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抗戰期間即是中國正面戰場的大後方和重要的戰略基地,同時由於毗鄰東南亞地區的緬甸、寮國、越南,雲南省也成為了中印緬戰場的最前線,滇西一隅甚至淪陷於日本侵略者之手長達三年之久。除滇西之外,滇南的西雙版納地區也曾短暫的遭到過外敵入侵,與滇西不同的是,入侵滇南地區的是日本在東南亞的僕從國—泰國,滇南防衛戰最後也以侵略者全部被趕出國境而告終。

一、滇緬戰事的起源

西雙版納舊稱“車佛南”,即車裡(今景洪市)、佛海(今勐海縣)、南嶠(今勐遮縣)三地的簡稱。1941年國民革命軍第93師奉命駐守西雙版納地區,其中師部駐守佛海,所屬三個團的活動範圍遍及整個西雙版納地區。專門負責滇南泰、老、緬邊境地區的軍事情報蒐集的國民黨駐暹羅地區特派公署專員桌獻書也在車裡地區辦公。

1941年12月7日,深陷中國戰場泥潭的日本法西斯為了走出困境,貿然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發動了突然襲擊,挑起了太平洋戰爭。當月日本軍隊即橫掃馬來半島,消滅大量的英軍,並開始計劃進佔緬甸。此時英國防衛緬甸的僅有兩個戰鬥力低下且士氣低落的殖民地師,根本無望抵擋日軍的進攻,只得放下身板請求中國伸出援手。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已有四年,外界對中國援助的通道僅剩由仰光港通往中國雲南省的滇緬公路,為了保證外援路線的暢通,中國毅然決定派遣精銳部隊組成遠征軍入緬抗擊日寇。

1941年12月25日第六軍93師277團(劉觀龍支隊)由勐海出發,28日到達緬甸撣邦境內的勐勇,成為了第一支進入緬甸的中國遠征軍部隊。1942年1月駐勐帕亞,大其力沿線的英軍將防務交給277團。1942年2月—3月間第六軍作為緬甸戰場的東路軍陸續進入緬甸,第6軍暫編第55師的第1團在壘固、保勤間地區,主力在雷列姆以東的南桑為該軍預備隊;第49師在勐畔地區;第93師主力在東撣邦首府景棟;277團依舊在勐勇、芒林、大其力等地,佔領泰越邊境國境線佈防;軍部及直屬隊在雷列姆,整個軍負責掩護遠征軍的左翼。

4月暫55師和49師在毛奇、壘固、雷列姆一線被日軍擊敗,日軍18師團56搜尋聯隊開始向緬東方向追擊,暫55師殘部1000餘人沿緬泰邊境撤退,49師餘部撤往薩爾溫江江畔的達高,93師除駐守緬泰老邊境三角區的277團外,主力渡過薩爾溫江接應第六軍餘部。5月8 日第六軍軍部抵達景棟。5月6日~14日之間,日軍渡過薩爾溫江的企圖被93師278團和49師146團挫敗後,隨即沿江向北進攻滇西,將進攻薩爾溫江以東的東撣邦地區,切斷遠征軍退路的重任交給早已在泰北地區等候多時的泰國軍隊。

二、泰國陸軍的準備情況和行動計劃

19世紀歐洲殖民者入侵東南亞,在緬甸,越南先後淪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後,只有曼谷王朝統治下的泰國憑藉著靈巧的外交手段,同時向英法兩國割地來換取了獨立地位。1933年泰國少壯派軍人政變後,整個國家迅速軍國化,並且開始向日本靠攏。1938年,泰國鑾披汶•頌堪出任泰國總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第三共和國政府被納粹德國擊敗。趁法國維希當局鞭長莫及無暇東顧之際,1940年泰國對法屬印度支那發動戰爭,旨在收復1893年割讓領土的。戰爭的結果以駐法屬印度支那的日本拉偏架而結束,法印當局被迫割讓寮國和高棉領土給泰國,泰國和日本的關係進一步加深。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突然在泰國南部海岸線多處地點登陸入侵泰國,在經歷了微弱的抵抗後泰國軍隊奉命停止敵對行動。鑾披汶•頌堪與日本達成一致,允許日軍借道泰國國境進攻英屬緬甸和馬來亞。12月11日,泰國與日本簽訂同盟協議,開放更多的泰國領土給日本,換來日本對泰國政權的承認並給與泰國1909年割讓給英國的泰屬馬來省領土。大泰族主義膨脹的泰國開始把目光放在了英屬緬甸的撣邦,以及所有有泰族人居住的土地。

然而日本卻不同意泰國吞併撣邦。在日本看來由於撣泰之間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得吞併撣邦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再加上日本也不得不考慮緬甸民族主義者的感受,偽緬政府領袖八莫極力反對將緬甸領土併入泰國。在平衡日本在緬泰之間的利益後,日本終於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泰國吞併撣邦領土僅限於薩爾溫江以東的東撣邦地區,而將撣邦大部分領土仍留在巴莫的偽緬甸版圖內。日本和泰國隨後簽訂軍事合作協議,由泰國軍隊全部負責薩爾溫江以東地區的作戰。

1933年政變後,把持國家的泰國軍隊少壯派解散了原泰國陸軍建制內所有的師、團,將最大常備單位只保留營,藉此機會遣散暹羅陸軍大部分將軍和意見不統一的中級軍官,為政變的中堅力量——中下級軍官掃平了晉升的道路。此時的泰國陸軍由18個步兵營,8個炮兵營,4個騎兵營,以及兩個工兵營和兩個訊號兵營組成,這些部隊分別隸屬於14個府軍區(團級單位)。到1940年時陸軍已經膨脹到了45 個步兵營,5個騎兵營,15個炮兵營,3個工兵營。在現有編制已經不滿足作戰的情況下。1941年6月泰國倉促的恢復了師一級的編制,將陸軍編成了第1~4及第6共五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1941年12月24日,鑾披汶•頌堪釋出命令組建第一個軍級單位—西北軍(Phayap army),用於執行用於未來入侵緬甸撣邦的行動。得到泰國王室支援的拉達那恭•社裡龍裡(Jarun Rattanakuln Seriroengrit)中將擔任西北軍的司令。拉達那恭•社裡龍裡在法泰戰爭中擔任東方(burapha)軍區的司令,出色的組織了對入侵高棉部隊的後勤保障。

西北軍戰鬥序列:

