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潘鏡芙(1930- ),男,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市,船舶工程專家。他作為總設計師主持設計中國第一、第二、第三代導彈驅逐艦,被譽為“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

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

1955年至1991年,任第七O一研究所(現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一所)技術員、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等職;

1966年,潘鏡芙以設計領導小組主要成員身份,開始主持設計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1968年第一代導彈驅逐艦首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1971年12月順利交付海軍服役。從此中國海軍擁有了遠洋作戰能力的水面艦艇,使中國驅逐艦進入導彈時代。

1983年,潘鏡芙接到任務,自主研製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由他擔任總設計師。

新型導彈驅逐艦是集合了多項高精尖技術的系統工程,“它是一個很複雜、很龐大的一個系統,因為在整個艦上,有十多個分系統,有幾萬臺裝置。”建造這樣的新型軍艦涉及到國家工業的方方面面,陸地上有的東西艦上都有。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艙容只有7萬噸散貨船的25%,但裝艦的裝置卻相當於7萬噸散貨船的5倍。這是因為軍艦的結構非常緊湊,艙室裡佈滿了各種機械裝置、武器裝備、管系,並且設計過程規定誤差不得超過毫米級,對於設計者而言,每一筆繪製都是“寸金寸地”,因此,設計所要求所有設計人員“精心設計、一次成功”。

在那個年代,所有巨集偉的規劃都是從早上的削鉛筆開始的。鉛筆、圓規、丁字尺、曲線板、壓條、計算器……就是這些在今天看起來很原始的工具,一點點地勾勒第二代驅逐艦的身形。“你想搞一個配電板,全船七八十個配電板,那你就要畫七八十個。每一個配電板裡面比如有十根保險絲,你就要畫十根保險絲。”時任船舶某研究所設計師的項秀英回憶說,“那時候我們還沒空調,夏天我們都戴袖套趴桌子上畫,汗要浸到圖紙上去,但還是要畫。冬天、夏天,不管怎麼樣都得畫。”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1943年5-7月,日本海航第251航空隊拉包爾真實作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