈威力小了,但依然足夠用,士兵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武器還會更輕便,後坐力也會更小。

其實,早在1938年,德軍軍械辦公室就已經有類似的想法,想搞一款小威力步槍彈(中間威力彈)。在新老想法的共同驅使下,德國人很快就提出了使用小威力步槍彈的新式步槍的需求:

•必須在低溫和沙漠環境中保證可靠性

•抗汙能力好

•操作簡單

•品質必須低於Kar 98k(3.9千克)

•長度必須低於Kar 98k(1100mm)

•這款槍械必須能全自動射擊,並且後坐力和射速要在可控範圍內(建議射速350-400發每分)。

•有效射程達到400米,且保證足夠精度

•需要能夠安裝槍口介面卡發射槍榴彈。

很快,德國的泊伊特·維爾克公司收到了研製新槍彈(中間威力槍彈)的研發合同,泊伊特公司選擇以標準的7.92mm s.S彈(s.S為schweres Spitzgeschoss縮寫,即重尖彈)為藍本進行改造,於1940年研製成功7.92×33mm短彈。相對於7.92mm毛瑟標準彈,7.92×33mm短彈裝藥量由47格令(約3克)減至24.6格令(約1.6克),彈頭重由198格令(約12.8克)減至123格令(約8克)。

△ 大傢伙和小傢伙,現在大家知道為啥7.92×33mm短彈叫做“中間威力”,而7.92×57mm毛瑟彈叫全威力了吧

威力打折了,但這款槍彈的後坐力也小得多。德國陸軍兵器局對這款新槍彈愛不釋手,很快就向黑內爾公司和瓦爾特公司下達了研發“使用新槍彈的新式步槍”的競標要求,專案被命名為1942年型卡賓槍(Machinenkarabiner 1942)。很快,黑內爾遞交了Mkb42(H),瓦爾特遞交了Mkb42(W),H和W即兩家公司首字母縮寫。

△ Mkb42(H),這兩張圖片來自一個俄文網站。。。。

Mkb42(H)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偏移閉鎖、開膛待擊,大量採用衝壓工藝。Mkb42(H)革命性地採用了鉸鏈連線的上下機匣佈局,士兵可以開啟機匣快速拆卸和清洗槍械,拆卸、組合之後又無需擔心瞄具發生零點漂移。但不幸的是,Mkb42(H)的原型槍在測試中表現實在糟糕,多次卡殼、炸膛。1942年4月,當時僅有的50支原型槍中有35支被投入到了克霍姆戰役,西奧多·謝勒少將率領的部隊第一次將其應用於實戰。

介於原型槍實在表現不佳,黑內爾後來提交了MKb42(H)的第二個原型,在1942年7月9日進行了測試,但可靠性依然不理想,第二原型槍射擊3654次,共發生11次卡殼,67次未擊發(第二次考核中有56次),還有許多其他結構性故障。修改後的Mkb42(H)在1942年11月被派往前線測試,終於得到了普遍讚賞。

△ MKb 42(W)

Mkb 42(W)由德國著名大師雨果·施邁瑟操刀設計,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迴轉閉鎖、閉膛待擊,尤為神奇的是,Mkb 42(W)採用了套在槍管上的環形活塞,帶來了活塞軸線、槍管軸線、復進簧軸線共線的優勢,對射擊精度、穩定性有著巨大的好處。在1942年至1943年之間,瓦爾特共生產了3000支Mkb42(w)裝備德軍部隊試用,也收穫了較好的評價。

△ 美軍接收德國武器時依舊繳獲了不少Mkb42(w),但後來這批Mkb42(w)哪裡去了呢?怎麼連高清圖都難找呢?