直屬部隊:裝甲團、第12騎兵團、第35步兵營、第1炮兵營、第11炮兵營、第1~4工兵營。

第二步兵師下轄第4、5、12三個步兵團、4、5、6三個炮兵營,

第三步兵師下轄第7、8、9三個步兵團,第7、8、9三個炮兵營,一個摩托化偵察排,一個坦克排。

第四步兵師下轄第3和13兩個步兵團,第3和10兩個炮兵營。

騎兵師(第五師)下轄第35和46兩個騎兵團。

西北軍滿編共有35000人,佔了泰國陸軍總數的2/3以上。除此之外,泰國皇家空軍80和90混成聯隊還為西北軍提供空中支援。

泰國北方的鐵路只到達清邁,從那裡起西北軍的士兵需要扛起自己的補給從沿著崎嶇的山路到達緬泰邊境。許多士兵來自於泰國東北和南方地區,沒有適合於在泰國以北的撣邦高原作戰的裝備。除此之外,由於泰國才剛剛恢復師級和軍級單位,極度缺乏合格參謀人員,各部隊的行軍、後勤保障等工作組織的一團糟糕。高階指揮官也很缺乏,西北軍的四個師中三個師的師長不得不由上校擔任,僅有第三步兵師的師長屏·春哈旺是少將。這些都為未來泰軍的行動埋下了隱患。

1942年5月3日,泰軍皇家空軍的飛機轟炸了景棟,泰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正式開始。

三、泰軍入侵東撣邦

東撣邦地區地圖

1、第一階段左翼的進攻泰軍左翼的進攻由騎兵師和第二步兵師進行,首先開始行動的是騎兵師,騎兵師秋天大部分時間駐紮在清邁(Chiang Mai)省,其中第46騎兵團第4騎兵營多次越過無人看守的邊境進行進攻撣邦前的偵查工作。在正式行動中騎兵師的任務是掩護整個西北軍的左翼,並且是負責邊境的巡邏和警戒重要的關口。5月10日大約00:05,前哨戰在勐杭(Monghang)關口附近的班彭鸞(Ban Piengluang)村爆發,第四騎兵營第三連遭遇到不明兵力的中國軍隊的攻擊,戰鬥持續了兩個小時後泰軍擊退了攻擊。第二步兵師的行動目標是勐薩特(Mongsart)。勐薩特位於景棟西南90公里,位於一個被鴉片和水稻包圍的深谷中。村子東邊是克河(Kok river),穿過邊境進入夜愛縣(Mae Ai)。通往勐薩特的唯一一條幹燥的公路不適合車輛通行,特別是在雨季的時候。5月8日,暫55師先頭部隊已到達勐薩特,並且開始沿緬泰邊境重新佈防。5月10日白天勐薩特首先遭到空襲,空軍90混成大隊第42中隊的3架霍克Hawk III每架攜帶4枚50公斤的炸彈。2架32中隊的V-65海盜(Corsair )隨後觀察了轟炸的效果。同日,第二步兵師在騎兵師第5騎兵營和裝甲團一個坦克排的增援下,兵分兩路開始進攻。

第4.5步兵團組成第二步兵師的左翼,從清邁省清道(Chiang Dao)地區越過邊境,沿著1605年Verna宣(Naresuan)大帝開始他與緬甸的最後一次戰爭的勐杭、勐梅肯(Mongmaeken)和 勐東(Mongton)一線向勐薩特的進攻。第12團同時從夜愛縣的班坦(Ban Thaton)出發沿克河前進,從後方包抄勐薩特。

由於泰國有兵力優勢和空軍優勢,且大其力地區277團方面戰事吃緊,5月12日第六軍軍長甘麗初將軍命令暫55師放棄勐薩特向勐艾(Mongai)方向前進,與277團協力防禦。因此駐勐薩特的後衛只進行了少許抵抗就撤退了。而第二步兵師由於糟糕的行軍和組織能力遲至10月23日才完全到達勐薩特,開始準備配合第三步兵師對景棟的進攻。為此第5步兵團偵察了通往景棟的道路,結果發現道路漫長而曲折,並且地形複雜,不適合營以上部隊的行軍。5月26日第二步兵師從西北軍指揮部收到第三步兵師已經佔領景棟的訊息,不需要該師繼續向北方進軍。1942年6月中旬,第二步兵師受命返回清邁休整,為戰役第二階段做準備。第5騎兵營則歸還騎兵師建制,移師景棟支援第三步兵師。

2、第一階段右翼的進攻

西北軍右翼由第四步兵師組成,任務目標是佔領勐帕亞(Mongphyak)。勐帕亞是撣邦重要的貿易中心,坐落於勒河(Len river)和空河(Khong river)交匯處灌木覆蓋的丘陵緩坡,處於通往北邊的景棟,東邊的勐洋(Mongyawng)和南邊的勐勒(Monglen)的道路交匯處。第四步兵師同樣分為兩翼,第3步兵團越過邊境後向東北方向進佔勐勒,之後向西北方轉向勐帕亞,第13步兵團向西北方向佔領勐艾(Mongai)後轉向東北方的勐帕亞,左右兩翼組成鉗形攻勢。

5月8日,第3步兵團先頭部隊佔領大其力,並向勐勒、勐戈發動進行,當夜22:00-23:00,277團二營(營長蔡德榮)發動夜襲奪回了勐勒。10日清晨,幾架泰國空軍80混成大隊的V-65海盜起飛偵查,冒著猛烈的防空火力安全返航。與此同時41中隊的霍克 III也執行了偵查任務。16時許,第3步兵團主力2000餘人在騎兵、炮兵及空軍的掩護下,再次向勐勒、勐戈進攻,雙方血戰至11日佛曉,由於泰方兵力優勢明顯,蔡營退出勐戈,在勐帕亞以南的3535高地構築陣地,與泰軍對峙。

5月9日夜間,泰國第13步兵團對大其力以西大馬地(Tawati)發動的試探性進行被277團擊退,5月10日13步兵團主力3000餘人正式發動進攻,277團在勐艾抵抗泰軍的進攻。5月11日第六軍軍長甘麗初急調暫55師餘部放棄勐薩特星夜兼程趕往勐艾支援,並在13日將泰軍擊退,與277團會師。至15日,各方戰況無大變化,由於連綿不斷的大雨使得的路面被洪水淹沒,嚴重影響了第四步兵師的後續進展,尤其是師屬炮兵。第四步兵師不得不從第三步兵師借調一個工兵營來整修沿途的道路和橋樑,隨後泰軍加強了攻勢。15日甘將軍接到命令,要求暫55師撤回思茅、洱海整理。同日暫55師防守的勐艾、勐可相繼失守,退往勐寬和勐帕亞。277團駐守的3535高地還算穩定,但泰軍13團進一步較強了攻勢。除此之外,泰軍還派第一近衛騎兵營沿自緬老邊境的勐白落向勐洋推進,意圖切斷中國軍隊退路。

