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蘑菇戰術”,是毛澤東在人民戰爭的原則基礎上根據陝北革命老區良好的群眾條件和有利的自然地形及敵強我弱的戰略態勢,在長期領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獨特戰法。1947年4月15日,毛澤東在《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中,對這一戰法概念作了詳盡闡述: (一)敵現已相當疲勞,敵糧已相當困難,尚未極端困難。我軍自殲敵第三十一旅後,雖未大量殲敵,但在 20天中已經達到使敵相當疲勞和相當缺糧之目的,給今後使敵人十分疲勞、斷絕糧食和最後被殲造成有利條件。 (二)目前,敵之方針是不顧疲勞糧缺,將我軍主力趕到黃河以東,然後封鎖綏德、米脂,分兵清剿…… (三)我之方針是繼續過去辦法,同敵在現在地區再周旋一時期 (1個月左右),目的在使敵達到十分疲勞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後尋機殲之。我軍主力不急於北上打榆林,也不急於南下打敵後路,應向指戰員和人民群眾說明,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後戰勝敵人必經之路。如不使敵十分疲勞和完全餓飯,是不能最後獲勝的。這種辦法叫“蘑菇戰術”,將敵磨得精疲力竭,然後消滅之……

所謂戰法或兵法,是戰場上博弈的兩軍最高統帥智慧的結晶。蘑菇戰術就是毛澤東在西北戰場的決戰中打敗蔣介石的致勝法寶。

蔣介石向我解放區發動的全面進攻失敗後,於1947年春改為對我陝甘寧和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蔣以其嫡系胡宗南部隊20個旅為主力,集結 34個旅共 25萬人馬,妄圖一舉佔領延安,將我軍主力趕過黃河以東,或北上綏蒙沙漠地帶,扭轉其“全面進攻”失敗的局勢。此時西北地區我軍主力只有 2.5萬餘人,敵我兵力之比是 10:1,而且我軍裝備差,彈藥少。面對敵強我弱和敵人的瘋狂叫囂,毛澤東深謀遠慮,及時正確地估量了敵我態勢,主動放棄延安。並在 1947年3月16日組建西北野戰兵團,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習仲勳為副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陝甘寧邊區所有部隊的作戰。從 3月19日撤出延安的 1個多月時間裡,毛澤東指揮西北野戰兵團避開敵人的正面攻勢,發揮我軍熟悉地形特點和廣大人民群眾在我們這邊的優勢,充分利用陝北的山澗溝壑同敵周旋,用“蘑菇戰術”和軍事辯證法,高瞻遠矚、揮灑自如地在遼闊的西北戰場,導演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三戰三捷的戰爭史劇。

兵不厭詐,一戰青化砭。1947年3月19日毛澤東撤出延安時,充分利用敵軍急於尋找我主力部隊決戰的心理,指示彭德懷和習仲勳派少部兵力,帶上西北解放軍所有部隊番號的路標,佯裝向安塞一帶撤退,把敵人主力部隊引到安塞,而我軍主力 6個旅則集結在青化砭待機殲敵。毛澤東的決策果然奏效,胡宗南認為我主力向安塞方向撤退,所以命令5個旅 5萬人的兵力向安塞追擊,只派出整編第二十七師之第三十一旅(缺一個團)計 3000人向青化砭搜尋警戒。這時,我軍正按毛澤東的指示到達預伏圈。3天過後還不見敵軍到,一些人就有些著急,但彭德懷堅信毛澤東的指示不會錯,敵人肯定會來的。3月25日,胡宗南的三十一旅果然進入毛澤東為其設定的預伏圈內,我軍出其不意以 6倍於敵的兵力發起猛烈進攻,經過 1小時戰鬥就將其全殲,並活捉旅長李秀雲、副旅長周貴昌、參謀長熊宗繼。此戰殲敵2000餘人,取得了我軍撤離延安後,與胡宗南展開“蘑菇戰術”的第一場勝利。

西北野戰軍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中三戰三捷,殲敵 1.4萬餘人。圖為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左二)、副政委習仲勳(左三)在青化砭前線。

妙算敵情,二戰羊馬河。青化砭一戰,胡宗南喪膽丟魂,為避免再被我軍各個擊破,他又集中 10個旅左右的兵力,採用寬正面的集團逐山躍進的辦法尋我主力作戰。當發現我軍在蟠龍地區休整時急忙組織 9個旅經瓦窯堡前來包抄合擊。毛澤東仔細分析了敵情,預計前來包圍合擊的敵第一三五旅很可能經過瓦窯堡、蟠龍大道,我軍在羊馬河地區設伏就可以殲滅敵人,打破胡宗南合圍我軍的戰役意圖。據此,毛澤東在 3月26日電告彭德懷、習仲勳:

