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這場衝突前後的很多細節至今還沒完全披露,為保衛祖國每一寸領土而浴血奮戰的英雄們的名字

沒對外公佈,但是歲月會一直銘記他們。謹以此文向英雄、歷史致敬。

這段歷史,還要從5月說起

1987年5月,西藏軍區山南軍分割槽邊防一位副團長帶隊巡查邊境,這是一次例行檢查。

巡查隊來到桑多河谷一帶時,天色已晚,根據巡查計劃,第二天他們將前往河谷南段的山口,於是部隊就地宿營。

當天晚上九點多,負責警衛的衛兵向副團長報告:“發現河谷南端邊界的山口有火光,還能聽見人的說話聲。”

副團長頓時警覺,經過一番觀察後,他判斷山口那些人的“身份”應該就是印軍。

為了確證這個判斷,他隨即派出偵察組。很快偵察組帶回訊息:河谷山口有印軍駐紮,兵力差不多有一個連,還有在修築中的戰鬥工事。

此事非同小可。因為印軍佔領的一處山口高地,是中國實控線內的。

這一夜,整個巡查部隊無眠。印軍的這番部署,明顯就是在備戰。我方連夜制定出作戰預案,同時也對戰鬥進行了部署。

第二天,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副團長帶著6人前去交涉。印軍卻端著蠻橫架子,不但不承認他們佔領的高地是中國的,還很囂張地要我方人員退回去。

這種氛圍下,再繼續交涉也不會有任何結果,於是副團長就讓其他人先撤離。豈料這時突然響起槍聲,印軍計程車兵居然先開槍了!(有資料中印度方面解釋為:當時印度士兵太緊張了)

接下來的兩天,該地區態勢迅速升級,此後中印兩國都往前線集結軍隊,中方三個集團軍領到緊急赴邊“任務”,隨時準備第二次自衛反擊。

當時外界的傳言就是中印要爆發第二次戰爭,這離1962年的那場對印自衛反擊戰才過去25年。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就在這時,事態發展卻是來了個大轉折,印度主動後撤部隊,同時還表明,希望可以和中國透過外交方式解決這場衝突。

這期間又發生了些什麼事呢,讓不停增兵的印度急急剎了車?

一直都在的“記憶”

印度學者馬汗德拉曾在《新海峽時報》上撰文,他直言不諱: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對印度造成的傷害極大,超過印度歷史上所遭受的其他苦難,包括外來侵略和殖民佔領,而且這種創傷一直沒有癒合。

近期有張照片刷屏,那就是祁發寶團長張開雙臂的背影。這也應會成為中國民眾的記憶。

也許就像學者們所說一般,事情可以結束,但是“記憶”一直都會在。

到今年4月1日,中國和印度建立外交關係就滿71週年了。只是關於兩國的話題,似乎一直沒有真正離開“衝突”。

中印東段的邊界問題要追溯到1914年,那時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私底下接觸,劃定了一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將喜馬拉雅山麓以南的地區(藏南)劃給了印度,不過中國曆屆政府都沒有承認這種劃定。

中國和印度也是有過“美好歲月”,就是有點短暫,不少學者會用“黃金期”或者“第一波高潮”來描述,那就是上個世紀50年代。

那時中印兩國互動頻繁,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同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中國,兩國對西藏地區和印度的關係還簽定了協定。但是,兩國的友好關係還是很快被按下了暫停鍵。

印度就是一直堅持“麥克馬洪線”就是既定的邊界線,然後在軍事上又弄出了“前進政策”。

1959年在中印關係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從這一年以後,印度軍方開始不斷蠶食中國領土,推進實控線,同時製造了多起流血事件。

面對印軍的挑釁,中國軍隊一直在剋制,直到1962年,實在不能再忍了,中國軍隊不得不進行自衛反擊,最後以中國軍隊獲勝宣告結束。

時隔20年後,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批准了一份軍事計劃:

核心內容:加快軍隊的部署。

座標:中印邊界的實控線。

1983年,印度的一支情報小組來到了桑多河谷,這個地段有點“敏感”,它就位於中印邊界東段。

這支情報小組還建立一個臨時哨所,選址有點“特殊”,在“麥克馬洪線”的中國的這一側。

這一年的整個夏天,這支情報小組就一直活動於桑多河谷,他們收集“情報”,收集中國軍隊的訊息。

此後的幾年間,印度的情報人員一直沒有停止收集桑多河谷的“情報”。

1986年,一則“情報”“驚動”了新德里,“情報”的內容是—中國在桑多河谷建立了半永久性建築。

就在這一年,印度批准了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代號“棋盤行動”,就是演練如何快速部署印度軍隊,目的地就是中印邊界附近。