甘將軍認為泰軍已經集中優勢兵力,有奪取景棟之勢了,如果實行逐次抵抗,雖使戰鬥久延,增加敵軍消耗,但屆時欲保國境,深恐比兵力不足,何況景棟地形亦不利於防禦,再加上第六軍無糧無援,能否脫離敵人,尚成問題。這個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此時的第六軍麾下的暫55師和49師以及退守景棟的93師278團和279團也在與日軍的激戰中傷亡慘重。守衛孟帕亞的277團已經三面受敵,連日作戰已損失三分之一,而且17日後層一度失去與師部的聯絡。而泰方還保留了完整一支生力軍,西北軍的主力第三步兵師。與泰方相比,中方完全處於不利的境地,而且中國也斷無義務替已經逃往印度的英國殖民者防守撣邦。

所以甘將軍決定暫避敵軍銳氣,先撤回中國車裡、佛海、南嶠地區,以掩護國境為主。16日開始93師一部掩護49師撤離達高,待49師全部撤離後退往南壘河(打丙江)左岸佔領陣地,主力則向打洛集結,暫55師則和277團沿勐洋、勐勇、勐累撤至車裡,軍部經打洛撤至佛海,93師需待各部撤離後,最後再撤至景棟。5月20日,泰軍攻下被中國軍隊放棄的勐帕亞,對周圍中國軍隊留下的防禦點的掃蕩持續到5月23日。

3、佔領景棟

第三步兵師是西北軍最強的一個師,除了建制內的三個步兵團和三個炮兵營之外,還有一個摩托化偵察排,一個坦克排。師長屏·春哈旺(Phin Choonhavan)將軍是參加過法泰戰爭的老兵,也是鑾頗文最信任的將軍之一。5月10日第三步兵師進駐大其力,並沿著第四步兵師開闢的道路抵達勐帕亞。5月24日第三步兵師正式開始行動,兵分三路向景棟進發。

前鋒由第8步兵團擔任,全團分成兩翼,18步兵營和第2騎兵營一個排組成左翼,沿著雷梅(Loimwe)和班春(Banchon)一線向景棟進發,52步兵營和配屬的重機槍排繞道沿著班朋茂(Ban Pongmao), 勐寬(Mongkhon), 麻溫(Ban Muserwiengpung)向景棟進攻。第7步兵團通過班龐(Ban Pangkhwai),班鳩木(Ban Jiemnuer,)班南勇(Ban Nam-om,)班榜混(Ban Panghung)一線向景棟進軍,第九步兵團駐守勐帕亞北20公里處的大其威(Thachiew)作為預備隊。第三步兵師的第一個目標是雷梅,雷梅位於景棟東南3公里,海拔1600米,這個山城曾經是英國殖民者的一個非常好的度假區,現在則是防守東撣邦首府的主陣地,第六軍軍部撤退後,93師部也撤往打洛,278團後退到打洛與南壘河之間布放,景棟及周邊地區的防務移交給後衛279團。早在5月初行動開始時雷梅便遭到泰國皇家空軍第11和12轟炸機中隊Ki-30s的攻擊,5月18日再次遭到了12中隊12架Ki-30s的攻擊,不過由於泰國空軍低下的作戰能力,並沒有對中國守軍造成太大的影響。泰國陸軍進軍的道路十分艱難,而且當泰軍抵達大其威(Thachiew)村時發現已經橋樑被摧毀,工兵花兩天時間搭設的便橋很快在隨後的大雨中被摧毀。心灰意冷的泰國人又浪費了兩天在構建第三座橋上。除此之外中國軍隊從周圍的上山炸了許多巨大的山石做路障。炮兵、騎兵、步兵幫助工兵花了7天的時間才清理完這些路障。

5月24日泰軍前鋒連遭到輕武器的攻擊,抵抗來自於一座可以俯瞰雷梅的山頭要塞,泰軍立刻停止前進。17步兵營營長立刻呼叫炮兵支援。但是沒有得到迴應,道路仍然在搶修中,火炮還無法安全的移動。師長屏·春哈旺將軍步行至前線,親自確認情況前就呼叫了空軍支援。“在我的前方我們注意到一個廢棄的農場,那裡有許多牛。”師長在回憶錄裡寫道:“我想到可以做個試驗,用這些牛來拖炮。”於是一門75mm炮被分解,由一組炮兵肩扛去去農場。在那裡,它被重新組裝並用繩索和兩頭牛連線在一起。試驗取得成功,下午這門炮和屏師長與第9炮兵營營長到達前線。三輪射擊過後,泰軍指揮官聲稱看到有敵軍士兵從堡壘裡逃走。一連連長指揮一個排快速進入陣地,發現已經被放棄。泰軍隨後攻下了雷梅。隨後屏少將把師指揮部設定在雷梅。5月26日16:25,從南邊繞道的52步兵營已抵達景棟,與279團後衛部隊胡營接戰, 17步兵營則在16:30向防守景棟1500米圍牆的中國軍隊射擊,55分鐘後中國停止射擊並撤走,泰軍佔領了空無一人的戰壕,52營也很快進入城中,驅逐了中國軍隊的後衛,並俘虜了100名未撤走的傷兵。為了確信不是中國軍隊設下的陷阱,52營一個偵察排仔細搜查了城市區域,每一條街每一棟房子的搜查。城市很冷清,沒有任何撣邦的居民,原來景棟居民誤以為進攻的是日軍,所以他們放棄了城市逃入了森林。當他們發現是泰軍時又返回了城市。6月5日08:00,第三步兵師主力開始進入撣邦首府,受到一些居民的歡迎。景棟的撣族統治者前來迎接屏師長,泰國國旗(Trairong,意為泰國三色旗)迅速在景棟王宮前升起。

4、佔領勐洋(Mongyawng)

勐洋是撣邦第二大城市,撣邦、中國雲南省、寮國之間的主要貿易節點。位於景棟以東78公里,勐帕亞東北55公里,整個城市是個長方形,北部、東部、南部由一圈連綿的磚牆環繞,西部則由洋河(Yawng river)提供屏障。唯一一條幹燥的道路向南通往勐帕亞,向北通往勐勇(Mongyu),暫55師餘部和277團沿著這條道路撤回國內。