(一)慶祝你們殲滅三十一旅主力之勝利。此戰意義甚大,望對全體指戰員傳令嘉獎。(二)一三五旅可能向青化砭方向尋找三十一旅,望準備打第二仗。(三)毛於昨日已與中央各同志會合。

根據毛澤東尋機殲敵的指示,彭、習指揮西北野戰兵團主力埋伏在瓦窯堡以南5裡外至羊馬河大道兩側,以精幹小部隊堅決抗擊援敵於羊馬河以南 (羊馬河離瓦窯堡僅 15公里)。4月 14日,敵一三五旅沿瓦窯堡、蟠龍大道兩側高地南下,上午 10時許進入我軍包圍圈。我軍迅速合攏,緊縮包圍圈,到下午 4時,其全部被我軍包圍在羊馬河西北高地。經過激戰,我軍全殲敵軍 4700人,活捉了旅長麥宗禹、少將參謀主任朱祖舒、少將政治部主任王文之,在西北戰場首創了全殲胡宗南一個整旅的範例。

誘敵北上,三戰蟠龍。羊馬河伏擊戰大捷後,胡宗南尋我主力作戰連連撲空,敵人已被掌握了毛澤東“蘑菇戰術”兵法思想的我軍和陝北民眾磨至精疲力竭、飢餓難耐。毛澤東根據胡宗南不顧疲勞缺糧,也要將我軍主力趕到黃河以東,然後封鎖綏德、米脂,分兵“清剿”的作戰方針,為了使敵人十分疲勞和極端缺糧,指示我後方機關佯作東渡黃河轉移,又令西北野戰軍一部兵力誘敵北犯。不出毛澤東所料,連遭敗績的蔣介石在南京也坐不住了,他錯誤地判斷中共中央毛澤東和西北解放軍主力正在東渡黃河,隨即命令胡宗南迅速沿鹹 (陽)榆 (林)分路北進,第二十二軍由榆林南下,企圖夾擊殲滅我軍於佳縣、吳堡地區,或逼其東渡黃河。胡宗南接蔣令後,遂以小部兵力固守後方補給站蟠龍鎮,以主力9個旅北上綏德。

得知胡宗南主力北上後,毛澤東在 4月30日起草了給彭、習的作戰電報:

經過精密之偵察,確有把握,方可下決心攻擊瓦窯堡或蟠龍,如無充分把握,以不打為宜,部隊加緊休整,以逸待勞,準備運動中殲敵。

彭德懷收到毛澤東的電報後,於5月3日拂曉攻擊蟠龍一線敵軍,並將戰況電告。

毛澤東接電後,立即給彭、習發電:

(一)江未電悉。俘敵六百,甚慰。敵主力似在綏米地區有數天停留,至少一星期才能返抵蟠龍。我軍如能在一星期內攻克蟠龍,即可保持主動。胡宗南已令張新率二十四旅一部 (可能是一個團)增援,望注意……

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後,彭、習指揮西北野戰兵團第一縱隊主力、第二縱隊獨立第四旅、新編第四旅、三五九旅主力,於5月2日黃昏發起攻擊。經過兩天攻堅戰,於4日午夜打下蟠龍鎮,全殲守敵一六七旅及所屬保安團,共計打死打傷敵人6700餘人,活捉敵旅長李昆崗、副旅長塗建、參謀長柳屆春,還繳獲軍衣 4萬套、麵粉1.2萬袋、騾馬1000餘匹和大量武器彈藥。

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共殲敵 1.4萬餘人,給進犯的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為徹底粉碎敵人對陝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和我軍迅速轉入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經過這幾仗,也使我西北野戰兵團由 2.3萬餘人發展到4.4萬餘人。

陝北三戰三捷,充分體現了毛澤東高超的指揮藝術,同時進一步揭示了“蘑菇戰術”磨亂敵人心志,使其由傲變躁、由躁而亂、亂而出錯;使我軍有可乘之機,在熟悉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中巧妙機動、靈活迂迴,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縱橫馳騁的致勝奧妙。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伊朗吹響了復仇號角,導彈鎖定沙特王子基地,誰是紙老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