根據相關披露的資料,這一年印度軍方委任的陸軍參謀長作風“強悍”,本次軍演就是他一手推動的。這位陸軍參謀長還曾放言:“印軍的調動可以讓中國認清形勢。”那時印軍增添了新裝備,米-26重型直升機。印軍就是動用這個新裝備完成了相應兵力部署。

這場軍演中,有多個印度空軍中隊參與。他們透過空運的方式將一個旅的部隊運到了達旺附近的吉米塘,這支部隊後來佔據了哈東山口。同時還有3個陸軍師調到了旺敦附近,還有5萬人前往中國的藏南地區,非法侵佔中國領土,印度還稱之為所謂的“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

就在這一年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了一個法案,將這個“直轄區”升格為“邦”。

一觸即發之勢

印軍的頻繁“動作”,自然會引起我方的高度警惕,不過我軍依舊採取剋制態度。那時實控線沿線的很多崗哨場面自成畫風:中國軍人和印度士兵面對面地對峙。

中國一直剋制,印軍卻是越發肆無忌憚,不斷部署重兵。1987年4月,印軍在桑多河谷建立了尖兵哨。這些尖兵哨有7個,彼此距離很遠,均在中國領土上,給中國軍隊哨所帶來直接威脅。

印軍還在從西向東、從南向北兩個方向部署重兵,錫金的東北部也開進了步兵戰車和裝甲部隊。1987年4月,塔格拉山脊下已經集結了大量印軍。

印軍的此番部署,是利用了當地的一個氣候條件。西藏的冬季氣候條件相當惡劣,有五個月的大雪封山期。一般在五月開春後,我軍的巡查部隊才會對全防區進行全面檢查和布控。

印軍的各種“動作”,我軍看在眼中,也在同年4月舉行了一場軍演,以此告誡印度。只是,印軍依舊“我行我素”。

為了防止印軍蠶食中國領土,我邊防團的巡邏分隊的裝備也很“到位”,除了配備步兵連和偵察班,還有重武器。這次副團長帶隊的巡邏分隊,就配備了3門火炮、4門炮和3挺重機槍。

當天晚上副團長獲知印軍的部署情況後,在和軍分割槽無法達成通聯的情況下,立即當機立斷下令讓部隊進入戰時狀態。

根據偵察員帶回的訊息,山谷處的印軍兵力有一個連,並且配備有大量重武器,同時還不排除在縱深會有更多的後援力量。

單從這部署的位置和兵力來看,印軍不但是戰備狀態,而且是做了長期駐守的打算,就是想進一步蠶食中國的領土。

印軍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推進實際控制區,一切跡象表明這會是一次有組織的武力行動。

經過這番分析後,副團長判斷單靠交涉應該不太可能讓印軍退出,應是會爆發一場衝突,他立即發出增援請求。

但是,我方的原則依舊是“不開第一槍”,儘可能用交涉的方式達成。如果對方一旦動用了武力,我方當然也不會再忍讓。

當副團長一行人來到印軍非法佔領的高地進行交涉時,印軍態度很不友好,一名軍官直接說,這是印度領土,印軍不會撤離。

我方人員還是一直耐心和印軍交涉,大概是看著我方人員不多,後來印軍居然舉著武器威脅我方人員,這時高地上的其他印軍也開始有所“動作”。

見此情景,副團長心中清楚,沒有再繼續交涉的必要,於是就讓隨行的副營長和偵察參謀先行撤離。就在我方人員撤離時,突然身後響起槍聲,我方的副營長被擊傷,後因失血過多而犧牲。

印軍首先開槍了。雖然事後他們說,這是由於士兵緊張導致,但是他們已構成主動進攻事實。

這時我方的部隊已經按照作戰預案部署到位,副團長立即下令還擊。很快我軍佔了上風,也就是30分鐘的時間,我軍就奪回了被印軍佔領的高地,還擊斃印軍13人,俘虜了8人。(我軍也有傷亡。)

考慮到印軍應會反撲,我方利用這段空隙加緊修築防禦工事。這天下午印軍果然來犯,這次參與作戰的兵力有一個加強連,他們在火炮的掩護下,向我方陣地不斷髮起進攻,只是都被擊潰。