5月24日開始第四步兵師沿公路追擊中國軍隊,意圖佔領勐洋。第1近衛騎兵營在放棄汽車後從景拉(Kenglap)向西北方向與步兵師匯合。多雨的天氣使得第3步兵團前進十分困難,277團1營沿江構築掩體加強防禦工事,並巧妙的運用輕重機槍和迫擊炮打擊敵軍,雙方隔江而戰,時斷時續。泰軍第3步兵團的攻勢完全停滯。空軍參謀長親自指揮61中隊的馬丁轟炸機和6中隊的Ki-21s進行聯合攻擊,支援陸軍行動。1營完成阻擊敵軍6日的任務後開始有計劃撤離。5月30日,泰軍進入城中,擊退了了中國軍隊的後衛。並在第二天,第四步兵師向西北軍指揮部無線電報告任務完成。

5月30日佔領勐洋後,第四步兵師派出第13步兵團攻佔南壘河南岸的暫55師駐守的勐勇,這個團在第二日06:00出發。在經歷了稍許抵抗後,30營於傍晚17:00進入勐勇,兩小時後第31營成功佔領勐洋東南50公里處的勐累(Monglwoi)。不過根據甘軍長的電文顯示暫55師在6月2日仍在勐累附近活動,6月3日才撤至至車裡。 在接下來的傍晚,南壘河(Lwoi river)以南和湄公河以西區域被肅清。然而,狹窄而且複雜的地形以及糟糕的天氣,使得第四步兵師無法前進渡過南壘河,只能就地紮營據守。

5、短暫的停歇

在1942年6月開始,西北軍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5月31日軍指揮部從南邦(Lampang)前進到坐落於克河邊的清萊(Chiang Rai)捲菸廠。5月末返回清邁休整的第二師移師勐帕亞。騎兵師沿湄賽(Mae Sai)至勐勒的公路展開,從5月28日起擔負警戒任務。6月20日返回清萊休整,補充一部分馬匹。第三步兵師仍然駐守景棟地區,開始籌劃佔領南壘河以東至中國邊境的區域。第四步兵師駐勐洋,準備攻佔南壘河以北地區。在此期間,陸軍工程兵開始架設從湄賽通往景棟的電話線,擴建景棟的軍用機場使其能夠期間起降運輸機。6月底,運送包括重要的奎寧在內的第一批補給品的V-65海盜在景棟降落。

中國方面第六軍大部分部隊已經撤回了國內,93師也基本全部撤過南壘河,278團駐守在中國境內的打洛,撤入大勐龍277團也在集結中,一營已經進駐打洛,仍然在緬境的279團朱營一連防守南壘河南岸3376高地,主力則守備蠻籠和南壘河北岸的高地,以及勐麻,背靠打洛的93師主力。

6、中泰血戰南壘河

根據甘軍長電文報,早在6月7日,泰軍就已經在勐養、3376高地、蠻荷、勐勇等地展開行動。6月13日,第三步兵師第7步兵團正式開始向南壘河進軍。第21步兵營攻佔達邦(Ban Taping)南邊3376高地的陣地,因為279團防禦部隊的強烈抵抗而遭到一定損失。6月14日09:00,守軍撤退,丟下一挺受損嚴重的重機槍。6月14日09:40時第19步兵營佔領景棟北7公里外的勐養(Mongyang),10:00第20步兵營跨過南壘河,開始進攻達邦(Ban Taping)渡口,南壘河防放線開始動搖。不過在6月16日晚22:00,279團的部隊成功組織了一次突襲,將20營圍困在了達邦橋頭堡。泰國立刻派21營從勐窪(Mongwak)渡河迂迴達邦渡口後方區域。營長勇·社達朗諾(Yong Sridaranonth)少校親自率領得到一個重機槍排加強的先導連搶佔達邦以東 13公里以外的班角(Ban Pangkor),意圖從切斷279團的後路。

泰軍這一招很妙,但是中方棋高一籌。當天下午7時許,駐打洛的277團1營接到師部命令,務必於明晚12時前趕往勐麻(Mongma)增援。佔領班角的21營加強連正好撞上了南下的277團1營。在同279團守軍取得聯絡後,277團1營營長召集排以上軍官聽取守軍介紹佈防及戰鬥情況,並詳細參看勐麻一帶地圖,弄清各防禦方向,商討作戰計劃。得知重要的班角陣地已失守,敵人臨近勐麻壩子,若勐麻再失守,南壘河坡頭沿線我軍的後路將被切斷,腹背受敵後果嚴重。大家一致認為:今夜一營趕到,敵人尚未察覺,應乘敵不備,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奪回班角陣地爭取主動。

277團一營三連配屬重機槍兩挺、炮兩門。由副營長毛友髮指揮,在部分279團守軍配合下,佔領了可以俯瞰整個區域的3560高地。並且切斷了這個連與21營其他部隊的聯絡,二連由莫丙生中尉排長挑選十位老兵組成尖刀班,負責打前戰摸掉班角敵人崗哨;伍、劉兩位連長指揮其餘重機槍、迫擊炮跟隨尖刀班迂迴穿插,消滅班角的守軍。21營加強連迅速被孤立,一系列致命的齊射擊倒了大部分抵抗的泰軍,隨後中國軍隊進入攻入村中開始短兵相接。該營其他部隊向衝擊妄圖解救被包圍的連,但被279團阻援部隊擊退。屏師長接受到呼救的無線電訊號後立即從景棟派出18營支援,但是已經太遲了。僅僅一夜這個連就被殲滅,勇•社達朗諾營長在手槍子彈打光後被俘,死於戰俘營。這一戰是泰國在進入東撣邦以來最慘烈的一戰。21營其餘的三個連見狀開始後撤,中國軍隊乘勝追擊至南壘河邊,這三個連被命令原地轉入防禦。

