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69年,中蘇交惡,雙方在邊境起了很大的衝突,都有人員傷亡,但是蘇聯方面傷亡人數更多一些,而且沒佔到一點好處。訊息傳到莫斯科後,蘇聯全國沸騰了,輿論一邊倒地想要教訓教訓中國。

當時,惱羞成怒的蘇聯方面在中國北方陳兵百萬,部署了大量機械化部隊,裝甲車就超過了1萬多輛,不僅如此,他們的國防部門還叫囂著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讓中國回到原始社會去。

蘇聯解體後,解密檔案顯示,蘇聯真的制定了詳細的戰略戰術規劃,他們打算先用核武迫使中國失去有組織的抵抗能力,然後兵分四路,陸路包括哈爾濱、北京及烏魯木齊三個方向,空軍則直接襲取蘭州,快速向中國境內推進。當時,大戰一觸即發,國內也感受到了緊張的氛圍,但不久之後戰火卻消弭於無形之中了。

對此,有一個流傳廣遠的說法是,我國制定了全民皆兵、搬到蘇聯過日子的應對計劃,具體是以野戰主力部隊快速攻擊進入蘇聯,後續地方武裝、民兵以及群眾分批次進入蘇聯國土,從而佔領未被核汙染的蘇聯領土,甚至還可能向中亞、東歐進軍。不僅如此,臨走之前,還會把核武全都扔到美國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基地,讓幾十萬美軍陪葬。

在這種不要命的架勢下,美國不得已向蘇聯表明態度,一旦蘇聯的核武器砸向中國,那麼美國一定會向蘇聯實施核打擊。因為核捆綁,世界大國都將被迫拉入核大戰,這才讓蘇聯放棄了進攻的舉動。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想必不完全如此,雖然核捆綁的確能讓全世界為之一振,但畢竟殺敵一千,自損一萬的打法,代價太大了。那麼,還有哪些原因呢?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首先,中蘇關係交惡,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自五十年代末,蘇聯單方面撤走在華專家後,雙方關係其實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後來雙方長期在意識形態領域論戰不停,雙方互相指責,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自然對強大的蘇聯有了防備心理。

也正是如此,國內發動了三線建設,將一些重要的國防工業都疏散到了大山大溝裡,而且建設了完備的核防禦工事,可以說是做好了充分的迎戰準備。一旦蘇軍侵入,要想用閃電戰、快速打破堅固的縱深防禦,幾乎不太可能,而戰爭一旦轉入持久戰,我們就有機會一點一點地吃掉蘇聯百萬軍隊,當然自身的損失也會相當大,必然是慘重的兩敗俱傷。對蘇聯來說,它將失去世界一超的地位,畢竟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晚清、民國,能夠實現全體總動員。

其次,蘇聯的佔領重心在歐洲,這也是美蘇爭霸的主戰場,如果中蘇全面開戰,蘇聯的重心必然被迫轉向東方,必然無暇西顧,那歐洲和美國肯定會想方設法地啃掉蘇聯在東歐、中東乃至非洲的佔領空間,逼得蘇聯全面收縮。這種情況跟當年美國在朝鮮不敢放開手腳一摸一樣。

不僅如此,不管從哪一方面來看,蘇聯的人力、物力都在歐洲,要想向中國投射力量,只有一條鐵路可以用,而且到了冬天還會出現冰封等問題,戰爭物質不一定能及時地供應。

最後,國內有原子彈、氫彈作為壓艙石,雖然當時國內的核武庫質量、數量都不一定比得上蘇美,但這種武器畢竟是大規模殺傷性的,只要一兩個都成功投放到莫斯科,或者美國的基地,都會引起巨大的核連鎖反應。

總之,當時的環境下,有許許多多的原因,但是好在我們逢凶化吉了,沒有陷入戰火,戰爭太可怕了,誰都不願意平白無故地犧牲,除非真的國有難。

10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1983年,陷入阿富汗泥潭的蘇軍漸漸掌握了這場戰爭的一些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