這天從下午開始一直到夜間,印軍一直依賴火炮進攻,企圖靠火力攻破我方陣地,只是都以失敗收場。

前線激烈交戰時,後方已在派兵增援。山南軍分割槽收到報告後,第一時間向上級彙報,同時隨即派出增援力量。西藏軍區在得知情況後,也在第一時間下達命令,山地步兵53旅立即奔赴桑多河谷。

印軍的武力行動已然呈現明顯“升級”態勢。第三天天一亮,印軍繼續前一日火力進攻戰術,投入了一個加強營的兵力。這一日雙方交戰時間較長,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印軍的傷亡有數十人。

應是看到地面進攻絲毫佔不了上風,印軍後來改變作戰方式,開始以空中力量威脅我方。

印軍不斷派出戰鬥機和直升機,在偵察我方軍事實力同時,繼續集結大規模兵力,似乎要“大幹一場”。

我方的增援力量這時候陸續趕到。這天晚間首先來到前線的是山南軍分割槽增援的一個步兵營,隨後山地步兵53旅也趕到了,我方從兵力到武器裝備都得到了補充和加強。

鑑於印軍在桑多河谷的戰備狀態部署,我軍也開設了前進指揮所,反擊即將開始。當時的局勢用一個詞形容,就是“一觸即發”。

接下的兩週時間內,印軍就調集了差不多7個旅的兵力,包括大量的坦克和炮兵。

這時的印度高階軍官有個觀點:此時的印軍已不是1962年的印軍了。他們不但有準備,而且還有裝備,在桑多河谷的持續收集“情報”,印軍相信自己已經非常“熟悉”地形,再加上大型運輸機和直升機,地面部隊的調動和供給也完全沒有問題。

印軍陸軍參謀長當時還說過一句話:如果爆發戰爭,印軍可以進入中國西藏縱深作戰,可以打到雅魯藏布江。

只是,有些事情的結尾往往會完全背離“設定”。

印軍突然後撤求和

看到印軍的兵力部署如此迅捷,規模如此之“巨”,我軍也做出了判斷,這是要戰爭升級的節奏啊。

面對戰爭挑釁,我軍的反應也是相當迅速,第13、21、54三個集團軍領到緊急赴邊的軍令,第一批的參戰部隊也確定了。進入6月,兩個師的先頭部隊抵達前線,參戰部隊的指揮員均已到達前線。

一切都在緊張有序的部署中。這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註定不可避免的戰爭。只是,就在劍拔弩張間,印軍卻“放棄”了。印軍主動後撤,同時還放下了身段,希望以“和談”的外交方式解決這次衝突。

印軍為何會主動後撤?

一般認為有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因素。

當時印軍大舉增兵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判斷中國不會在兩個戰場同時作戰,那時中國在雲南方向還有戰事。

而我方則是認為這是一次機會。透過一場戰事可以達成兩個“目標”,一是殲滅印軍主力師,二是就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徹底解決藏南的領土邊界問題。

於是我方一點沒猶豫,迅速調集大批精銳主力部隊,並且很快在前線形成反擊狀態,第一批參戰的160師,其前身就是130師,1962年瓦弄大捷的英雄部隊。

我方軍事力量部署的如此快捷,應是超出了印軍的預判。我軍“大軍壓上”時,印度感覺到了“壓力”,好像事情已經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著,似乎歷史又將重演一遍。

這不由讓人想到1962年前後,那時印度無視中國的抗議,堅持那個所謂的“線”,看著中國一直保持克制,於是變本加厲侵犯,在這一年的10月20日開始了大規模的進攻。

這次戰爭經歷兩個階段,兩次印軍都慘敗。印軍一度以為中國完成不了快速的前線兵力部署以及供給,不過現實卻是給印軍上了一課。

這一次,中國再一次向印度展示了捍衛國土的決心,也許又勾起了對某些往事的回憶。

就在此時,國際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蘇聯方面這時的表態是,不支援印度和中國開戰。而一邊的巴基斯坦也摩拳擦掌,它和印度之間沒少為領土問題幹仗。