10日之後泰軍第8步兵團渡河再次進攻,然而這場進攻演變成為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大雨和鄉間糟糕的地形困擾著泰軍的後勤補給線,在越接近邊境中國軍隊的抵抗就越激烈。6月24日19:00第8步兵團重佔班角,搜尋少校屍體一無所獲。隨後泰軍兵分三路向一營各陣地發動全面進攻。二連塔滿、曼罕的戰鬥最為激烈,泰軍企圖突破班各防線直插勐麻。切斷3560高地守軍的後路,迂迴包圍、分割圍殲277團一營。中泰雙方血戰了三個晝夜,戰鬥十分殘酷,兩陣地反覆爭奪,塔滿、曼罕等陣地軍被泰軍佔領,二連退守班各陣地。三連舊塞3560高地戰鬥也十分激烈,泰軍經過多次進攻,陣地仍在三連手中。一連防禦的弄老、南葉陣地戰鬥較為緩和,泰軍進進退退;打打停停,毫無攻佔陣地的意圖,實屬佯攻。針對這一情況,一營指揮部從一連抽調出一個排增援二連班各陣地。第四日,泰軍新增一連的兵力,配有兩門山炮,佔據舊賽與班各之間的三角形高地。炮擊班各陣地,掩護其步兵衝鋒。此次激戰一天一夜,雙方多次進行肉搏戰,形成拉鋸式戰鬥。這次因277團一營炮排所處的地形位置不佳,炮彈命中率低,不能有效地壓制敵人,使二連的傷亡增加。最緊張時連傳令班和營指揮部的人員都參加戰鬥。第五日戰鬥更加猛烈,泰軍炮兵有優勢,對中國守軍威脅太大。戰至下午,營長急忙調整作戰方案:要機槍連、炮排與二連密切配合,命令一連一排乘夜間摸到敵炮兵陣地附近隱蔽,伺機突擊。要機炮集中全部力量壓制敵人火力,掩護一排奇襲。

除了地面上的戰鬥之外,6月24日至27日,泰國空軍11和12中隊的KI-30轟炸了勐麻附近的中國軍隊陣地。6月27日,三架泰國空軍馬丁轟炸機聲稱對勐麻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平均每天均有敵機五、六架次飛臨偵察、投彈、掃射,277團1營既要頂住泰軍的地面進攻,又要防空襲,戰鬥十分艱苦。

第六日清晨,在輕重機槍和火炮的掩護下,頭晚就潛伏下的一連一排士兵突然衝出,在泰軍炮兵陣地展開一場血戰,將成捆的手榴彈扔向泰軍陣地,打了個措手不及。陣地四周硝煙瀰漫,血肉橫飛,一排士兵奮勇衝殺。經過十多分鐘浴血奮戰,泰軍除死傷者外,逃竄一空。其它陣地的敵人失去炮火支援,戰鬥力驟減。整個戰場槍炮聲響徹雲霄,連中國境內的打洛、勐板都能聽到隆隆炮聲。遭此損失後泰國第8步兵團的進攻隨即被叫停,該團被命令撤回南壘河邊的陣地。277團1營和279團趁勢發動全線總反攻,機槍火炮向前推進阻擊泰軍退路。僅半天時間,泰軍便倉皇的從打丙、打勒、打籠三處渡口逃過南壘河對岸位於達邦南約5公里處的達曼(Ban Thaman),由於船小人多,翻船事故時有發生。

南壘河也被當地人稱為打丙江,這便是撣邦歷史上有名的打丙江之役。這次戰役僅277團1營就斃敵一百多人,另有七名泰國傷兵被俘虜,繳獲山炮兩門,炮彈十多發,步槍、機槍、槍彈若干,泰、緬幣一批,均送往師部在佛海展覽。不久,93師副師長彭佐熙,277團團長李友尚代表師、團到一營慰問,發給慰問品以示鼓勵。

7月開始由於雨季的到來對後勤補給造成嚴重的影響,缺少食物,乾淨的衣物和藥物使得泰軍中疾病蔓延,連綿不斷的大雨使得大規模的集結、行軍無法進行,西北軍司令部不得不暫停進攻,並宣佈第二階段“跨過南覽河”的行動“圓滿”完成。

7、漫長的停歇

1942年6月泰國在景棟正式建立政權,東撣邦改稱為“源泰邦”(Saharat Thai Doem),屏·春哈旺任西北軍司令及“源泰邦”的軍政長官,政府公務員、警察和稅收隊伍同時也一併建立。但宣稱勝利根本回避不了從戰爭開始就困擾著西北軍的後勤補給問題,一方面隨著政權的建立各方面的資源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雨季的深入進一步惡化了西北軍的補給狀況。第3步兵師佔領景棟後,需要額外運送大米來供給當地居民,雖然當地山民販賣的豬,雞蛋,蜂蜜,竹筍甚至蜥蜴,青蛙都可以做為食物,但需要用真金白銀支付,且價格昂貴,一袋鹽甚至要賣到80-86泰銖。但國庫調撥的軍餉不能及時送到前線的時候,第3步兵師只能在當地印發軍票來作為士兵的軍餉。為了能及時獲取硬通貨,第3步兵師不得不開始販運鴉片。儘管雨季時期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已經停止,但非戰鬥減員依然在持續。他們嚴重缺乏乾淨的食物、飲水和醫療用品,瘧疾和登革熱在人畜中廣泛傳播。以第3步兵師為例至少有70%的官兵感染痢疾,幾乎每天都有人死於痢疾。第1近衛騎兵營戰前從澳洲引進的良種馬已損失殆盡,失去戰馬的騎兵不得不揹著馬具步行前進。據統計截止1942年11月由於戰鬥、疾病、補給不暢等原因已經造成了西北軍近20%的減員。大雨使得通往東撣邦境內的公路全部變成了泥潭,大雨和山洪使道路中斷成了家常便飯,工兵營不得不用大象移開或用炸藥炸開衝上公路的巨石,並且劈開道路周圍的叢林修建排水溝,並且隨時準備將原木和竹蓆鋪在路上以便車輛通行,儘管如此,道路的通行狀況依然糟糕。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司機、合格的零配件,裝置老化等原因使卡車嚴重缺乏,只有最低需求量的不到50%,因此牛車成了東撣邦最常用的運輸工具。 終在1943年1月,鑾披汶•頌堪訪問東撣邦後補給問題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鑾披汶•頌堪返回曼谷後親自下令向前線運送10噸奎寧,幾天之後西北軍需求的乾淨的制服、糖、軍餉、醫生和數噸新鮮的水果(主要是香蕉)也陸續發往景棟。同時在日本的支援,鑾披汶•頌堪下令在東撣邦境內建設上百公里的道路連線清邁與撣邦。

