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捷克斯洛伐克,一個歐洲的小國,戰爭開始沒多久就被德國消滅了。不過,雖然說開戰沒多久就被滅了,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許多武器卻被儲存了下來。比如說38T坦克,這就是二戰中被德軍採用的捷克斯洛伐克武器。而捷克斯洛伐克的另一件明星武器——ZB26輕機槍,則不再僅僅侷限於德國,而是走向了全世界,成為了二戰中的良心機槍。

一、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奧匈帝國完了蛋,原本屬於奧匈帝國的捷克斯洛伐克順勢就獨立了。但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裝備十分混亂,差不多就是個萬國造,在這你能找到各國的武器,別說能找到俄國的莫辛納甘,你連日本的步槍都找得到。這種局面讓捷克斯洛伐克愁壞了,畢竟這種混亂的萬國造狀態,顯然不適合軍備發展。痛定思痛的捷克斯洛伐克決定,好好改進本國軍備情況。

不同於歐洲其他的小國,捷克斯洛伐克有完整的軍工體系,只要時間准許,把武器系統化不是問題。唯一的問題是,需要什麼樣的輕機槍。為了研究輕機槍,捷克斯洛伐克採購了主流國家多款輕兵器以研思本國需要的最適構型;包括法國貝蒂埃步槍、德爾納機槍、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聖艾蒂安M1907中型機槍、美國勃朗寧自動步槍、丹麥麥德森輕機槍等武器。

在研發案當中有件代號“布拉格II”(Praha II),是由烏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及捷克國營兵工廠布拉格廠合作之輕量級彈鏈進彈武器。1923年該研究案啟動時,布拉格廠只是間規模比較小的武器生產廠,受限於工業產能因此決定走精密度較高的全自動武器研發方針。布拉格廠所屬的工程師瓦克拉夫·哈力克與他的兄弟伊曼紐爾·哈力克與兩位波蘭籍工程師助手在1年內完成了布拉格II計劃原型樣槍,原型槍代號布拉格vz. 24。

但沒過多久,因布拉格廠財務危機,哈力克兄弟就被排除在槍支設計團隊外,烏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收購布拉格廠後繼續改良vz. 24機槍,布拉格II被布拉格I-23(Praha I-23)給代換。原本的彈鏈進彈設計被更改為彈匣供彈,並解決一些技術問題;雖然在法律上有部分問題未解,但輕機槍在1926年底開始量產,1928年進入捷克陸軍服役,代號ZB vz. 26。

二、ZB-26的技術特點

ZB-26輕機槍的工作原理為活塞長行程導氣式,採用槍機偏轉的閉鎖結構。利用槍機尾端上抬卡入機匣頂部的閉鎖卡槽完成閉鎖。當你扣動扳機時,槍機就會向前運動,槍匣下面的防塵片會向前彈開,讓空彈殼能向下丟擲。平時為了防止沙塵進入,這個位置會被關閉。而子彈進入彈膛後,活塞桿與槍機座就會因為慣性,向前運動,並且會打擊槍機內的撞針,最後擊發子彈。

子彈被擊發後,槍機後端會從槍機座向上頂住槍匣,完成閉鎖。而當子彈通過槍管的氣孔之後,氣體就會匯入活塞筒去推動活塞桿讓槍機後退。這個時候槍機後端就會跟著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鎖,槍機則後退,把空彈殼扔出去。此時彈膛末端退殼榫由槍機上的凹槽撞擊彈底上緣,彈殼向下彈出。最後槍機會回到開膛待機狀態,根據單連發選擇鈕,或是開膛待擊,或是立即重複上述的動作。

而ZB-26輕機槍的彈藥選擇上,選擇是7.92X57毫米槍彈,而供彈方式選擇的則是彈匣。不過彈匣如果放在機槍的槍身的中心線下方,那麼就會造成射手的射擊姿勢非常彆扭。同時因為彈匣頂住地面,會造成射擊姿勢的進一步破壞,所以還要加高雙腳架來避免問題。但這樣的進一步問題就是讓射手的射擊姿勢更加彆扭。因此只能選擇將彈匣放在槍身中心線上方。

當然了,這樣也會有一個了現代問題,那就是機槍的瞄具無法放在槍身的中心線上,所以瞄具只能選擇放到槍身的左側。瞄準裝置採用的將傳統準星和蝸輪式缺口照門,組合出來的機械瞄具。這也就是機槍側面的那個圓輪,它的作用就是作為瞄具的一部分。至於拉機柄則放到了槍身的右側,當你將拉機柄後拉,機槍就會進入待擊狀態。