儘管MKb 42(W)比MKb 42(H)有著更好的單發精度,但MKb 42(H)憑藉更好的可靠性和整體效能勝出,畢竟MKb 42(W)的環形活塞太過奇葩。更何況,當年瓦爾特公司忙著全力生產P38手槍,就放棄了對MKb 42(W)的改進。就這樣,黑內爾公司的 MKb 42(H)最終勝出。

有趣的是,德國軍方要求在瓦爾特公司工作的雨果·施邁瑟接手MKb 42(H)的升級工作(誰讓施邁瑟是大佬呢)。就這樣,在黑內爾和瓦爾特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改進後的、新一代的MKb 42(H)表現更上一層樓,當然,也不可避免被揉入了一些MKb 42(W)的設計特點。

△ 雨果·施邁瑟出身槍械設計世家,他家的作坊曾經是德萊塞步槍的供應商之一,從小在槍堆里長大,這位大佬牛逼在於,不僅槍設計的好,更是當時掌握衝壓技術的一流工程師,同時人家設計的MP18和Stg44還分別奠定了兩個槍型(不是兩款槍,是兩個種類),個人認為他是馬克沁後最牛的設計師

很快,根據德國陸軍兵器局的要求,黑內爾公司在11月份生產了10000支新版的MKb 42(H),在1943年春交付給東線的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測試。測試中,MKb 42(H)優良的綜合性能受到了一致認可,解決一些實戰暴露出來的問題後,德國軍方開始著手大規模裝備MKb 42(H)。

△ 處於試驗狀態的MKb42

欺上瞞下的步槍

1943年7月,滿心歡喜、自以為搞出“大新聞”的德國陸軍兵器局和黑內爾公司準備向領導邀功,特意向希特勒展示了MKb 42(H)。然而,希特勒對MKb 42(H)極其不感冒,認為這玩意完全是在瞎搞,斷然否定了該槍,並命令取消其生產。

“老子辛辛苦苦研發了這麼多年,你說取消就取消?”瘋起來的德國陸軍兵器局連最高領導都敢騙,他們夥同黑內爾公司,向希特勒遞交了增加德軍“衝鋒槍”數量的計劃檔案。檔案中,德國陸軍兵器局將MKb 42(H)“包裝”一翻,以衝鋒槍的代號重新命名為MP42,即“1942年型衝鋒槍”。就這樣,一份瞞天過海的檔案被遞交給了希特勒。

只要膽子大,領導變傻瓜。希特勒估計也是檔案籤多了,沒認真看,稀裡糊塗的批准增加“衝鋒槍”數量的計劃。就這樣,這款劃時代的武器,於1943年9月,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正式大規模投入戰場,並正式得名MP43 I。

不過,雖然辦了個“假戶口”,但MP43 I的表現還是很好的,德軍士兵對其愛不釋手,有的將領甚至自費給自家部隊購買MP43 I。但名氣大了,紙終究包不住火。1944年初,希特勒視察東線時,被前線士兵詢問是否可以生產更多MP43 I,希特勒搞清楚MP43 I就是當年被自己Pass掉的MKb 42(H)後……

△ 希特勒與MP43/Stg44的合影,正好希特勒還在看Stg44

知錯就改的領導,那就是好領導。儘管自己被軍隊的人當猴耍,但希特勒並沒有發火,至少當面沒有,相反,他特意提高了MP43 I的生產優先順序。之後,MP43 I進行了改進工作,被重新命名為MP43。1944年4月25日,進一步完善後的MP43被重新命名為MP44。1944年10月22日,希特勒將MP44賜名為Sturmgewehr(德語,風暴步槍),即Stg44。希特勒認為,這麼好的槍,就應該配發給那些優秀的部隊,這是一種能力認可,可以有效提升士氣。

不正經的德國配件

很快,德軍宣傳部門將Stg44稱為wunderwaffe(德語,神奇武器),Stg44的名氣越來越大。當然,根據德國人的傳統習慣,他們迅速為Stg44開發了一堆稀奇古怪的配件。

首先是瞄準鏡,德軍為Stg44配套研製了光學瞄準鏡,結構與毛瑟步槍用的瞄準鏡類似,其放大倍率為4倍,最大分劃為600米,而毛瑟步槍用的瞄準鏡,最大分劃為800米。