中方的處境也很艱難,由於滇西方向戰事緊急,第六軍軍部以及負責駐防南嶠和佛海的49師和暫55師先後調離,獨留93師負責西雙版納地區的防務,甘麗初軍長在調任前發給龍雲的電文中也指出“思普守備任務,交由九三師單獨負責,該師尚與敵對峙,地區遼闊,兵力不敷”。93師被迫調整部署,279團撤回國內,以兩營負責孟連、南嶠以南地區的防務,並警戒境外勐養的敵軍; 277團(欠一營)負責守備打洛,勐麻的防務,277團一營繼續固守打丙北岸3560高地,並警戒南壘河對岸的景棟方向;278團(欠一營)駐紮車裡,負責大勐龍、橄欖壩地區的防務,同時警戒勐累方向。279團第二營和278團第三營作為預備隊由師部直接掌控。孟連以北至西盟地區,以及大勐龍以東中老邊境的鎮越(勐臘)地區的防務交給瀾滄縣保安大隊、暫編第二大隊等地方部隊防守,思茅、普洱縣也由地方部隊鎮守,警備後方治安,獨立工兵第38營駐守江城。具體的防禦指導思想是師以機動攻擊,達成守備車、佛、思普地區,阻敵北進之目的,主力控置於西雙版納一帶相繼出擊,先發制人。如敵進攻時則依既設陣地及阻絕地帶,阻其前進。另以有力之一部,繞出敵後,前後夾擊而殲滅之。

8、泰軍恢復進攻雨季與12月中旬結束,泰國軍隊開始計劃佔領景棟以東的行動。其目的是加強和擴大南壘河沿岸的立足點,奪取勐麻 和小勐拉(Mongla),直至中國邊境的南覽河。戰爭首先在右翼打響。勐瓦(Mongwa)和 景康(Chieng Khang)位於孟勇西北20公里處,距離中國邊境僅10公里,是位於南壘兩岸的緊挨著的兩個城鎮,勐瓦在右景康在左。周邊村落是位於崎嶇和多山的地帶,被茂密的樹林叢包圍。12月11日,泰軍第四步兵師第9步兵團(由第三步兵師轉隸)在飛機和火炮的掩護下從勐星渡口強度南壘河,防守該地的278團一營一連連長呂正隆率領全連戰士頑強抵抗,但因敵眾我寡,放線被泰軍衝破。中午,第一營營長帶領二連三連趕到,但終究不敵有數量優勢的泰軍第9步兵團,當夜勐瓦、景康,曼興雷三處戰地失守,泰軍25營、27營渡過完全渡過南壘河,直逼國境。26營留在河對岸作為預備隊。12日上午,278團以一部由布朗山南向勐瓦,景康的泰軍側翼發動猛攻,牽制、分散正面泰軍的壓力。18日278團主力達到,下午三時向泰軍橋頭堡發起進攻,由於泰軍以背水為陣,並陣前平壩犁深,掘河放水,泥深數尺使中國軍隊進攻艱難, 20日泰軍更調26營渡河增援,在開闊地進攻的中國軍隊隨時遭到河對岸的泰國炮兵以及泰國空軍的攻擊,傷亡慘重。樑天榮團長只得下令278團撤退,確保大勐龍。12月26日第四工兵營在南壘河開始修建一座長期使用的汽車橋和一座步行橋。1943年1月2日步行橋完工,1月6日主橋完工。與此同時,第1近衛騎兵營在屏·春哈旺將軍之子,未來的泰國總理差猜·春哈旺(Chatchai Chunhawan)上尉的指揮下佔領無人防守南板(Mongnam/nam pan), 勐坤(Monghun)和勐坎(Mongthan)。負責守衛軍東北翼的任務,營指揮部位於南板。第8步兵營在第一近衛騎兵營的支援下大約在1月14日08:30佔領緊鄰大勐龍的勐荷(Monghae)。第3步兵團11日06:00跨過Lwoi河,其中第6步兵營於1月12日佔領佤朋(Mongtor/wan pok)),肅清邊境。右翼的零星戰鬥於1月16日基本平息。

9、達到中國邊境

1943年1月7日,泰國皇家空軍80混成聯隊21和43中隊的猛烈轟炸中國軍隊沿南壘河的陣地。同日,西北軍重新開始渡過南壘河向勐麻、打洛方向的進攻。泰軍的進攻部隊由第12、第17步兵團和第3、第5、第6騎兵營組成。

第17步兵團35營首先渡過南壘河,首次渡河行動沒有遇到抵抗,35營奪取了達邦附近的克塞村(Ban Kiewsai)。然而第二天清晨277團一營發動了一次強有力的反擊,迫使泰軍倉惶的退回河對岸,在激烈的戰鬥中該營大部分的重機槍都被丟棄。隨後泰軍又派39營再次進攻,泰國軍隊在夜幕的掩護下涉渡過河,該營1連從右翼進攻,第2連從左翼進攻與右翼匯合。重機槍排首先渡河在河岸建立橋頭堡,掩護兩個連進攻。277團1營撤離南壘河沿岸,三連退守舊賽3560陣地;二連退守塔滿、曼罕、班各陣地;一連退守弄老、南葉陣地。第17步兵團力分三路向一營陣地發起進攻。各陣地戰鬥都十分激烈。1營堅守兩天兩夜陣地巋然不動。然而第三日清晨,1營陳營長給團部打電話,接連幾次都打不通。他又給駐防小勐拉的3營打電話,發現也打不通。他頓感情況不妙,便通知各連注意偵察泰軍動態,再派兩名士兵沿電話線檢視線路。當兩名查線兵走到曼散寨時,與泰軍相遇並交火。一人犧牲;一人跑回報告情況。營部立即組織防禦,大約十分鐘,泰軍一個排的兵力趕到,雙方展開戰鬥。不久,二連派來增援的兵力趕到,泰軍也越來越多。營部邊打邊撤,直撤到曼南坡頭。

二戰時期的泰國騎兵

原來泰軍改變了作戰計劃,集中了第3、第6騎兵營兩個騎兵營,繞過277團1營防守的要點,直插後方防禦空虛的勐麻和小勐拉,由於前線兵力不足,且注意力93師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大勐龍方向,泰軍的這次“閃電戰”取得了成功,勐麻被泰軍佔領。此外1月7日第5騎兵營從勐養出發,繞道曼西哈,直插曼包、曼壩卡攻佔小勐拉,遭到了駐守小勐拉的277團三營頑強抵抗,進展十分有限。不過佔領勐麻後第六騎兵營和第33步兵營繼續向小勐拉進軍。同時第39營3連去佔領勐麻東15公里的勐榜(Mongpung),守軍277團三營一部出其不意的開火攻擊泰軍,使得泰軍不得不撤退到附近的村莊。然而第二天守軍退往小勐拉,39營3連佔領了空而無一人的勐榜,並連指揮部遷至鎮中堅固的石質教堂內。防守小勐拉的三營陷入了三面受敵的情況,被迫撤退,通往打洛的門戶洞開。