而當時的輕機槍多半都是用彈匣的,裝彈量不好,普遍也就有個二十發左右。沒辦法,當時也沒什麼輕機槍是採用彈鏈的。除了德國的MG34/42和美國的M1919系列,誰也不會這麼做。所以雖然更換彈匣的空檔會出現火力中斷,但反正輕機槍也不考慮長時間射擊,因此彈匣裝彈量不足,也就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ZB-26在當時是第一個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輕機槍,光是這一點就給它加了不少分。當然,如果說這輕機槍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託肩板和託底套裡都有緩衝簧,能夠大幅度減少後坐力。

三、火遍世界的ZB-26輕機槍

得說的是,ZB-26誕生的時候,恰好是德國被制裁的時候,因此原本的軍火市場裡,德國也就不存在了。ZB-26輕機槍則趁機在市場裡佔據了一席之位,因為當時許多國家都在使用7.92X57毫米子彈,所以同樣使用這種子彈的ZB-26輕機槍就成了這些國家的首選輕機槍。毫不客氣的說,ZB-26輕機槍當時完全是市場上的明星產品。哪怕就是一個走私團伙,也會選擇買上一挺ZB-26備用的。

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大量出口這種輕機槍,其中相當數量就賣到了中國,因為當時在國際輕機槍市場上,就沒有其它任何一種輕機槍能和這個競爭了。所以說ZB-26輕機槍以尖端武器的形象打入了中國市場,很快就獨佔了中國輕機槍市場。當然了,中國各地的兵工廠也紛紛開始著手對ZB-26輕機槍進行仿造工作,馬上這種輕機槍就成了中國軍隊的一種象徵。

而日本就在中國好好品味了一次ZB-26輕機槍的威力,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裡,十九路軍的士兵就是在ZB-26輕機槍對抗了日本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這一場戰役雖然最終十九路軍惜敗,但是日軍也並不好受。畢竟面對ZB-26的火力和可靠性,大正十一式就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了,動不動就卡殼故障,而且射速還奇慢無比。

所以說日軍士兵當時對ZB-26輕機槍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能夠繳獲到了一挺ZB-26輕機槍,那麼他們會馬上把這種輕機槍納為己有,哪怕子彈不好找也必須留下。而這些繳獲的ZB-26輕機槍,也成為了日本軍方眼裡的香餑餑,某個角度上也促成了日本後來去生產仿照ZB-26生產的九六式輕機槍和九九式輕機槍的原因。

而大洋彼岸的英國對於ZB-26輕機槍也是異常感興趣,因為他們自己的維克斯輕機槍是真不怎麼樣,不僅重量過大,效能也全方位落後。但無奈偌大個英國卻沒人制造出一挺好的輕機槍。無奈之下英國只能在1935年選擇對外招標。

考慮到英國陸軍可是筆大生意,所以當時吸引了一波廠商前來競標。但在當時的測試對比中,全面勝出的仍舊是ZB-26輕機槍,這款輕機槍無論在可靠性還是技術上,都大大優越於其它參選者。

這一結果大大超過了英國軍方的預估,但這個時候英國陸軍卻來不及矯情了,因為他們終於找到自己滿意的輕機槍了。所以在沒有經過多少討論的情況下,英國軍方立刻將該槍作為了英國制式裝備,並且從捷克斯洛伐克那裡購買了生產授權,並交由英國著名的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從也就有了ZB-26的英國“胞親”布倫式輕機槍。

當然了,捷克斯洛伐克所謂的ZB-30其實就是布倫式機槍的早期型號,也是捷克斯洛伐克製造的,使用的還是7.92X57毫米子彈,只不過後來給了英國生產授權而已。

而侵吞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則是另一個ZB-26輕機槍的主要裝備者。但是德國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將大批捷克斯洛伐克庫存軍備納進了德軍的軍火庫裡,這也包括烏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的倉庫裡,原本要交付給英國方面的5000挺ZB-33輕機槍(ZB-30改進型,使用了英國的7.7毫米子彈)。這讓英國方面十分不滿。但德國可管不上那麼多,直接把這些武器改名為MG26/30,然後統統裝備給了德國武裝黨衛軍。從此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就成為了德軍的一份子,並得到了德軍的好評。

結語

事實上,很難想在戰爭中,有這麼一種輕機槍,能夠在戰爭雙方里到處開花,並獲得了各國一致的好評,甚至不惜去繼續生產或是仿製。但是這另一方面也證實了,捷克斯洛伐克軍工產業的強大和先見之明。畢竟無論是他們生產的LT-38坦克還是ZB-26機槍,最終都成為了二戰中的優秀武器。這不得不說讓人感到佩服,畢竟一個小國能做到如此,已經是不容易了。

參考文獻:《Encyclopédie des armes :Les forces armées du monde》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出師未捷身先死,美軍為航行自由買了大單,7名美軍當場身亡