△ Stg44基線高、臥射高,導致德軍士兵暴露面積大大增加,被蘇軍狙擊手爆頭蓋度大幅度增加,最終導致了德國戰敗,手動滑稽

德國還給Stg44設計了10發彈容量的短彈匣,畢竟Stg44的30發彈匣太長了,臥姿射擊時非常的不便。

△ 彈匣太長的後果就是單兵坑裡飛出半個胸口

如果說以上的配件還屬正常的話,那接下來的東西簡直是莫名其妙了。

德國人給Stg44腦洞出了轉彎射擊裝置,在槍口安裝了彎曲延長的槍管,以實現拐角射擊。其中,Vorsatz J是為步兵開發的版本,槍管長度28釐米,外徑2釐米,彎曲角度為30或40度,配備卡爾蔡司的1.5倍稜鏡瞄準鏡,視場12度,可以有效命中100米外的目標頭部,在城市戰中表現出色,壽命可以達到6000發,產量約在10000具左右。Vorsatz J甚至有槍口螺紋,以安裝榴彈發射器。它也可以安裝在毛瑟步槍上,不過壽命會打折扣。

△ Vorsatz J

1944年7月6日,德國又推出了為裝甲車輛開發的Vorsatz P,槍管長度48釐米,外徑2.5釐米,彎曲角度90度,配備WZF5811潛望鏡,士兵可以不探出車體射擊周圍目標,壽命約為5000發。德國國防部8月訂購10000具,9月又追加了20000具,以彌補各類裝甲車輛自衛機槍的缺口,畢竟Stg44可比MG42、MG34便宜多了(Stg44造價約65馬克,僅比MP40貴一點點,相比之下,此時已經嚴重落後的98k價格卻高達70馬克,主要還是那塊木頭貴)。

△ Vorsatz P

△ 德軍還以Stg44為藍本,開發了單兵自行戰車,該車採用100%清潔能源,為德國節能減排做出重大貢獻。同時該車採用全景天窗,能夠切換輪子/鞋子兩種狀態,盟軍高呼不可戰勝

Stg44最新潮的配件當屬 Zielger1229紅外瞄準鏡,由紅外燈、紅外瞄準鏡和電源組成。紅外燈的功率約為35瓦,鏡頭直徑約為12釐米,紅外燈、紅外瞄準鏡總重2.25kg,安裝在槍上,電池重13.5kg,位於士兵揹負的木箱內,電池驅動部分則位於士兵防毒面具罐中(德國萬能罐,防毒面具、零碎工具、香菸餅乾都能放,甚至包括飛機杯)。

△ ZG 1229

Stg44的夜視瞄準鏡可以使用3-5個小時,但有說法認為只能持續照射15分鐘。這種早期夜視瞄準鏡侷限很大,雖然紅外燈足以照亮600-900米的距離,但實際上,ZG 1229有效夜視距離只有可憐的100米左右。另外,只有溫暖的物體被紅外燈照射後,才能通過紅外望遠鏡觀察到。ZG 1229 生產了310具,但僅有40具儲存了下來。

△ 一套完整的夜戰Stg44,此圖中還裝有少見的喇叭消焰器

不難發現,總體而言,Stg44的配件都存在“想得美,長得醜”的特點,除了瞄準鏡和彈匣,拐彎裝置,尤其是重達十幾公斤的夜視儀,除了能夠有效鍛鍊士兵的體力外,實際使用的效果很讓人懷疑。不過,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寬一點,我們就能發現,二戰時期的德軍,一直是一個腦洞很大的軍隊,開發過各種各樣的奇怪玩意。

相傳,飛機杯和充氣娃娃都是德軍發明的。希特勒認為,部隊有了杯子和娃娃後,可以有效避免士兵嫖娼導致性病傳染,畢竟在戰爭中,煙、酒、“深入交流”一直是士兵最為有效的解壓方式,所以嚴格來說,這是一項有力保證軍隊戰鬥力和軍紀的衛生措施(一本正經談軍隊建設)。

相比之下,大家是不是覺得Stg44的配件正常多了呢?

未完待續。。。。。。

作者@隨光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唯一航母趴窩,俄防長給出霸氣迴應:不需要,只需打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