這樣一來,孤懸緬境的一營已和團部失去聯絡,腹背受敵,有被圍殲的危險。陳營長當機立斷命令:三個連隊立即撤出戰鬥,速到班各集中,準備突圍退回打洛。黎明時分,全營開始後撤。泰軍發現一營的行動後,地面前堵後追,空中飛機跟蹤投彈掃射。全營統一行動目標太大,因此決定,化營為班、排,各自為戰、分頭突圍,回到打落再集中。經過一天一夜的艱苦戰鬥,全營官兵陸續退回到打落。此次戰鬥一營傷亡三分之一左右。

隨著277團一營撤回打洛,中國遠征軍撤走了最後一支在緬甸的部隊,第一次入緬作戰才算完全結束。非常巧的是一營在1941年12月正是作為277團(劉觀龍支隊)的先遣部隊最早離開中國進入緬境,也就是說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自277團一營始至277團一營終。泰軍進攻東撣邦的行動結束後。1943年1月15日鑾披汶•頌堪元帥發出無線電廣播宣佈西北軍完全取得勝利,並將1月7日至14日定為勝利周。

四、保衛西雙版納

1、打洛之戰

隨著東撣邦境內的目標全部被拿下,泰國的領土到達了近代的頂峰,政府內的大泰族主義者也自信心爆棚,意圖將版圖擴大到全部撣/泰/傣居住區,開始入侵中國西雙版納地區,滇南正處於最危急的時刻。

呂國銓師長報告給龍雲主任的電文如下:“(一)孟連、龍浦、伯邱地區一排,孟溝一連、三面坡一排,西定打廣、打覆TAKALN地區三連,大勐籠(大勐龍)、蠻南棟789號樁七連,橄欖壩一排,普洱一連,孟混兩連,佛海一連。刻正抽調勐板地區三連到孟混,為師預備隊。(二)師各部自孟民孟麻戰後,傷亡三分之一,現約有戰鬥兵約三千二百人,並多病弱。(三)此次攻打核孟馬,大勐籠,敵共約三萬人,附炮十餘門,騎兵少數,飛機七架,各路均有日人及操粵語者。(四)敵司令官及番號待查。(五)敵確有進佔西雙版納企圖,懇速增援反攻及整理後方交通補給為禱。謹復。呂國銓。子刪。亥中會。印。”

從1943年1月9日起,大勐龍及勐臘一線的陣地遭到泰軍約數千人攻擊。同時泰軍另一路約千餘人進攻布朗山、南東、掌家等陣地,並製造謠言要攻勐混、勐海,擾亂人心。1月11日,南嶠縣長張勵輝報告泰軍在南嶠縣轄邊境多處發起進攻,由於當地防線長二三百里,只有279團兩個營防守,兵力不足。因此徵調大批壯丁並自衛隊前往增援協助國軍保衛國土。

而泰軍真正的主攻方向卻是打洛。1月11日第13步兵團(下轄第30、31、34三個步兵營)從南覽河(打洛江)南岸曼掌、曼蚌等地開始進攻,03:00開始橫跨南覽河。在第4工兵營提供支援下,渡河行動15:00完成,太陽升起時這個團已進入中國雲南境內四公里。由於93師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大勐龍地區。當時打洛至孟混一線主力已增援他處,陣地形成真空狀態。14日清晨打洛陣地失守、勐板、勐混形勢緊張。戰局急轉直下,一片混亂,勐海縣危在旦夕。

面對此刻的危機,呂國銓師長首先部署好退路,命令工兵營營長在車裡瀾滄江邊紮好竹排,準備木船做好部隊撤退過江準備,後勤部線轉移過江,一旦前線失利便放棄西雙版納,守住瀾滄江第二防線。同時積極調整部署,調兵遣將大打勐板戰役,號召全師官兵“反攻勐板,收回打洛,還我人民”。

呂師長按照“如敵進攻時則依既設陣地及阻絕地帶,阻其前進。另以有力之一部,繞出敵後,前後夾擊而殲滅之”的方針,命令預備隊278團二營(營長蒙保業)摸到勐板左翼埋伏待令,279團二營(營長溫瓊光)繞道勐板泰軍陣地右翼待令,命令熟悉地形的277團一營繞道打洛,插進敵人心臟,規定各團夜間二點鐘之前到達目的地,師部炮營配合各團。夜間兩點,一聲炮響下總攻開始,93師各團打的非常慘烈,火力壓的泰軍抬不起頭來,戰鬥非常激烈,勐板、打洛成了一片火海,血戰一夜後93師成功收復勐板。

與此同時打洛方面防守泰軍後路第34步兵營遭到277團一營的猛烈進攻,戰鬥夜非常激烈,包括營長在內的泰軍傷亡慘重幾近全滅,該營第四連指揮官,未來的陸軍元帥和泰國總理他濃·吉滴卡宗(Thanom Kittikachorn)上尉挺身而出,率領部隊穩住了戰線,使34營避免了被消滅厄運,也確保了攻入中國境內的泰軍退路不被切斷。

在前進無望且後路不保的情況下,泰軍13步兵團只得退回南覽河西岸和南岸沿江佈防。93師沿江北岸設防固守。同時分兵突擊南覽河上游南嶠縣國境沿線之敵,至此南嶠,打洛,勐板之戰巨已趨穩定。

2、大勐龍之戰

此戰之後,泰軍並不死心,繼續向中國邊境各處陣地發動進攻。1月18日瀾滄縣長聶品晶電告敵軍有進攻南嶠的企圖,而孟連地區正規軍僅有駐三面坡的一個排,民團槍彈不足,訓練不足,無力勝任防務。1月19日,泰軍進攻大勐龍,小勐鬆陣地,20日偷襲布朗山、南冬、掌家等陣地。21日至24日在中緬邊境58號界樁,打洛等地都發生激烈戰鬥。

26日泰軍終於亮出主攻方向,第9步兵團主力步在炮兵和飛機的掩護下傾巢出動, 57號至60號界樁沿線展開猛烈攻勢。經過兩晝夜58號界樁制高點被泰軍攻佔,大勐龍朝不保夕。一旦大勐龍失守,泰軍可由景哈渡過瀾滄江搶佔橄欖壩切斷93師後路全殲該師,佔領西雙版納。27日93師師部抽調277團三營星夜趕往大勐龍配合278團作戰。2月1日凌晨副師長彭佐熙親臨大勐龍前線指揮對58號界樁附近之敵發起全面反攻。同時中國空軍也派出轟炸機16架越過國境打擊緬境內的泰軍交通線。血戰三天之後,泰軍退出中國邊境,但93師亦因為傷亡嚴重,兵少而防區廣,久戰疲勞,乃收兵修整,沿國境線重新佈防。