在很多觀點看來,尤其是蘇聯的表態,讓印度不得不謹慎看待此事。蘇聯為何不願意中印開戰?這時的蘇聯自身國內有很多事務需要處理,故而這一次的姿態相當明確。

是戰還是和?印度此時也不得不認真權衡,最後選擇了求和。

1987年的這場衝突,看似起因是印軍的一場演習,但是後續印度部隊的快速調遣,其實很難再用“演習”來搪塞,而且印度高階軍官已經提及“戰爭”這一詞。

不過這一次雙方都保持了“剋制”,這次衝突到最後也以印度求和收場。就這樣,全面開戰令在最後一刻被取消,印軍撤退後不久,我三大集團軍隨即撤退,一場大戰得以避免。

也許是該事件最後沒有升級為戰爭,故而對外公開的資料並不是特別詳實。當時印軍主動進攻在shihao前,我軍可以“無視”印軍的後撤而發動進攻,這樣的話,就能解決藏南的領土邊界問題,但我們不會那樣做。

為何我方同意了印度的求和,而不是繼續“前進”呢?很多觀點認為,以當時中國軍事實力,應是可以完成既定的“計劃”:消滅印軍主力師,收復藏南領土。

但對於戰爭,沒有人可以真正預測它的走勢和結果。

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至始至終就是謀和平、求發展和促建設。

回頭再看1987年的這場衝突,只會嘆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會高度相似。

1954年起,印度就單方面“宣告”那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國界,並標註於出版的印度地圖上。印度同時還提出了“要求”:中國要把具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都劃給印度。印度不但提出了“領土要求”,同時事實上還侵佔了我國領土。

周恩來總理用了一句話來總結當時中國的感受:“這些要求是英帝國主義都沒有敢向中國政府提出的。”

只是在後來的戰爭中,印度戰敗了。不過國內不甘心的情緒一直在蔓延,到了1986年又再次爆發。

1986年初開始的那場印軍軍演,依舊挑釁意味十足,尤其還派出了上萬人的軍隊非法進入中國的藏南地區。

其實這次衝突中,印軍的戰略和20多年前並無太多差異,印軍還是以“試探”開場,以大規模軍演開場,就是想看看中國的反應。

結果當中國準備出動3個集團軍時,印度方面卻是“慫”了。

開火當天,雙方兵力相當,論武器,印度應是佔優,結果敗了。我軍在沒有任何增援的條件下,連續擊潰印軍的進攻。

後來印度在考慮撤軍時,能不考慮到這些“戰績”麼?

除了1962年的那場戰爭,後來的1987年的這場衝突,這70年來中印之間邊界較為嚴重的衝突還有三起:

一、1967年9月11日,越界的印軍開了第一槍,我方的一名連長當場犧牲。這次衝突中,印軍傷亡607人,我軍傷亡人數是123人。後來移交印軍屍體時,印軍是舉著白旗來的。

二、2017年6月18日,印軍非法進入我國洞郎地區,引發兩軍對峙,這一次的對峙持續有72天,以印軍全部回撤結束。

三、2020年6月15日,中印邊界的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再次越界並蓄意挑釁。過程不詳述,有官方公佈的詳實影片。

當“6.15”影片公開時,大家很生氣,甚至會問,為何要和他們談?

中國關於邊界問題的政策,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就給出了明確的表態,當時周恩來總理說:“至於我們如何同鄰國來確定邊界,那隻能用和平的方法,不容許有別的方法。”

這也是為何每次中印衝突時,中國軍人都是竭力剋制的原因。這非常考驗軍人的意志,面對挑釁時還要保持異常冷靜。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中國的領土就能任由他人侵犯。只要對方開槍,就意味著局勢升級,我方必須還擊,而且還是果斷還擊。

官方公開這段影片,就是想還原歷史一個真相,半年多來,印度不時在“炒作”此事。聯想到這些年來中印邊界大大小小的衝突,也許有些事情,只能用真相解決問題。

中國一直在恪守自己說過的話,那就是和平解決邊界問題。

保衛自己的家園,的確需要堅實的國力和軍事實力,但是如果單靠武力,那和莽夫呈一時之勇有區別麼?不戰而能屈人之兵,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想想那些在高山雪原守衛祖國的官兵們,正是有了他們的一份堅忍付出,給祖國的發展和建設增添了一份保障。

1987年這場衝突雖然不太被人提及,但是它不會湮沒於歷史中,尤其這個反轉的求和結局,更會凸顯中國捍衛主權的決心和實力。

11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一部全面展示抗美援朝戰爭的宏偉正劇——《跨過鴨綠江》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