至此,大泰族主義者覬覦西雙版納的企圖就此破滅,2月~4月間在南嶠縣轄區內中國軍隊與泰軍多次發生衝突,且4月6日再次偵察到勐養的泰軍有大規模行動的跡象,但是泰軍再也沒有組織過對中國的大規模進攻。4月25日偵察到56號界樁東南的泰軍陣地已經是由稻草人防守,5月2日呂國銓師長電告龍雲泰國主力已他調。

當時的雜誌《時與潮》1943年第二期刊登《泰軍犯我邊境滇南戰爭激烈》

五、戰事平息1943年,西北軍宣佈佔領東撣邦完全勝利的同時,遠方傳來了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戰役失敗的訊息,這是泰國在大戰中站錯隊的第一個訊號。因此鑾披汶•頌堪從1943年1月開始疏遠他與日本的距離,當月他授意西北軍指揮官屏•春哈旺少將釋放一些戰爭中的戰俘,由他們傳遞中國和泰國不在為敵的資訊,特別是聲稱泰國是“被迫”協同日軍作戰的。12名會說泰語的戰俘身穿泰軍的制服,以跟隨第3步兵師軍官考察團的名義離開景棟,並於第二日跨過南覽河進入中國境內。2月末,西北軍收到了中國方面的回覆反饋,不久泰軍代表應邀前往位於勐海的93師指揮部,與93師副師長彭佐煕率領的代表團談判,雙方很快就停止敵對行動,交換戰俘,互換情報達成一致,泰方答應每週一將日軍行動及所駐地址與人數繪圖供給93師師部,詳細的協議書文字送抵景棟。3月16日屏•春哈旺少將派人離開景棟驅車176公里將協議直接送到鑾披汶•頌堪手中。

入侵行動結束,泰國西北軍的結構又一次進行了調整,除第6騎兵營外騎兵師主力調回清萊並與1943年3月6日解散。第2步兵師也奉調回國,與駐曼谷的第1步兵師組成第2軍,拱衛曼谷。屏•春哈旺少將繼續管理東撣邦領土,一部分作戰部隊開始進行軍墾,幫助撣邦居民豐收。張勵輝電文顯示泰軍在東撣邦地區“收買人心,鹽米悉用車、象運來,並鼓勵種煙,種多則多獎。又利用景棟土司,以大宗現款加價收買後運往敵後方,與我方禁政大相懸殊,我方無知邊民不無行動。”由於泰人和撣人語言和習俗很相近,許多泰國士兵開小差與當地居民結婚,融入當地的生活中,同時還有許多士兵由於感染登革熱和瘧疾而被送回泰國,到戰爭末期泰軍對東撣邦的控制實際已經十分薄弱。此外法西斯在世界上各個戰場節節敗退,泰國國內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1944年鑾披汶•頌堪被迫辭職,泰國的對外政策也開始發生變化。

1945年2月1日,278團由大勐龍向境外的什南、景亢、勐瓦一帶反攻,經過一夜的激戰,佔領各個要點,隨後打洛等地駐軍也向境外發動反擊,泰軍退守南壘河南岸。由於遭到了英國的反對,4月25日93師仍撤回國境駐守。日本宣佈投降後,93師解除邊防重任,南下寮國接受日軍投降,滇南方面的戰事就此結束。

位於打洛森林公園內的中國遠征軍抗日作戰遺址和無名英雄紀念碑

附錄:93師沿革小史1933年11月,第93師由獨立第33旅在江西擴編而成,轄三團,屬國民黨中央軍。93師編成後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而後作為中央軍“追剿”部隊的一部分參加了對紅一方面軍長征部隊的圍追堵截。1935年2月27日在遵義遭到紅軍的沉重打擊,損失近三分之二,師長唐雲山被撤職,由甘麗初接任,全師駐守貴陽修整。7月13日,93師作為中央軍入川部隊的一部分到達四川成都。1936年2月駐紮在四川省天全縣。1937年93師按照整理師改組,增設一團。抗戰爆發後93師在七十五軍治下先後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1938年8月改隸第六軍,甘麗初升任第六軍軍長,1939年參加冬季攻勢和桂南會戰,1940年調往大後方的雲南。1941年93師參加第一次入緬遠征,歸國後93師成為直屬昆明行營的部隊,負責滇西南西雙版納地區的防務。1945年抗戰勝利後,93師加入第一方面軍,從陸路南下寮國北部,接受法屬印支北部的日軍投降,並用巧妙的手段趕走了搶先空降寮國北部的法國遠東軍先遣部隊。1946年內戰爆發後,第一方面軍悉數調往東北,93師則通過陸路撤回雲南。1946—1949年間滇邊境外東南亞民族運動高漲,形勢複雜,93師熟悉境外情況且在當地有很大影響力,因此常駐滇邊以應對。1948年9月,被編入第26軍。1949年解放軍大兵壓境,雲南實力派龍雲盧漢通電起義,93師參加了對昆明的圍攻。在解放中國大陸最後一戰元江戰役中(1950年1月17日----19日),93師遭到解放軍的沉重打擊,一部被殲滅,一部進入寮國被法軍繳械,278團殘部在副團長譚忠的率領下退入東撣邦,與李國輝團長率領的293師709團會和。二部合計約1500餘人,仍然以93師的名義對外,至此93師的歷史進入了異域孤軍時期。(轉自“北朝論壇”地鐵人)

參考資料:

《抗戰時期的雲南 檔案史料彙編》,雲南省檔案局(館)編,2015年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中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著,2005年

《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方國瑜著1994年

《十二版納紀年》 李拂一著,1984年

《中華民國史史料長編 民國33年》,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整編,1993年

《中國抗日遠征史 第1卷 保衛滇緬路》,張家德著,1994年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郭汝瑰、黃玉章、王楚英著2002年

《緬甸作戰(上下)》,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 1987年

《雲南文史資料選輯 第50輯》,雲南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7年

《版納文史資料 第5輯》,政協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委員會編,1989年

《勐海文史資料 第2輯》,勐海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2

《景洪文史資料選輯 第1輯》,雲南省景洪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5年

《瀾滄文史資料 第2輯》,雲南省瀾滄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年

《羅定文史 第14輯》 ,羅定縣政協文史組編 ,1990年

《容縣文史拾零 第1輯》,容縣政協文史工作組,1986年

《The Royal Thai Air Force's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Greater East Asian War》,泰國最高司令部訓練中心編,佛曆2540年

《The Royal Thai Armed Forces'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Greater East Asian War》,泰國最高司令部訓練中心編,佛曆2540年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決不放過!美航母編隊再不走就動手,20架軍機掛實彈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